上好PBL讨论课的几点体会
2013-01-31杨志文池美花
杨志文,曹 博,雷 蕾,李 光,池美花
(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学校从2005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七年制的教学中进行了PBL改革,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的全方位整合开始初见成效。讨论课是PBL整体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近几年教学出现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就在PBL讨论课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上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一、师生对讨论课的重视程度
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兴趣,二是压力。
1.师生的兴趣是保证上好讨论课的主观条件。师生对医学抱有的理想、兴趣与期待,对未来事业的规划、热爱与成就,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以临床案例(病例)为中心的讨论课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在教师方面,还需强调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对教学改革(包括PBL)的兴趣以及对非本专业知识的态度(渴望)。换句话说,如果教师本身对这个课都不感兴趣的话,那将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因为教师同时还肩负着引导学生上好讨论课的责任。
教师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值得商榷的,尤其第一次课非常重要。这次课,教师要把设置讨论课的意义(引起学生对医学的兴趣、早期接触临床、锻炼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等能力、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等)、方法、考核以及课程的总体要求、达到的目标等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可是有些教师认为,讲话多了会占用学生讨论的时间。其实不然,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只有明确了在讨论课堂上应该做什么、并怎么做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介绍讨论的方法时,有的教师只简单地告诉学生两个字“探案”,至于探案的方法,不做更多的说明,最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则更愿意以读书为例:选取一本当前学生喜爱的小说(比如《暮光之城》),读书的过程可能是:读书—看电影—再看书—再看电影—小说作者、男女主角—写过的作品、主演的电影……总之,围绕一个主题(不要远离),引出与之相关的多个话题,大家各抒己见。案例讨论与之类似,围绕案例,集合讨论组每个成员的智慧,现阶段主要以学习掌握基础的医学知识为主,并主动求索未知的领域,锻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还需强调,这只是作为教师的一家之言,需要在此后的讨论课中不断完善。
2.分数是上好讨论课的客观要求。有了兴趣,还要有压力,而分数永远是学生最敏感、最看重的部分,其产生的动力相当可观。因此,要求教师给出的分数必须公平。同时,因为分数是在每次讨论课后根据学生的本次表现给出的,所以能很好地反应出学生的动态变化(进步与退步)。但是,这个分数在诸如奖学金、留校等关乎学生利益的事情上能起多大作用,目前暂时还没有明确的意见,成了制约师生讨论课的积极性的一个因素。但好在尚有弥补之处,即期末进行的笔试。笔试的大部分考题是综合在案例之中、并围绕案例展开的,而案例的选择分两种:讨论课中出现或未出现的。也正因为如此,学生才不敢轻易地放弃讨论课。
教师所面对的,除了打分,还必须适时参与并指导学生的讨论,并由此获得学生的尊重,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1]。
二、世上难得是认真二字
所谓严厉,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极难对付的,是认真二字。
从师生对讨论课的评价看,第一学期最好,而后逐渐松懈,究其原因,双方似都缺少了一点“认真”。只有教师严谨,学生才会认真,反之亦然。例如,每次讨论开始,担任leader的学生通常会例行公事地问一句:“上次课留下了哪些问题?大家把查到的结果汇总一下。”这时有学生会说:“好像没留下问题吧。”接着就会有人附和。如果教师上课没认真听,也没记录的话,那学生就有可能蒙混过关了。一而再,再而三,可想而知接下来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但是如果教师此刻拿出记录,并逐一点明遗留问题,那学生就会注意了,原来有人监督着呢,下次就不敢掉以轻心了。另外,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地放过,要坚持,一次课解决不了,那就第二次、第三次,一定要有个说法。再比如,教师针对某些讨论不够深入的问题发问,开始学生会说这个问题讨论过了,此时,教师如果放弃了,结果就是什么效果也没有;但如果教师坚持,并在学生回答之后指出其中不足之处的话,下一次,同学也会注意了,原来老师懂得呀,问题是有目的呀,一定要在进一步深入思考之后,坚持或改变自己的观点。
因此,只有认真地坚持下去,案例讨论才能不流于表面的形式,师生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三、完善与更新案例
人总是对新事物感兴趣,尤其七年制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更加敏感。同时,又由于学生间对分数的追逐,必然会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从往届学友获得讨论课的相关资料,也就是说,如果案例讨论总是一成不变地进行下去,学生会失去新鲜感。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虽然案例变化不大,但是学生每年都在变,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我以为不然。虽然很多人罹患相同的病症,但每个人患病、求医、诊疗等过程各具特色,甚至会产生各种医患矛盾等,任何一点改变都会让人耳目一新。
应当鼓励师生对案例提出修改意见。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案例中经常提到各种辅助检查,学生以为,单纯从文字描述得来的东西感性不强,所以学校在后来的案例讨论中增加了实物:各种化验单、X 光片、CT、MRI、心电图等。但是案例的修改和更新绝不是单纯某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它需要基础教师与临床医师的积极合作。而组织这件事情的人,更要有一定的资历,如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年高德劭的教授等。
四、备 课
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有教师指南,所以备不备课无所谓,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做一些与讨论课无关的事情(如读论文)。另方面,学生对教师的一问三不知意见很大。案例讨论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而人的精力有限,教师不可能精通所有的专业,但至少对于应当讨论什么,并达到一个什么水平了如指掌。学生讲得不对时,若涉及本专业,应及时纠正,非本专业,应与学生讨论,查阅资料,得出结果。在学生无法将讨论进行下去的时候,要能及时引导,这都取决于教师对案例的熟悉和把握程度。教师的备课正是基于上述要求,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同时,教师通过充分的备课,能够灵活地掌控课堂。例如,学生已经按照要求圆满完成讨论课,而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不妨采取下面的方式:可以请学生讲述相关案例的临床见闻,因为同一个讨论组的学生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临床见习小组,交流起来效果很好。教师也可以结合生活举例,如“某些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之后无所顾忌地大吃大喝,设想一下该患者的未来,应如何规劝?”、“某些人利用胰岛素犯罪,胰岛素是怎么回事?”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是有兴趣的。
五、从细节上引导、规范学生
学生在讨论课上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教师要能够见缝插针,及时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
有些学生喜欢抢话,不听别人的意见,有意或无意地压制别人,那么,教师要在课后单独请他学会“倾听”,同时给别人一点机会。相反,有的学生一言不发,那么,教师也要在课后单独给一点鼓励,而学生偶尔在课堂上发了言,无论说什么,对与否,教师都要在分数上体现出来。
由于课时的压缩,教师会把很多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可是常有学生对此持怠慢态度。如在进行呼吸系统案例讨论时,教师提问有关天花病毒的问题。学生则认为第一课上没讲,第二已经消灭,第三考试未必考,所以根本没看。但是笔者坚持了,并且告诉他们,天花病毒仍然有保存在实验室里,并没有从世界上完全消失,所以仍需医务工作者的警惕。结果学生认真看了书,做了笔记,记住了有关内容。由此可见,教师在讨论课上的督促对端正学习态度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
学生很迷信老师,在发生争论时,常会不自觉地把“老师说的”作为挡箭牌。当然,教师是应该有权威的,但还是应当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在争论时,要用自己充足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我们是西医院校,很多学生对中医抱有偏见。通过例举了一个帛书上记载的两千多年前中医外科治疗内痔的例子,以此来告诉学生,中西医各有长短,若能取长补短,紧密结合,也许会在疾病的诊疗上打开新的思路。
要尽量在课堂上体现出平等与尊重,最低要求,教师要努力记住学生的名字,不要用学号来称呼。上完课,教师也不要急于就走,讨论课给了师生难得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早来或晚走几分钟,和学生彼此间聊点课外的东西也是不错的,如交流彼此间正在读的书、看的电影、听的音乐……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六、教师的掌控能力,单纯靠学生的自觉是不够的
讨论课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的设置经过了严格的论证和最初成功的实践。而今,为了上好讨论课,为了不使它变成鸡肋,尤其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努力。
[1]杨志文,金连弘,李 光,等.论PBL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年(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