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课程下“靓丽”的教师形象
2013-01-31胡瑜
胡 瑜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一贯以来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唯有德高才能学高。教师要教育学生,就应该修身养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执教能力。“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此话用于舞台演出与之前的刻苦训练的关系,但也适用于教师的工作性质。教师的台前演出就是课堂教学,而台下的功夫就是课前的准备。这准备除了教学上的准备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准备,即自身修养的准备。
那么教师如何修身养性以提高执教能力呢?
塑造和谐心态,做个快乐的老师
所谓和谐心态,应指积极向上、平和稳定、踏实干事、光明磊落、科学健康的心态。人们常说“情由心生,境由心造。”实际上,我们好多人本来是没有心理问题的,只是由于心态不平和而有了心理问题。因此,端正自己的心态对于一个教师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也是个社会之人,也会有各种心理不平衡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自勉。
做个对学生有感染力的老师
“至乐莫如读书。”读书是修炼我们学识的有效途径,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增长才干,成为博学之人。才能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一个有良好品德修养的教师才能在学生中有威信,才能对学生有感染力。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其执教能力自然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做个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老师
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教师的文人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对教师学识的要求。
做个有适应能力的教师
勤学善学,方能与时俱进。新课程下,教育方针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变化。那么作为新课程实践下的青年教师怎能不与时俱进呢?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所以我们绝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只有具备“三术”:学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艺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技术(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不断更新,才不至于理念望尘莫及,知识弹尽粮绝,方法不知所措。因此,我们要形成用心工作的态度和勤于思考的习惯。
加强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勤于思考,成为“思考型”教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成为“专家型”教师。
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有艺术感染力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教师要做好有艺术感染力的天使,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率。
我们只有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中去。
应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教师要放下“架子”,敢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站在我们面前的学生,他们的整体素质要超过我们,我常对学生说:“教学相长”,教师要杜绝有一种优越感,我们在所教学科上一定程度上暂时高于学生,那也只不过“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而已,根本不值得引以自豪。我们的学生有作家,有奥赛冠军,在我们教师的生命中却很少有值得显耀的业绩,更多的是平凡,甚至是平庸。教师更应与学生一样,是一个学习者,而不能仅仅把自己当做是“传播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应是互帮互学的关系,互进同享的关系。师生关系应是充满阳光的,怀抱温暖的,是校园里最为绚丽的鲜花。能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共筑知识体系,共同发展能力,共享成果快乐,也是“不亦乐乎”的事。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积极倡导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教师理应走在这个行列的前列。我们总不能要求学生看这本书那本书,而自己腹中空空,底气不足,要求学生每周随笔,隔周作文,自己提笔犹如手握千钧,无从下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养成探究意识,而自己却几年甚至十几年毫无研究成果,这倒是丧失教师“尊严”的事,有损教师形象的事。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囿于教育的定论,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新教材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天地。
其次,一个有语文创造力的人,应当具备善听会说、善谈会写、善思会做的综合能力。新教材的编排者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做诸方面依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以期不断而充分地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一切都着眼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关键。
培养学生“听”的良好习惯,使他们能专注地听作者的心声,听懂作者话语的每一句含义,听出他或她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主题,并通过记忆使之融合在自己的思想感情潮水里。听是知识能力的来源之一,是发现创造的契机所在。
培养学生“说”的良好习惯。借普及普通话这股春风,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从容不迫地说的胆量:讲讲你所喜爱的童话、寓言故事,说说喜欢的文学作品,谈谈喜爱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民俗风情,描绘一下在你眼里五彩斑斓的四季风光,读读优美、生动、传情的诗词歌赋……把你在生活中有的点点滴滴奇思妙想创造性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切实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如在名著阅读活动中讲讲人物小故事,汤姆的调皮机智、鲁提辖的见义勇为、孙悟空的神通广大、赵子龙的智勇双全等。在旅游单元中介绍家乡特有的产物和景致。能说会道,过去是将来更是语文能力高的标志。因为说是未来最主要的交流研讨的方式之一,是面对面灵感撞击的最佳时机,是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再现。
培养学生“读”的良好习惯,首先是读准音,注意多音字、形似字的区别,读讲究抑扬顿挫生动感人。其次是读懂义。有了读书的好习惯,就有了读书的高效率,反之,可想而知。读后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敢于发出自己的心声,也是一种创造力的再现。
培养学生“写”的良好习惯。首先是写好字,把字写得规范工整,力求秀美。其次是写好文。说真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有感而发。千锤百炼出精美的文章。
总之,创造力在新教材中所显现的重要位置完全符合人才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我们迎来了教改的新篇章,新教材内容形式的设计理念更加合理、完善,致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文化底蕴,面向未来,在知识文化含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人才素质要求—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当然新课标也为我们设置了创新的舞台,要求教师以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组织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构建民主、宽松、科学的学习环境,“把深厚积淀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输送给学生,把对人的理解和关系、同情和悲悯之心传递给学生,用对自然和谐渴求的人文关怀感染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完全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