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色彩美
2013-01-31岳新环
岳新环
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六月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作者在这两句诗中分别用“无穷”与“别样”修饰“碧”“红”,赋予“莲叶”与“荷花”极为浓重的色彩,在强烈的红绿对比中给我们绘出了一幅令人观赏不尽的江南夏荷图,让人浮想联翩。色彩虽然只是事物客观显现,但在诗人那里却有其妙用,用它装点画面,营造意境,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一、单一的色调渲染画面
诗人采用单一的色调渲染画面,以加强读者的视觉印象,让人过目不忘,被深深吸引其中。清代戏曲家洪升有首诗《雪望》:“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风雪黄昏中,诗人举目遥望,天地间一片白茫茫,雪还在下着,白色的鸥鹭再也辨识不见,只能听见它们的啼叫声,近旁野畔的白梅也开放了,可再也分辨不出哪是白梅,哪是白雪。诗人早年即已显露才华,闻名当世,仕途却很坎坷,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甚至有一阶段靠卖字为生,他对现实的不满,对前途的茫然,充盈在字里行间。诗人在反复渲染中,给我们绘制出一幅暮色飘雪图。读此,每一位读者都要生出几份凉气。
二、鲜明对比的色调增强画面观感,以强化感情
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传唱至今。作者青年时曾经漫游江南,旅居江南,对江南美景的印象极其深刻,虽已六十七岁仍念念不忘。作者成功采用比喻渲染两种浓重的色彩,通过它们强烈的对比,给我们勾画出了江南春水图,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偏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先描绘漫天昔日的雪地景色,说明此次朋友所去的胡地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一句“风掣红旗冻不翻”形成红与白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整个境地的洁白,让人更感觉到寒冷,更增添了离别时令人窒息伤感,对朋友的担忧。
三、色彩的暗地对比,让人感到富有含蓄的画面美
清代诗人徐兰曾随军出关作战,他有首 《出居庸关》的诗:“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必肯逗留。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后两句都写色彩,但“马后桃花”含“红”,“马前雪”见“白”仍然暗含鲜明的色彩对比,其中的韵味可谓意味深长。“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士卒此次远征,怀恋故土,虽有几多不忍,但想到人生不能老死于槽枥之下,应该驰骋疆场,建功立业。色彩的暗地对比把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和谐的统一在一起。
四、不同色彩的组合,构造具体的各具鲜明特色的意境
更多的时候是诗人往往通过不同色彩的组合,构造具体的各具鲜明特色的意境。北宋初期的诗人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北方山村秋日的晚景,它由初黄的菊花,青色的山峰,红色的斜阳和棠梨,白雪般的荞麦花组合而成,色彩绚烂繁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也似乎看到了作者悠然、随意、尽兴于山野美景的浓厚游兴。唐代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前六句也是集中绘景,描写作者登临咸阳旧城见到的衰败的景色:当年秦苑汉宫之地如今到处长满青色蒹葭杨柳,渭水上笼罩起暗淡的溪云,绿草丛生,黄叶飘飞中时见欢噪的鸟雀蜂蝶……满目萧瑟凄凉色调搭配,进一步渲染让人感伤的氛围。
色彩本是无情物,但成为诗人意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时就具有了浓烈的表情意味。王维 《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全诗围绕一个“望”展开,作者从“新晴原野旷”开始,先望到“郭门临渡头”,再望到“村桥连溪口”,远处是“白水明田外”,更远处是“碧峰出山后”。特别是后两句诗人有意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色调,把眼前的稻田,田外的白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一层层烘染开去。通过众多景物不同色彩组合,营造出静谧恬美的意境,我们不难从中体味出作者闲适恬淡的野趣。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色彩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眼中,不仅仅是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事物的特征,显现了作者浓重的情感。色彩在他们的眼中才真正成了“色彩”,世间最炫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