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在写作中
2013-01-31苏明贵
苏明贵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情景类文章的旨归,也是根本要求;见景生情,情动于衷,这又是此类文章的发端,也是基础。情景类一直是多年教学、写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家在努力,在强调,但收效甚微,个中情由就是学生缺乏应有的情(移情有两种相反的路径,先有情,为情找到恰切的寄托物,找到情与物的最佳契合点;先有物,物能诱发,激发心中酝酿已久的情,从而激情喷涌,不能自禁,就借物来表达),使情景类文章成了空中楼阁——情无物可托,物也无情可发。而教师虽也读范文,讲技巧,绞尽脑汁,但最终“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想依旧难以实现。“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想,其中师生是否蕴蓄着情,是否意识到了情景交融的四个境界,是否明白写作就是有意识的借景抒情等是很重要的因素。
一、蓄情当属第一要务
文章要以情感人,这已成定理。但文章情感的源头却在作者自己。试想,一个情感苍白的人面对五彩缤纷的生活时,是否会有心灵的震动(或惊喜或疼痛)进而是否有创作的欲望;退一步想,一个情感苍白匮乏的人表情达意搞创作将会是何种情形,其文章的情感张力又将怎样。结果一定很难想象。所以,我认为目前我们作文教学的困境就在这里:教师不明白或不重视作文教学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而一味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结果作文教学事倍功半,陷入了泥潭而不能自拔;学生没有夯实写作的情感基础,写作时就虚情假意,文思不畅,以技巧为文,结果学生生涯中文章有千篇创意却近乎无,久之,文章写成了八股,写作失去了兴趣,失去了提升的信心。
既然蓄情为第一要务,那么情在哪里?如何蓄情呢?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要幼稚的回答:情在生活里,只要教给学生美好生活的意识——认识它,热爱它,并创造它,也就是用知识的真去导引学生,用德行的善去感化学生,用艺术的美去熏陶学生,这样他们在情感上就能日渐真挚,日渐丰厚;具体而言,有两条途径,一是走向历史,一是走向现实。走向历史,就是用前人的生活意识来弥补来提升我们的生活意识,用前人的情感来熏陶我们的情感。只要我们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品味,这一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能吟”大概说的就是这个理。特别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古诗文尤其要读,因为中国古诗文的精髓之一就是它——意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古人他们面对美常常是情动于衷而能“一切景语皆情语”营造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佳境。故只要教师不间断地导引,时间长了,他们自会具备造文之情。走向现实,因为现实是冶炼情感的熔炉,“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得之历史的情感只有在现实的熔炉里才能内化。又因为艺术是随时代的,只要身体力行,在现实这个宝库中,学生的情感会得到最大限度地补益。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道德沦丧,战火肆虐,疼痛感怎能不被激发?家乡日新月异,社会突飞猛进,良知频频唤醒,喜悦感又怎能不从心底飞出?看重历史、看重现实吧,只有深入生活,你就能赞叹、渴求生活的真善美,鄙弃、批判生活的假恶丑。
二、关注、利用层次性
南朝刘勰曾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其认为的“思理之致”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联想,想象;是神与物游的境界。王国维将情景的层次分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而为了教学和写作的实用,为了顾及学生能更简捷地了解情景结合的规律,提升借景抒情的技能,我将其简化为四个层次:
1.客观地表现,几乎不带感情色彩 平心而论,文章无感情是不可能的,但相对来说,此层面上的文章感情淡极。它有截然的两种,一是,照相式的实录,没有也无法倾注情感。初学情景类文章的同学大都属此,故对此要及时的点拨引导而提升。一是诗文的作者经历了人生大波折后感情深沉化了,亦或艺术渐入佳境而返朴归真了,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是后话。
2.有情,但很淡,停留在赞美层面 学写情景类文章时间不长的同学由于情感阅历不丰富,体验不深刻时,常写它。我并不是说此类文章不好(佳作也连连),而是说经常写它思维会停滞、情感会浅薄。故走出写作单一化模式,深化情感、拓宽思维,是这一层次的目标。
3.情浓,人情渗入了客体,客体“人化”了 浓浓的情象云象雾迷漫;淡淡的情象雨丝象微风清新;喜如山间清泉欢歌;悲如丛中玉兰泣露。物皆有情,物通人性,物在这里都被拟人化了,让“人化”的物承载并吐露作者的心声,从而实现了喜怒哀乐的迁移,达到情与境浑的佳境。这一层次应是我们竭力追求的,只要在教学写作中同学们有了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只要具备了真善美的心灵,只要营造最佳的写作氛围,长此以往,它完全可以实现。
4.情更浓,非声嘶力竭呼喊、控诉不可 故“物化”之,这样才能达其意,抒其情。这一层次喷涌的是激情,但又不能通畅的抒发,就以物化的形态表现出来了。
三、“为情造文”出佳作
毛泽东曾说:“有情而后著之于诗始美且雅。”如果为文而文将诗文写成了形式华美的尤物,读时引不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没有如浇心中块垒的快感,我情愿放弃它。当情感为真善美激发时,就应让其得到真挚地、艺术地抒发,让其感乎人心,而不要让单一、肤浅、纯形式、矫揉造作的写作习惯束缚我们。
面对情景类作文,我们本乎情,晓喻情景结合的层次,在真情的推动下,自觉地运用一些写作技法创作,这样,随着量的积累,写作水平发生了飞跃就会发言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