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作文感悟力的形成

2013-01-31杨艳梅

中学语文 2013年3期
关键词:心灵语言生活

杨艳梅

同是生活在这片蓝天下的孩子,同是生活在一片蓝天下一个教室的学生,有的蕙质兰心,有的才思敏捷,可有的除了满腹牢骚便再无其他言语。同样的生活,有的人看到的是春花秋月,可有的人只能看到三点一线的生活的可憎。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写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罗丹说:“世上缺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恰恰有很多庸人,心灵的大门紧锁,心灵处于昏睡状态,不但发现不了生活的美,更感受不了生活的真善,只盯着生活平凡简单中的枯燥自怨自艾。

其实很多作家的成功便源自那颗敏锐的心灵。归有光由一间阁子“项脊轩”感悟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伤感,张抗抗由“地下森林”感悟到生命力的顽强,贾平凹由“丑石”感悟到寂寞生存的伟大。纵观江苏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2007年的 “怀想天空”,2008年的“好奇心”,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的“绿色生活”,2011的“拒绝平庸”,2012的“忧与爱”,都流露出感悟生活,感受情感的命题意图。这样的作文题目拒绝宿构和程式化的倾向,强调对学生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察。教育家威特说:“写作教育与其说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不让孩子失去更多东西更加恰当。”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呢?

一、捕捉生活的精彩瞬间

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巴金也说:“写吧,只有写,才会写。”

要写好高考作文,仅仅拥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是不够的,学生更要去关注社会,感知生活,思考人生。《醉翁亭记》中朝暮、四季之景正是欧阳修观察实地生活得来的。《春》《故都的秋》等文章中对自然和人物的描写,是经过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观察才得来的,只有这样细致入微的发现和体悟,才能得出真正的佳句来。吴效铎说:“教师是积极的旁观者,热情的支持者,和朋友般的监督者。”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大生活,也要感受自己身边的小生活。要从熟悉的对象中学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处处留心,处处留意。

现代散文大家刘半农在他的 《半农杂文》自序中说:“我以为文章是代表语言的。语言是代表个人思想感情的,所以要做文章,就赤裸裸地把个人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来,我是怎样一个人,所谓‘以手写口’,所谓‘心手相应’,实在是做文章的第一条件。”

学生大多有摘抄本,而写随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它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就绝不轻易放过,记下它,那一瞬间便会成为最美的永恒。这样由章句而片段,由片段而成文,生活体验的积累成了我们毕生的记忆和财富,更是写作的矿藏。随笔既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也要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写随笔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自由表达,也要适当引导,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努力。

在不白的白天,在暗涌的黑夜,我看得见我的颜色,一个干净的孩子。但有时,我问自己:你是不是想变成坏孩子?那样你就不会每天为别人着想,而有时宁愿伤害自己了。然后我重重地傻不拉叽地点点头。但我始终没有变坏,因为天使最终战胜了魔鬼,即使魔鬼的力量很强大。

有时,我试着不理别人,自己过自己的,于是我想:坠落的时候,我该用什么样的姿势,才可以显得从容、优美。当同桌来问我问题时,我有时会很自私,我竟有一股念头:我不教她,这种题型的题目她便不会懂,这样我就能永远战胜她了。但我又一下子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在心里打了自己的几巴掌。我怎么能够这样,同学之间不是要互相帮助吗?再说,我有问题,不也可以请教她吗?瞧瞧,天使还是战胜了魔鬼,即使魔鬼依然存在。

所以说,我们的存在便是两个自己的斗争,做天使还是做魔鬼,都在一念之间,自私或是替别人着想,也在一念之间。

这便是在简单的生活中捕捉到的能叩击灵魂的感悟,一位女生试着用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感悟人身上普遍的善恶挣扎,可以说是一篇颇具哲思性的散文。

二、汲取经典的智慧之光

2009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品味时尚》其中一篇,其中有这样的语言:“杜拉斯说:写作,是一场暗无天日的自杀。我觉得,自杀未免太奢侈了。因为这世上满是生了病却不想死的。我说写作,其实就是使屁股适应椅子的艺术。至于你那博客,至多也不过是个时尚的现象,乳名叫博之时尚。”我想一位没有阅读,没有自己自觉思考的孩子是写不出这样辛辣而又独到的语言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下之意,无非是任何能力的获得都是不断学习的结果。“天下文章一大抄”,虽非真理,至少说明了学习借鉴的重要。学生受时空的限制,经验的获得总是很有限。自己的语言非常单一,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想法有时也非常幼稚和极端。所以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我总是要求我的学生做到人手一本名著,以散文类为主让学生的阅读向经典靠拢,拒绝庸俗和快餐化。每学期坚持做摘抄,写点评和读后感。我认为,只有不断阅读,不断积累,不断体悟他人的心灵,才能唤醒自己的心灵,才可以形成自己的感悟力。甚至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行文思考。当然,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静心。而学生的偶尔的心得常常让我感到欣喜和意外。

有位同学阅读了刘墉的小品文后,写下了如下心得:

有悲剧性格的人,最要学习的就是在比赛前 “悬空”,比赛时“拿起”,比赛后“放下”。

看完刘墉写的这些话,我觉得离自己很近,仿佛就在说我,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我知道我总是会为某个人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而耿耿于怀,总是会为一个已经过去的事而恋恋不舍,这也许就是刘墉所说的悲剧性格,但是我们应该从容地去面对已经过去的东西,正如史铁生接受残疾的事实,重新面对生活,海伦凯勒接受自己身残的事实,努力勇敢地活着……面对悲剧或失败,从容面对,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因为还有更长的路等着去跋涉,我们可以化悲愤为力量,但是我们不能怨恨,因为怨恨只可能使自己更偏激,更不理智,甚至造成更大的失败。

三、采撷课堂的智慧火花

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改变单向灌输的陈旧教学模式,在落实双基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意义的构建与呈现上,一堂课不应让学生记住几句人工压缩出来的几句空空洞洞的话语。语文教师,应该用饱含燃烧的激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和意蕴。用激情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让学生真正陶醉其中。用心去体悟生活,表现生活,倾听脉动的节奏,激荡生命的激情,唱出心灵之歌。

同时教师也应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将文本和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语言来呈现这种理解。

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学生初读之后普遍感觉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和走近。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抓住“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的含义展开讨论,结合时代背景,结合人物的事迹,当学生明白了烈士为什么感到哀痛,又为什么感到幸福的时候,学生知道了烈士的伟大之处,并能和现实产生碰撞,思考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有学生在随笔中写下了自己的心灵收获: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面对黑暗与专制,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傲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但如若地下有知,知道现在早已是“山花烂漫时”,他们怎会不在“丛中笑”,他们怎会不幸福,不快乐呢?

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荡涤着。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追求快乐,那么这又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而是生活的本身。”而我们只有将心灵从沉睡混沌中唤醒,才让一朵流云、一滴朝露、一缕花香、一件寻常事……打动心灵,涌起写作的冲动。而当学生的心灵之门打开,那便思如泉涌了。有一次让学生尝试用自己阅读的名作语言风格写作时,一位学生模仿《围城》的语言风格这样写林黛玉:“林黛玉妩媚端庄的瓜子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得嘴馋,仿佛是好水果。长睫毛下一双欲眠似醉、含笑带泪的眼睛,薄薄的嘴唇好似在酝酿着自己的泪珠千万不要掉下来。”看后忍俊不禁,真是亏他想得出。

猜你喜欢

心灵语言生活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语言是刀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唤醒心灵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我有我语言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