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灵动之美——学生语感的培养

2013-01-31孔成功

中学语文 2013年3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感意象

孔成功

一、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形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曾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王尚文先生说:“语文学科经由言语‘立人’,必须致力于语感的培养,即以语感为中心,使学生的语感由片面而全面,由肤浅而深刻,由贫乏而丰富,由迟钝而灵敏。”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也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一定要“以培养语感为首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部分多次提到了“语感”,如“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等,可见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性:1.直觉性。这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它一般不依赖分析思维,并未用语法规则和其它语文知识去进行专门分析,没有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靠直觉思维便能比较准确敏捷地捕捉到某种语感。2.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意蕴,而不是条分缕析作具体的理解和切分。3.联想性。丰富的联想使得语言描述的内容更生动、具体、真切,是构成和发展语感的重要因素。4.情感性。情感往往通过感受、知觉而粘附在一定的表象中,所以人们对言语感受判断的同时,能在内心深处体味语言信息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东西,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的和谐共振。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语感”。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弊端:第一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教师重内容的分析,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第二是强调让学生有所感悟而忽略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应用。第三是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少,大多数停留在教科书上,导致学生语言积累、文化积累贫乏,在表达时词不达意。探索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

二、初中生语感培养的方法

1.在朗读中触发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由此可见,朗读是初中生感受和理解教材,发展思维,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变化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互相评读、表演读等形式,以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将每一个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从而更加全面地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逐步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思维。

2.在推敲、揣摩中增强语感

词语、句子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通过关键性的词句表达出来。教学时,我们有时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推敲,揣摩出其中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如《沁园春·雪》:“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通过阅读,学生就会觉得课文的表达气势磅礴,从推敲揣摩中学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增强。

3.在想象中生成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已逐渐具备,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没有想象,学生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他们通过想象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世界,使他们能走进去,能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

当然,在教学中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有时更能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学生语感的生成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运用电教手段,再现生活情景,用生动形象的画面,陶冶情操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拨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自然地生成语感。

4.在联系生活中获取语感

一定的言语总是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出现,离开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训练学生的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理解结合起来,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感悟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就能获取敏锐的语感。如“春”这个词,词典里的解释为“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季”,而学生们对这个词的感受要远远超过这些,因为他们经历过春天,一看到“春”这个词就会想到春天醉人的景象:风和日丽、花团锦簇……就会感到祥和、温暖、舒适。可见生活经验是获取语感的基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拨,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学生阅读时就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也可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经验、感情等去感受,语感自然就被诱发出来。

5.在语言积累中积淀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讲的都是积累的好处。厚积方能薄发,只有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1)抓住教材,做好课内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同样,语感的培养也离不开背诵。打开初中语文课本,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值得积累的内容,成语、谚语、古诗、民谣、名句等更具有积累价值。初中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期,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背诵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学生的语言材料储备多了,说话、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

(2)联系课文,补充积累素材

在教学中我们凭借教材这个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阅读。补充的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一首诗、一篇文章,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升华课文的思想内涵,或抛砖引玉引发学生合理而大胆的想象,或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验文章语言之美、用词之妙。如学完了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师适时推出《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等一系列的送别诗,并引导背诵其中的有关千古名句。这样联系课文积累下来的语言材料,学生体会更真切,印象更深刻。

(3)大量的课外阅读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讲:“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忆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可推荐有利于身心发展的读物,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社会、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积淀语感。

6.在意象积累中丰富语感

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对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感的发展,所以必须注意丰富学生的意象积累。

7.在迁移表达中强化语感

一切技能都必须在实践中练成,语感训练也是如此。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语言材料、思想等情感进行口语交际、书面写作,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强化和提高。

总之,语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长期地、耐心地、细致地培养。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感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意象、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