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的对策研究
2013-01-31聂韶峰
聂韶峰
(郑州轻工业学院 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0002)
一、引 言
进入21世纪,我国明确提出“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2008年中央“千人计划”和2010年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纷纷规划建设人才高地。在这个背景下,2012年通过的《中原经济区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努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全国人力资源高地。为此,《纲要》提出要改善对外开放的区位条件,扩大国际贸易规模,加强与世界500强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和培育出口型企业,鼓励跨国经营,促进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内陆开放高地、开放性城市群、人力资源高地建设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目前各地区都制定了建设人才高地的规划,如上海、重庆等地。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建设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加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高度吻合,也是河南人才强省和中原崛起战略的重要任务。因此,河南省应主动适应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建设。
二、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概述
人才资源高地,就是人才数量多、素质优、结构好、效益高的区域,是人才的集聚地。在国内上海市最先提出这个概念。叶忠海认为,人才高地即为人才发展的极核区、高势能区。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从区域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角度出发,探索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建设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就是我国内陆地区具有国际化视野、精通国际化规则的国际化、开放型人才的高度集聚区。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提出,我国已形成多个经济区,各经济区均提出要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人才高地。目前我国的人才高地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国际型,如上海和北京;二是区域型,如西安、成都和厦门等;三是创新型,以广州、武汉等。四是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如重庆和河南等地。各地区人才高地的建立与发展必然吸引和积聚大量高素质人才、培养大量的新生人力资源,为各地和各经济区的发展带来飞跃式的发展。
三、先进城市开放型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成功经验
上海、北京和深圳无疑是我国的人才高地。它们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分析其经验,吸取其优点,可以为河南省和中原经济区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方向和指导。其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经验总结如下。
1.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积极利用国际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毋庸多言,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是相辅相成的,人才高地建设也应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海外人才引进并举,积极利用国(境)内外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以北京为例,据统计,截至2007年,首都北京海外人才总量超过12万人,约占人才总量的5.5%。同时,北京每年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毕业,2009年至2012年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均超过21万。这些毕业生大多出路广阔,供职于企事业单位,服务当地经济。上海市平均每天引进海外人才22位,至2010年底,在沪两院院士165人,占全国院士总量的11%;中央千人计划人才183人,占全国引进总量的16%。同样,2010年以来,上海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均在17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培养机制多元化
人才培养机制应体现多元化。一是培养对象多元化,建立多层次人才梯队,优化人才资源结构。二是培养方式多元化,人才培养应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脱产学习与业余学习并举。这个层面,上海做得比较好。上海承办2010年世博会,需要大量翻译和口译人才,但光凭本地外语院校来培养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上海适时推出了一些区域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商务口译(英汉互译)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考试等。目前,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已成为上海继续教育领域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中规模最大、用人单位认可度最高的项目之一。商务口译证书也是唯一被世博会认可的口译证书。这些区域性的职业资格考试,对高等学历教育做了有益的补充,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开放型人才,极大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化形象。在职业教育方面,上海市依托大学的师资优势联合发展职后教育,设置专门的继续教育学院或是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如上海航空服务学校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为大飞机项目培养所需技能型人才。目前,上海职业院校打造了80个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承担企业培训等社会功能。
3.发挥高校的核心作用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源泉。人才高地建设应充分整合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形成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首先,各高校积极采取措施优化高校教师队伍。数据显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聘用长江学者均为142人,并列全国高校之首,两校聘任的长江学者数量之和占了北京地区的58.44%。上海的复旦大学有90位长江学者,位居第二,上海交通大学74位长江学者居第四。深圳的南科大自启动学术人才招聘工作以来,签约引进了领军教授、讲座教授、教授等各层次优秀人才50余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深圳“孔雀计划”入选者等杰出学者。其次,学生培养方面,各高校也正进行教学改革。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被正式纳入首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旨在培养未来科学和工程界的后备领军人物。上海外国语大学明确提出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外语特长,并能够畅达地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高端人才。同济大学正在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卓越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理论联系实际
开放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就是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投入企业、某些区或行业去检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各地正在积极探寻实践教学的不同途径。主要有:校企合作和中外合作办学等。
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企业是检验人才能力的舞台。上海交通大学在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学校实施“双导师”制和项目资助制,旨在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同济大学实行的校企联合培养为核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聘请企业管理与技术人才参与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开设联合课程、组织专题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上海高校通过校企联合的种种措施在提高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值得内地高校借鉴。
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一向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做事的能力,因此,开放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高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目前,同济大学每年争取达到与国外大学实现600个双学位、600个学分互认。2012年启动了“同济大学中法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项目”。目前,全国各地高校都有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这对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四、河南省构筑人才高地的对策措施
河南省拥有一亿人口,占全国的十三分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人口优势,同时,又是全国的第一教育人口大省,现有普通高校在校生139万,人均教育年限达到8.8年,职教毕业生超过了600万,人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地处中原的区位优势和悠久的文化积淀为建设内陆人才高地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
虽然河南省是人力资源大省,但是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才素质整体不高。截至2007年底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只有4.1%。第二,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技能人才仅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第三,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尽管河南省已经启动各种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但高层次人才总体数量还显得严重不足。全省事业单位和公有经济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139.16万人,高级职称只有12.5万人。总之,在中原经济建设关键时期,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前面分析先进城市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经验,可以为构筑内陆人才高地,满足中原经济区人才需求提供借鉴。结合以上先进经验,我们不难看出,要构筑内陆人才高地,必须制定科学合理而又富有远见的人才战略,坚持做到由政府主导,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扶持重点产业,鼓励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改革高等教育,着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开放型人才;联系实际,实现人才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实际,为构筑人才高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1.政府主导,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必须大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这就需要良好的人才政策指引。河南省应制定方式更灵活、程序更简便、待遇更优厚的人才政策;要建立以项目为纽带的柔性引进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要建立人才专项基金,并通过诸如考核的形式予以保障;要用市场法则留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同时建立产权激励制度。
其次,以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人才。政府层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用事业吸引人才,努力做到人才流向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河南省可以充分发挥高新区和经开区的产业优势,吸引更多的开放型人才。
再次,以优质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要加快中原经济龙头城市郑州和各县市的城市化进程,促进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教学、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备;改革分配制度,重视福利待遇,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和科研经费问题,并在出入境、户籍、居住、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集聚。设立创新型人才的交流机构,使引进的外来人才有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2.扶持重点产业,鼓励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
首先,抓住龙头,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走出一条有重点、多层次的自主创新路径。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中原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打造特色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河南省应积极有效利用国外投资,高起点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深度战略合作,加快国际经济合作步伐,扩大国际贸易范围。
其次,支持企业吸引创新型、开放型人才。这就要求河南企业主动吸引海内外人才来豫发展,也需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人才交流,培养创新型、开放型人才。建议引导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鼓励企业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
3.改革高等教育,着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开放型人才
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建设要求河南省高校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实施开放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大批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和要求的开放型人才,满足中原经济区对开放型人才的需要。
首先,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观念,强调人才素质的开放性。河南省高校要解放思想,树立国际化观念和时代观念,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聘任国外高水平专家任教,采用开放的办学方式,使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开阔国际视野,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从事国际交流和跨国工作的能力。
其次,构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注重人才素质培养。河南省应率先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建议各院校积极引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机会发展辨证性思维,发表自己的独创性见解;通过开设一批国际性专业和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发达国家引进国际最先进的原版教材,缩短教材内容的更新周期,及时提高教材质量,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促进开放型人才素质的提高。
再次,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河南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交流学生的规模,推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广泛采用国际最新成果来培育本国的人才,让人才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意识。
最后,强化大学生信息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强调人才的适应性。河南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切实加强计算机及其他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收集、选择、加工、处理能力。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具备走向世界的语言交流能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4.联系实际,实现人才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
开放型人才高地建设首先强调的是人才的国际化。这就要求各地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化、开放型人才。国际化人才是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建设的排头兵,他们着眼全球高度,以全球视野谋划经济运行和提升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精通某些前沿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是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建设的润滑剂。
其次,要注重人才的本土化进程。建设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需要立足本地实际,提出前瞻性强、可行性高的建议和规划。国际化人才是沟通内陆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因此要求他们既熟悉国内环境又了解国际状况。
五、结 语
构建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建立政府主导下的良性人才资源引进机制,扶持重点产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更要改革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开放型人才。同时,需要引进大批精通国际规则又熟悉本地实际的开放型人才,并且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保障机制。河南省要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利因素,找准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的定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大力推进内陆人才高地建设,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储备人才,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D/OL].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6-06/2326040.shtml.
[2]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ED/OL].http://www.hndrc.gov.cn/fzgh/3041.jhtml.
[3]李红见.河南省人力资源的现状问题和开发对策[J].中国就业,2009,(5):49-52.
[4]上海交大“人才培养特区”诞生学术牛班[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7/09/c_123385448.htm,2012-07-09.
[5]上海交大实施校企“双导师”制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12/14/c_12879788.htm.
[6]同济大学:促进创新 提高质量 推进卓越人才培养[EB/OL].http://www.shedunews.com/web/TDisp_45845_2.html,2012-06-05.
[7]王培君.我国人才高地建设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J].江海学刊,2011,(6):215-221.
[8]张 鹏,陈勇凡.重庆市打造西部人才资源高地的对策[J].重庆与世界,2012,(3):1-4.
[9]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解读:变人力资源为人才高地[EB/OL].http://www.zzdrc.gov.cn/sub_content.jsp?urltype = news. NewsContentUrl&wbtreeid =24385&wbnewsid=22230,20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