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为例
2013-01-31冯秋季杨冠英
冯秋季,杨冠英
(新乡医学院 社科部,河南 新乡 453003)
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为例
冯秋季,杨冠英
(新乡医学院 社科部,河南 新乡 4530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广度与深度,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与基础。树立理想,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制定目标,指导研究生读什么和怎么读;敢放能收,指导研究生探寻社会热点问题;建立机制,创造激励创新平台等,是培养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与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
研究生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未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均有赖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广度与深度,是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与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研究生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生相比,没有或者很少有系统的本科专业基础作支撑,所学专业只是接近高校开设的哲学、政治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但又不全是前者的延伸与提升,因此生源多样化,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在研究生教学总时数缩减的前提下,面对一群缺少专业基础知识作支撑的研究生,导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其创新能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树立理想,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许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入学后遇到的第一个疑惑就是:这类研究将来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因此,教育研究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兴趣,是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的首要步骤。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性事业,它要求我们必须有创新精神,用巨大的爱国热情和科研兴趣,投入这项事业的探索中。马克思主义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1]。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就是以研究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眼光,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具体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新问题,为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呢?第一,以疑引趣。这就要求导师必须首先走近研究生,了解研究生,结合研究生实际,利用教学过程,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疑”。学贵知疑,“知疑”才能“引趣”。同时,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设疑、引趣、激思、解疑的过程,运用好这一平台,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慢慢激发出来。第二,以难引趣。“难”是因为它是一个“未知领域”,是“高山险滩”。对许多研究生来讲,只有“难”才能引趣,才能激发研究生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和勇于攀登的勇气。第三,以创引趣。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导师要用创新的标准要求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权威、向既有理论挑战。有了创新的勇气与目标,研究生才能迈入兴趣研究的殿堂。
二、制定目标,指导研究生读什么和怎么读
有时候,兴趣源于熟悉。因此,制定较为详细而全面的阅读目标,让研究生尽快熟悉研究领域,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其方法是,导师根据研究生实际,指导研究生读什么和怎么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研究生“读什么”,这对于既少本科阅读基础,又无相关研究经验的研究生来讲非常关键。导师要先给研究生一个较为详细的阅读目录,此目录既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著作,也要有西方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甚至反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性著作;既要包括当前国家重大决策文本,也应包括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当前的学术前沿动态。研究生只有在对这些文献、著作的阅读与品味中,才能慢慢发现研究目标,逐渐培养自己的研究兴趣。另外,阅读马列原著是占领该学科或该领域学术制高点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为研究生今后开展研究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反之,如果研究生对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没有一个阅读、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那么随后的“中国化”研究将会既无源头,又无方向。当前我国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真正阅读,写作运用时就只能转引别人的资料。这是很危险的,它“犹如从别人水桶中舀水一样,一旦别人之桶空,则不知别人桶中之水从何而来,只能‘望桶兴叹’”,“其后果实不忍设想”[2]。最严重的后果是经典引文断章取义,甚至“误读”马克思主义,导致言论本身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却又“以误导误”地推演议论,将本应严肃的学术研究儿戏化。所以,近年来,有学者提倡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重读马克思主义原著[3],有学者撰文澄清那些“被误读”的马克思主义[4]。因此,一个真正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者,必须认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避免走学术弯路。
“怎么读”对初学者来讲也很重要。研究生阅读马列主义理论著作时,要坚持三点。第一,做读书笔记。最原始也最显功底的方法是做阅读卡片,记录文献的重要内容,但一定要同时标注文献的题目、出处、作者、发表年代、期卷、页码,甚至版本、藏于何处等信息,以便研究时查阅与引用,不可图一时省事,而给今后的写作带来许多麻烦。当然,读书笔记也可以随时记录自己阅读时的感受或体会,也可以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观点或题目,以便通过随后资料的查阅,确定自己能否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第二,带着问题阅读,边阅读,边思考。所谓思考,就是多问为什么。发现疑点,同时展开联想。疑点往往就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值得研究。想象力是知识的延伸,是知识新的生长点,联系历史与现实进行联想,常会将研究引向深入。第三,要学会搜集、筛选、裁减、排列资料。对研究生来讲,无论怎样强调资料的重要性都不为过。马克思曾言:“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5],“只有当自然和历史的材料搜集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进行批判的分析和比较,并相应地进行纲、目和种的划分”[6]。资料的搜集,功夫在于平时阅读中的日积月累,这是最根本的方法。材料积累多了,再围绕所关注的问题,对材料进行筛选、裁减、排列、综合研究与分析,最终理出头绪。须知,丰富而完备的资料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总之,研究生阶段的大量阅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积累知识、辨识正误、激发灵感、提炼观点、升华情操,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效率,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动力。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学科本身,也决定了它的研究者首先必须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宽阔的知识面。只有如此,才能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三、敢放能收,指导研究生探寻社会热点问题
“在具备一定知识的前提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实践培养和训练出来的。要把知识转化为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创造力以提高创新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研究生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肩负强烈的现实使命感,敢于探寻和研究社会热点问题。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点问题呢?“它不应该是研究者自己臆想出来的,而应该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8]因为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主力军,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最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政府政策、措施的实施最直接地触动着他们的现实利益,社会格局的变动也直接反映着他们的实际境遇。所以,人民群众对社会问题最敏感,人民群众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往往就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因此,将研究生放出去,让他们到生动活泼的现实中去感受群众的喜与忧,把脉社会改革步伐的快与慢,追问改革的成败与症结,探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法与方向,是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放研究生出去,也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方法。首先,目标应着眼于培养研究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调研步骤。第一步,有目的,带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制定调研方案,分析调研对象。可采用问卷调研、随机访谈、有针对性的采访等,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分析调研对象,既要考虑调研对象的全面性、有针对性,也要考虑可行性和可及性。第三步,规划如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优势,获取最佳调研效果。第四步,一起采访,共同实践。与研究生一起行动的目的是帮他们摸索经验,为今后的独立调研打下基础。第五步,放手让研究生独立调研,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当然,放手不等于撒手不管。导师必须定期要求研究生提交反映调研活动的记录和报告,以便了解他们的行踪与步骤,发现他们遇到的问题,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提出指导性意见,或解答他们提出的具体问题,或对他们的阶段性调研报告做出肯定、表扬或批评的意见。
收回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运用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成果,是研究生创新最关键的一环。研究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调研之后,除了收获有形的材料外,一定会积累许多群众生活中生动的事件,增加许多自己的无形感受,也会激发出一些灵感。此时,导师要及时将研究生“收回来”,让他们梳理、分类处理调研材料,整理思路,结合自我感受,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最后确定中心,写出调研报告。在研究生酝酿与写作的过程中,导师要强调两点:第一,调研是为了丰富材料,夯实基础,而创新才是最终目标。因此,报告的重点要关注群众需求,反映群众问题,解答群众困惑。第二,导师要鼓励研究生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研究生们质疑教师、质疑自己和向现存理论和方法挑战”[7],思考群众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胆探究问题的症结,并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研究,探讨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对策。如此一来,在既有理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的磨炼,理性的思考,将会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同样,也只有基于经济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性成果,才能对我国建设和发展起到实际指导作用。当然,研究生开展各种社会调研,必须有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这是开展调研的前提。
四、建立机制,创造激励创新平台
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创造适宜于研究生创新的研究平台,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来讲,非常重要。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评价内容是学业优先。将研究生在校研修科目的成绩、发表论文的数量与档次、毕业论文写作水平等进行衡量。第二,评价主体是高校优先。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多将高校的鉴定结果作为重要依据,来对研究生进行衡量。第三,评价方法是量化优先。把研究生已取得的各项成果进行定量分析,然后以此为核心对研究生进行总体衡量。这些评价原则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它使高校、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会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和认识——一般来讲,学业成绩优秀、科研成果较多的研究生,已具备了较好的科研创新能力。但是,“当前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原则没有系统考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积累性、延续性和成长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过度拘泥于学业、学校和量化,影响了人们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正确认识”[9],有必要构建一个更符合创新规律的评价机制。
创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机制,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全面考虑研究生创新能力,同时也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充分关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生长与提升。第一,在评价内容上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不要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仅仅局限在学业成绩上,而要通过各种考核途径,反映出实践层面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能体现校内学习的效果,还要体现在研究生对毕业后具体工作和事业的追求上。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不妨采取理论与实践兼顾、校内与校外通评的方式。第二,在评价主体上要做到研究生、导师和实践单位或集体的有机结合。第三,在评价方法上要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一元和多元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要两者兼用、相互结合[10]。只有建立符合实际的创新激励机制,才能激发研究生研究动力、实践热情和创新激情。
总之,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需要在不断的训练中培养和提高。研究生所处的阶段正是一个人一生思想最活跃、创新热情最高、灵感最易闪现的时期,如果能够抓好这个阶段,运用机制改革、教育方式改革等手段,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检验有机结合起来,必将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育有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1]列 宁.列宁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德华.为人不易 为学实难——浅谈研究生的培养[A].导师论导——研究生导师论研究生指导[C].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史考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4]孙代尧.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的演进——被误读的恩格斯晚年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2008,(1):161-167.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周立伟.笃学诚行 惟恒创新——谈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作用[A].导师论导——研究生导师论研究生指导[C].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8]郝清杰.谈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培养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0,(6):6-17.
[9]陈新忠,李忠云,胡 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3.
[10]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校:裴媛慧,孙咏梅
ThinkingAboutTrainingInnovationAbilityofGraduateStudent
FENG Qiu-ji,YANG Guan-ying
(Social Department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 China)
The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Marxism and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practice, practic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built the well-off society comprehensively. Set up the ideal,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Set goals, guiding postgraduate what to read and how to read; Dare to put the collection, supervise postgraduate to explore social issues; The establishment of mechanisms, create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so on. It is a main method to raise the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ffective way.
study on sinicization of Marxism;postgraduate;innovation ability
2013-01-14
河南省2012年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22400440079)
冯秋季,女,河南武陟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杨冠英,男,河南新密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0-0
A
1007-9734(2013)02-01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