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炭施用量及水热条件对淹水土壤CO2释放的影响
2013-01-30唐志刚洛晶晶贾卫华
花 莉, 唐志刚, 洛晶晶, 贾卫华
(1.陕西科技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2.国家林业局 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 北京 100010)
0 引言
目前,全球温室效应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CO2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达50%~60%[1].大气中约20%的CO2来源于农业活动及其相关过程[2].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数据显示,2007年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7%[3].其中,稻田生态系统作为农业CO2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在全球温室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控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据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篇报道[4]称,通过改变农业耕作方式等5项措施可以减少土壤25%的CO2释放量,其中包括向土壤中施加生物质炭.由于生物质炭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巨大应用前景,以及对土壤碳的增汇减排作用,近几年来一直都是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5].
已有研究[6,7]表明,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能明显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土壤CO2的释放.然而由于受生物质炭的种类、施炭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对生物质炭作用于土壤CO2释放的影响效应,各研究者的看法不一,也未曾有系统阐述生物质炭对土壤CO2释放影响机理的报道.
此外,土壤CO2释放本身还受温度、淹水深度、土地利用方式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从生物质炭添加量、农业管理等方面提出合理的调控措施,从而为促进稻田CO2温室气体的减排提供可靠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与供试土壤的基本信息
本实验土壤采自西北关中平原水稻田(34 °2′54″N,108 °46′4″E),属渗育型水稻土,该地区年均气温13.1 ℃,年均降水量约660.6 mm.采样时为冬闲期,稻田表层无积水.采用S型取样,共分16点取土,采样时刨除1 cm表层土,取2~15 cm厚层的土壤,带回实验室.将取回来的水稻土,一部分置于聚乙烯自封袋4 ℃下冷藏保存,测其理化性质.其余捣碎,剔除石子和枝叶,实验前先过2 mm筛.
土壤的有机碳测定参照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取风干土样0.2 g,先后加入0.1 g的硫酸汞、8 mL 8 g/L的重铬酸钾,再缓慢加入7.5 mL的浓硫酸,135 ℃消解30 min,冷却后定容,于585 nm处测定其吸光度;土壤总氮采用半微量凯氏法,总磷采用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具体参照标准方法HJ632-2011.
供试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如表1所示.
表1 供试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1.2 生物质炭的基本信息
本实验所用生物质炭来自陕西亿鑫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炭化材料为果木废弃物.炭化温度为450 ℃~700 ℃,基本理化性质如表2所示.
表2 生物质炭的基本理化性质
1.3 主要仪器
CO2气体检测采用便携式红外CO2气体检测仪(HT4-ZDR-CJ,北京中西远大).
1.4 实验设计与装置
采用静态箱法[8]设计加工,该装置整体呈圆柱形,由有机玻璃材料组成(如图1所示).顶部开口,并设用玻璃罩,中间用橡胶垫圈连接,玻璃罩、橡胶垫和法兰均钻有一排螺丝孔,检测气体时用来实现密封.顶部玻璃罩向上开两个长嘴小孔,检测CO2时用来连接进气管和排气管.
图1 静态箱式实验装置
向上述每个装置里加入0.5 kg经预处理后的水稻土,以绝干质量为基准,分别添加土壤质量2%(C2),5%(C5),8%(C8)的果木炭,同时设不加炭为对照(C0),每组处理设3个平行,气体CO2的释放量取其平均值.施用果木炭前,先将其粉碎并过2 mm筛,然后加水将炭土混匀,保证土壤淹水深度约为2~3 cm.待培养超过1月后,每日测定土壤的CO2释放量.
1.5 CO2的采集与测定
本实验培养时间自2013年6月初开始,9月初结束.研究了第51 d至第74 d土壤CO2的释放量变化.每天密封时长为9 h(密封时间若超过20 h,CO2浓度容易超仪器测定量程;密封时间若低于 9 h,各处理之间的数据差异不明显),主要集中在11:00~20:00之间.
CO2的排放通量按下式计算[9]:
(1)
式中:F为CO2排放通量(mg·m2·h-1),M为气体的摩尔质量,P0和T0为理想气体标准状态下的气压和温度,V0为CO2在标准状态下的摩尔体积(22.4 L·mol-1),H为静态箱气室高度,P和T为采样时静态箱内的实际气压和温度,dc/dt为静态箱内单位时间内CO2浓度的变化.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origin8.5对数据进行处理与绘图;不同因素与土壤CO2释放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19.0方差分析(ANOVA).
2 结果与讨论
2.1 施炭量对淹水土壤CO2释放的影响
土壤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的氧化分解是土壤空气中CO2的主要来源[10].已有研究[6,11,12]表明,生物质炭的添加对土壤CO2的释放有明显抑制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如土壤的通透性、团聚体结构等,从而降低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速率;二是改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减少土壤呼吸代谢所产生的CO2.Randon等[13]指出,施加生物质炭可以显著提升土壤的稳定性碳库,降低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从而达到增汇减排的目标.
图2和图3分别为不同施炭量处理在淹水条件下土壤CO2的排放通量和累计释放量.从图中可以看出,C2、C5、C8处理的土壤CO2排放速率和累计排放量明显低于对照(C0),且高施炭量处理下土壤CO2的排放速率更低.淹水时间越长,土壤有机质特别是活性有机质被快速分解后,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由于培养过程中,每日温度变化对CO2释放速率影响较大,以及周期取样对土壤的扰动,短期内减少了土壤的厌氧程度,因而期间出现了CO2的释放速率周期性的波动.但与对照相比,2%、5%、8%施炭量处理的土壤CO2累计释放量分别降低了5.1%、2.4%和26.5%.显然,高施炭量对土壤CO2释放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至于C5比C2的释放量略高,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施炭量对土壤酶活性造成的差异(脱氢酶活性,C0>C5>C2>C8,见图4所示).土壤脱氢酶是一种氧化还原酶,可以反映土壤体系内活性微生物量以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活性.脱氢酶活性越高,土壤的微生物量和活性越强,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可能也越强,CO2的释放速率也越快.
图2 不同施炭量对淹水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影响
图3 不同施炭量对淹水土壤CO2累计释放量的影响
图4 不同施炭量对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2.2 温度和昼夜变化对淹水土壤CO2释放的影响
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两大重要环境因子[14].由图5可知,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土壤CO2的释放速率明显增加,这归因于土壤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增强,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矿化速率加快.然而,同一温度条件下各处理之间CO2的释放速率趋势与施炭量对CO2释放的影响趋势一致.
图5 温度对淹水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图6为昼夜变化对不同施炭量处理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影响.显然,夜间土壤CO2释放速率要高于白天,这可能是因为夜晚土壤根系和微生物以呼吸作用为主;而白天有光照的存在,土壤微生物能够利用光合作用实现部分CO2转化.从昼夜温差来看,由于是模拟土柱实验,昼夜温差很小,基本上可以排除因温差而造成的CO2释放量差异.
图6 昼夜条件对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2.3 淹水深度对土壤CO2释放的影响
土壤含水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微生物活性,当土壤水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土壤呼吸速率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15].同时,过高的含水量会影响土壤中氧气的扩散,植物根系和好氧微生物的活性也会受到抑制[16].
而对于淹水稻田来说,土壤长期处于淹水,土壤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受到很大的抑制.这时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厌氧分解起重要作用,然而微生物的降解活性也依赖于一定的温度条件.灌水深度直接决定土壤与外界空气、温度的交换.如图7所示,灌水深度愈深,土壤温度和水层温度上升越慢[17],土壤厌氧分解所产生的CO2量也越少,因而CO2的释放量表现为随灌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图7 淹水深度对淹水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3 结论
综上所述,生物质炭的添加对淹水土壤CO2的释放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高施炭量下的抑制效果更好;环境温度是影响土壤CO2释放的重要因素,温度越高,CO2释放速率越快;夜间CO2的释放量要高于白天;淹水深度与土壤CO2的释放呈反比,合理的灌溉措施有利于减少CO2温室气体的释放.
综合考虑CO2和CH4排放的温室效应,施加8%的生物质炭对土壤CO2的释放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于温度较高的外界条件下,应增加灌水深度从而减少CO2的释放.例如,在水稻抽穗期高温来临之前,应提高灌水深度,此举不仅可以减少高温热害作用[18],还可以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厌氧分解和产甲烷菌的活性.然而,灌水深度不断增加带来的另一个客观结果是,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越来越低,产甲烷潜力也会逐渐增强.因此,综合考虑,建议采用间歇灌溉的方式,在作物生长季增加淹水深度,在作物成熟期采取烤田措施.而在冬季,应采取免耕,并尽可能减少田间持水量,以减少CO2和CH4的综合排放效应.
[1] 张玉铭,胡春胜,张佳宝,等.农田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源/汇强度及其温室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4):966-975.
[2] Bouwman A F.Soils and the greenhouse effect[M].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90:61-127.
[3] IPCC.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Climate Change:Mitig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 Sara J.Scherr,Sajal Sthapit.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food and land use[C]//Worldwatch Institute Technical Report No.179.Washington:Worldwatch Institute and Ecoagriculture Partners,2013:9-18.
[5] 袁金华,徐仁扣.生物质炭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环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4):779-785.
[6] 花 莉,金素素,唐志刚.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CO2释放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 501-6 503,6 540.
[7] Yuxue Liu,Min Yang,Yimin Wu,et al.Reducing CH4and CO2emissions from waterlogged paddy soil with biochar[J].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11,11(6):930-939.
[8] 刘孝富,王文杰,王 维,等.嵌套式静态采样箱的设计及其在稻田甲烷通量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1(6):538-543.
[9] 卢 妍,徐洪文,宋长春.植株密度对湿地植物生长及湿地生态系统CO2排放通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487-490.
[10] 梁福源,宋林华,王 静.土壤CO2浓度昼夜变化及其对土壤CO2排放量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2):170-176.
[11] 匡崇婷.添加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土壤,2012,44(4):570-575.
[12] Van Zwieten L,Singh B P,Joseph S,et al.Biochar and emissions of non-CO2greenhouse gases from soil, in: biochar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cience and technology[M].London:Earthscan,2009:227-249.
[13] Rondon M A,Molina D,Hurtado M,et al.Enhancing the productivity of crops and grasses while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rough biochar amendments to unfertile tropical soils[C]//18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USA:Philadelphia,2006:9-15.
[14] 寇太记,朱建国,谢祖彬,等.大气CO2体积分数升高环境温度与土壤水分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17(3):950-956.
[15] 彭家中,常宗强,冯 起.温度和土壤水分对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呼吸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3):660-661.
[16] 唐英平.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及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7] 李茂柏,曹黎明,程 灿,等.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对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10(6):98-101.
[18] 张 彬,郑建初,黄 山,等.抽穗期不同灌水深度下水稻群体与大气的温度差异[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