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限购刺痛了什么?
2013-01-30林木
文/林木
中国13亿人口这个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令外国资本家们垂涎不已,于是便千方百计打入中国市场,大卖特卖他们的产品来赚钱。然而也有例外,就拿奶粉来说,那些产奶粉的国家算是被中国人的购买力折服了,为防止奶粉被俺们国人扫购一空纷纷出台“限购令”。近几个月来,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等国实行奶粉限购;香港也从3月1日开始,对内地“水客”同根相煎,使出致命杀招——若是超出携带限定数量的奶粉,除了罚款还要坐牢。
然而尽管如此,在俺看来,这些措施真是低估国人聪明才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早就是国人的拿手好戏,那些“老外”小儿科般的“限购令”岂能难倒国人,国人略微动动脑筋想出的办法,就让他们防不胜防。于是老外又殚精竭虑想出了升级版措施——德国最大的日用品连锁超市D M不但限购3包,还要求出示孩子的身份证明或带着孩子才能买。在澳大利亚,各大商场、药品保健品店,每人每次限购4罐婴儿奶粉。店内监控系统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收银系统,24小时内超量或反复购买者,电脑拒绝通过。当地邮局也提高了邮寄费,寄奶粉的价格基本上与奶粉价格相当,如果加上保险费,比奶粉价格还要高一些。
唉,几罐奶粉竟产生如此跌宕起伏的故事,若究其原因,还不是国内奶品厂家不争气,屡屡出现质量事故,害得国人不得不“崇洋媚外”。听说就连国务院新任港澳办主任王光亚也吐槽说,自己有个4个月大的孙子,也需要吃从香港代购的奶粉。
看来国产奶粉彻底失掉了民心,即使中乳协官员信誓旦旦地说,“目前市售国产婴幼儿乳粉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国产产品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质量好于进口产品”也不能挽回信任。列位看官您瞧,连王光亚这样体制内的政府高官对国产奶粉都不信任,更遑论俺们这些一直在质疑食品安全的草民呢!
这些年来,关于食品安全问题,可谓舆情汹涌,对此俺以为,对于食品安全而言,与其说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毁掉了信誉,莫若说中国社会诚信和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多国限购奶粉,看似国人抢购人家的奶粉,莫若说限购是在刺痛俺们的……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凸显了生产经营者血管里缺少道德的血液,同时也可以看到政府部门监管的缺失。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也是人们道德的底线,当市场缺少这个规则时也就不好玩了;而政府部门只是把监管挂在嘴上,不出事反到成了难事喽。所以俺以为,食品安全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问题,有关部门、有关官员不能总是就事论事、不痛不痒地总结一番,必须深层次地分析原因,找出答案。
若说原因嘛,俺以为,食品安全出了问题须问责,然而当下的“中国式问责”只是灭火式问责;倘若民意汹涌,民愤难平,则会处理几个当事人和责任官员,待风声平息后,后续处理也不了了之。更有官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罢免、降职的“休整”,又重出江湖继续担任要职。有道是官有责则民无怨,正因为处理责任官员的“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才撼不动头顶上的乌纱帽,才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民怨鼎沸。无怪乎有人说,七八个部门竟然管不住一桶地沟油!话又说回来,官场中只唯上唯权的风气,谁又去费劲受累地抓影响政绩的食品安全的事呢?
另外,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缺失,典型表现之一就是信任危机,人们每天都在质疑,从衣食住行,再到政府官员,有多少不被俺们草民质疑的?这种信任危机的出现,俺以为原因就是对传统文化道德观的“仁义礼智信”已经不提倡了,尤其是“文革”十年,更是把它打翻在地又踏上亿万只脚。时至今日,尽管已经否定了“文革”,但“文革”深层次的成因并没有深究批判,余毒还深深存留在社会中,再加之近几十年来的道德迷失,才致使人性的光辉黯然失色,于是才有今天的一些人血管里缺少道德的血液,使得一些人满身铜臭,只有“我”,没有“们”。
从多国奶粉限购到政府监管和信任危机拉拉杂杂说了许多,俺想,国人应该知耻而后勇,莫把限购奶粉的刺痛当做“痒痒挠”,深刻审视批判社会和官场那些丑陋东西,把重建诚信社会作为政府和民众共同的任务。作为市场监管者,政府应转变职能,从父母官的立场转变到管理者立场上来,敢于担当,敢于去碰那些敏感问题,求真务实地做好民生服务。作为生产经营者,要讲真话,勇敢面对存在的问题,须知唯有诚信企业才能长存。
故此,俺以为,解决社会诚信问题,唯有有道德者才能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