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将得到确认
2013-01-30整理撰稿人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交叉与重大前沿团队黄龙光mailhuanglgmaillasaccn冷伏海边文越
整理撰稿人: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交叉与重大前沿团队黄龙光(E-mail:huanglg@mail.las.ac.cn)、冷伏海、边文越
审稿专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姜晓明研究员
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将得到确认
整理撰稿人: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交叉与重大前沿团队黄龙光(E-mail:huanglg@mail.las.ac.cn)、冷伏海、边文越
审稿专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姜晓明研究员
1 希格斯粒子搜寻的科技内涵及意义
现代物理学有两大理论:广义相对论和标准模型。广义相对论用来解释空间、时间和引力的问题,标准模型是描述强力、弱力及电磁力这3种基本力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理论。标准模型根据自旋将粒子分为费米子(包括夸克与轻子)和玻色子(包括胶子、光子、W粒子、Z粒子、希格斯粒子)两大类,根据标准模型的预言,这两大类粒子共有61个[1]。除了希格斯粒子外,其他粒子均已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和验证。
希格斯粒子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待被发现的粒子,自旋为零,具有质量,不带电荷,非常不稳定。希格斯粒子是整个标准模型的基石,如果希格斯粒子不存在,意味着整个标准模型将失效。此外,希格斯粒子被认为是基本粒子的质量来源,如果希格斯粒子存在,就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基本粒子具有质量而另一些没有的问题。
希格斯粒子的特点决定了搜寻它难度极大:质量大,衰变快。质量大意味着制造希格斯粒子需要极大的碰撞能量,因此必须建造造价高昂的超级粒子加速器来提供这样大的能量。然而,即使碰撞产生了希格斯粒子,它也会在十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衰变为其他粒子,从而难以检测到。因此,物理学家使用非常高精度的探测器来进行光电信号的收集,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运算,从海量的数据和探测轨迹中筛除大量的普通粒子信号,挖掘出由希格斯粒子衰变而来的粒子信息,从而推导出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
2 希格斯粒子搜寻的进展
希格斯粒子是彼得·希格斯于1964年[2]提出,并于1966年推导出希格斯粒子的衰变机制[3]。20世纪80年代早期,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发现W和Z玻色子,证实了理论预期,拉开了实验寻找希格斯粒子的序幕。一开始,物理学家们不知道希格斯粒子的质量,经过大量的实验,希格斯粒子的质量范围被大大缩小。80年代中期,CERN建造了长达27km的大型正负电子(LEP)对撞机环,希望能获得质量略高于100 GeV的希格斯粒子。随后,美国物理学家提出要求建造极为昂贵的超导超级对撞机(SSC),希望能产生质量高达1 TeV的希格斯粒子(希格斯粒子理论上能达到的最大质量),然而美国国会在1993年停止了该项目,当年的预算超过100亿美元[4]。1995年,费米实验室发现质量接近174 GeV的顶夸克,根据标准模型,这意味着希格斯粒子的质量应低于200 GeV。90年代末,LEP对撞机的能量已超出了其设计值200 GeV,但物理学家们在4大探测器中仍未发现任何表明希格斯粒子出现的证据,此时希格斯粒子质量下限已提高至近108 GeV。2000年,LEP对撞机上的ALEPH实验发现115 GeV处存在新粒子的迹象,但综合LEP上的另外3个实验后则无显著信号。随后LEP对撞机关闭,进行长达10年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建设。
LEP对撞机关闭后,美国费米实验室一枝独秀。然而,由于费米实验室Tevatron加速器的能量和亮度不够,直至2011年9月Tevatron加速器永久关闭时,费米实验室除了排除了156 GeV和177 GeV这个区间的质量[5]外,几乎没有新的重大的发现。
2010年LHC开始记录数据。LHC实验中,探索希格斯粒子的实验包括超环面仪器(ATLAS)和紧凑μ子线圈(CMS)2个实验。2011年,通过数次实验,将希格斯粒子的质量范围缩小到115—130 GeV[6]。2012年7月,CERN宣布,ATLAS和CMS发现质量为125—126 GeV[7,8]的新玻色子,置信度为5个标准差(即99.99994%的置信度,新粒子发现的判据),CERN将该粒子称为“类似希格斯粒子”。2013年3月,ATLAS和CMS在分析了更多的数据后,宣布该粒子“看起来越来越像希格斯粒子”[9]。
尽管如此,要确定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还需更多的数据。目前,LHC处于关闭升级期,2015年升级完毕后,其能量将增加1倍,能产生更多的碰撞和数据,将有助于确认和进一步了解希格斯粒子。
3 中国科学家的作用
在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的共同资助下,我国科学家自1999年起就开始参与ATLAS和CMS国际合作。参与ATLAS实验的机构包括: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参与CMS实验的机构有: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北京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
在发现“类似希格斯粒子”的工作中,我国科学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ATLAS实验中,液氩光子电子量能器、精密μ子漂移室探测器、谱仪触发系统电子学检测、网格计算系统等包含了南京大学、中科院高能所、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完成的重要器件,山东大学建造了400台ATLAS端盖μ触发探测器。在ATLAS实验的希格斯玻色子的物理分析结果方面,我国科学家在光子触发效率研究,测量双光子希格斯玻色子重建本底噪音,四轻子衰变H→ZZ*→41研究中的数据生产、信号事例筛选与基于数据的Z+jet本底分析,通过H→γγ发现希格斯粒子的矢量玻色子融合产生过程,H→Zγ分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0]。
在CMS实验中,我国科学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CMS实验1/3的端盖缪子探测器和端盖电磁能量器的所有晶体,均由我国科学家研制提供。特别是实验中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区分信号与本底、提高希格斯粒子寻找的灵敏度方面,采用了CMS中国组的方法,灵敏度提高了3%。
1 Sylvie Braibant,Giorgio Giacomelli,Maurizio Spurio.Particles and Fundamental Interactions:An Introduction to Particle Physics.Italy:Springer,2009,313-314.
2 Peter W Higgs.Broken Symmetries and the Masses of Gauge Bos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64,13(16):508-509.
3 Peter W Higgs.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down without Massless Bosons.Physical Review,1966,145(4):1156-1163.
4 Michael Riordan.The Long Road to the Higgs Boson.http://physicsworld.com/cws/article/indepth/2012/aug/09/the-long-road-tothe-higgs-boson.2012-8-9.
5 CDF&D0 Collaborations.Combined CDF and D0 Upper Limits on Standard Model Higgs Boson Production with up to 8.6 fb-1 of Data.arXiv:1107.5518[hep-ex],2011-7-27.
6 ATLAS Collaboration.Combination of Higgs Boson Searches with up to 4.9 fb-1 of pp Collisions Data Taken at a center-ofmass energy of 7 TeV with theATLAS Experiment at the LHC. http://cds.cern.ch/record/1406358?ln=en,2011-12-13.
7 ATLAS Collaboration.Observation of a new particle in the search for the Standard Model Higgs boson with theATLAS detector at the LHC.Physics Letters B,2012,716(1):1-29.
8 CMS Collaboration.Observation of a new boson at a mass of 125 GeV with the CMS experiment at the LHC.Physics Letters B,2012,716(1):30-61.
9 CianO'Luanaigh.New results indicate that new particle is a Higgs boson.http://home.web.cern.ch/about/updates/2013/03/new-results-indicate-new-particle-higgs-boson,2013-03-14.
10李大庆.中国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技日报,2012-7-5.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3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