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探讨
2013-01-30赵滨霞姜永诰
赵滨霞 姜永诰
山东省滨州市环境保护局,山东滨州 256606
滨州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探讨
赵滨霞 姜永诰
山东省滨州市环境保护局,山东滨州 256606
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意义、方针和目标,这些论述和部署,既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本文对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在对滨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生态文明;途径;探讨
1 滨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条件分析
1.1 社会氛围浓厚,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已经形成。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2005年批准实施了《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2020)》,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意见》。2012年3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鲁发[2011]22号文件,加快生态滨州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从强化组织领导、现场监督、部门联动、责任追究、宣传引导等方面工作入手,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
1.2 功能定位明确,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进展顺利。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市的主体功能定位,特别是在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中,明确了核心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的氛围和建设重点。经组织各相关部门评估,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良好,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1.3 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一是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进展顺利。在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市政府与县区和市直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等方式,建立月调度、季检查、半年和年底核查通报以及责任考核体系等系列推进机制,强化措施,控增量、减存量,从而保证了COD、氨氮和SO2、氮氧化物等4项减排指标能够圆满完成。二是质量明显改善。全市重点河流监控断面水质明显改善,COD平均浓度31.8mg/L,氨氮平均浓度1.62mg/L;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三是生态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辖区内的博兴县、邹平县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韩店镇等43个乡镇分别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西王集团等3家企业被命名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滨化集团等11家企业被命名为省级环境友好企业。
1.4 坚持城乡统筹,四环五海、粮丰林茂成绩斐然。滨州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地实际,适时推出了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和“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张城市名片的战略目标。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开展国土绿化,大力实施了干线道路绿化、水系生态绿化、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林场建设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2009年以来,累计完成成片造林2.4万公顷。到2011年底,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8.5%。二是针对全市水资源短缺现状,为实现淡水资源的“丰蓄枯用”,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全市大力实施平原水库新建、改建、扩建和衬砌增容及河道拦蓄、河道水网改造、坑塘治理工程,全面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自2009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10亿元,开工和完成各类蓄水工程20余处,累计新增蓄水能力1.29亿m3,全市一次性蓄水能力达到8.7亿m3。
2 滨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利因素初探
2.1 水资源不足,水质污染问题突出。滨州市地处渤海之滨,多条河流从我市人海。一方面,全市人畜饮用水及工农业用水主要依靠黄河水。据了解,黄委分配给滨州市的引水指标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河流水污染问题非常突出。经滨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2012年,全市主要河流中,75%的河流水质为劣五类。
2.2 扬尘污染重,空气质量不容乐观。滨州市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春秋季节极易发生扬尘天气。加上,植被覆盖率、土壤干旱、城区建筑施工等因素的影响,城区空气质量不容乐观。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空气中主要污染物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明显下降,但是,环境空气良好以上天数仍徘徊在60%左右,离“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2.3 减排压力大,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艰巨。虽然与2008年相比,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集约开发区工业企业的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染物排放总量必将有较大的增长,而结构减排、工程减排潜力非常有限,要实现国家和省确定的污染物减排任务指标难度加大,完成“十二五”减排的压力更大。
3 滨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探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滨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面临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结合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强化对重点区域的保护。一方面,对列入国家层面禁止开发区的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鹤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必须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开展规范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根据黄三角规划,尽快划定核心保护区。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尽快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海岸线自然保护带,对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加快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库区周边植被修复与保护,严禁发展有污染的产业,合理安排城镇建设,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3.2 控制开发区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空间,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支持黄河三角洲荒碱地综合治理,有计划地对荒碱地进行开发治理及改造中低产田。
3.3 着力推进集约开发区发展。陆域沿海防潮大堤内以盐碱荒滩地为主的成块连片未利用地和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城镇建设用地,是集聚产业、人口的重要区域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开发空间。将滨州临港产业区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环渤海地区物流中心和油盐化工、船舶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制药等产业聚集区。
3.4 实行差别化发展和管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实行差别化管理和考核。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地、海岸线自然保护带等,要加大建设和管理工作力度,严格禁止与区域保护无关的项目建设和其他任何开发活动。对控制开发区,以保护生态功能和保证农产品生产为主,严格控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各经济开发区等集约开发区域,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工作力度,实行集中供热和污水集中处理,合理确定准入条件,促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建设。
3.5 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工作。一要继续抓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全力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量削减任务;二要进一步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三要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进PM2.5等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四要着力推进重点流域污染综合防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五要深化生态示范创建活动,重点抓好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工作。
10.3969/j.issn.1001-8972.2013.06.090
赵滨霞(1983-).女,山东省滨州市人,工程师,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环境监测等相关环境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