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科技部部长万钢回应社会热点科技难点

2013-01-30本刊综合报道

中国科技产业 2013年10期
关键词:科技改革发展

◎本刊综合报道

“党的十八大确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9月30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地把握好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切实地把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好。我们有幸参与了这次政治局的集体学习。这次学习走出了中南海,来到中关村,和科技人员、工程师、企业家进行交流沟通,不光了解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以及应用,还围绕创新创业者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我觉得这次学习的形式特别活跃、特别生动。”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面对记者提出的各类社会热点和科技难点问题,万钢一一给予解答。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在介绍2013年以来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时,万钢说,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最酷的技术就是应用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的技术,就是改善我们生活条件的技术,这方面我们要坚持做下去,使科技和我们的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高新技术领域,“神舟”和“天宫”再次交汇,航天员给大家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太空试验课,6000多万中小学生耳闻目睹了神奇的实验。“蛟龙”再次下水探海,科学家成为这次考察的主角,探寻海底的生物,探索海底的地形地貌,洋流,探索海底的资源。“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再次获得世界第一,它将和其它超级计算机一起落户在各地超算中心,为大数据科学计算提供公共服务。“深空、深蓝、深海”三大战略领域的高技术都在走向人们的身边,服务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智能手机已经广泛普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为人们提供即时消息,微博、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包括出门订票、订旅馆、视频等服务。北斗导航不仅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导航位置服务,也在东盟合作中提供定位和授时服务。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都向东盟国家开放,在推动全球共享信息,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民生科技方面,科技为实现粮食产量十连增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的“菜篮子”更加丰富,生物医药技术能够使我们从容地面对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突现。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部署,科技部和环保部、北京市共同启动了“北京蓝天行动”,把我们在“十一五”、“十二五”初期部署的“蓝天科技行动”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应用到雾霾应对工作中去,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除尘减排、加强监控等方面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科技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必须要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动力。万钢说,按照《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部署,我们于2008年全面启动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速推进了一些重大创新成果的成功应用和产业化。民口重大专项从2008年以来到现在,累计申请专利4万多项,制定标准几千项。例如,TD-SCDMA从2009年开始,逐步形成了完整产业链,用户已经超过1个亿。TD-LTEAdvanced成为世界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现在已经扩大到几十个城市进行推广应用。下一步国务院颁发4G牌照后,整个上网速度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将来我们的视频会更快。同时科技也着眼于应对未来发展的一些挑战,比如应对老龄化、可持续发展等,我们强化了在医疗器械、服务机器人、废弃物循环利用、风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的部署,进一步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务院在发展太阳能、可再生能源,以及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上都作出了重要部署,科技要充分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技术创新同时支持着传统产业的升级,如我们组织实施“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金太阳”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工业信息化、数控一代的应用,都在加速高新技术扩展,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万钢表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国105个高新区,都突出了“高”和“新”,在这两方面做好文章,对区域的发展产生了辐射、带动、示范、引领的效应。2012年国家105个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国家的14.5%。中关村示范区2012年总收入达到2.5万亿元,它的产出对于北京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25%。科技型的中小企业不仅铺天盖地,而且顶天立地。比如天津科技中小企业已经达到4700多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0%,工业增长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了30%,一批收入过亿元的小巨人企业达到2200多家。上海的科技小巨人工程也发展了700多家,有37家已经成功上市。

科技创新推动改革

“邓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理论上说,科技创新提升了劳动生产力,也必然会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所以科学技术也正在积极推动着各方面的改革。回顾过去,电信改革就得益于手机互联网的发展。当前,微信这种新形式冲击了短信,也促进了运营商运营模式的改革。网购带动了物流业和零售业的改革,支付宝、余额宝引发了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考,光伏分布式发电也正在推动着电力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一定会推动改革,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我们首先就要抓住科技体制改革。”

万钢说,全国创新大会去年召开,中央发布了6号文件,特别成立了以刘延东副总理为组长的、跨26个部门的科技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多项改革的政策文件已经出台。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要做好科技项目公开透明的、跨部门甚至于跨地方的信息平台和经费监管体系,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和国家创新调查制度,推动我们国家科技资源的积累、完善和开放共享,使中小企业能够分享到国家在各个大院大所投入所产出的科技资源。

强化科技基础建设和促进成果转化

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人才培养,这些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着力前沿探索,2008年,我国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大概200亿元左右,2012年达到498亿元,将近500亿元,年均增长22.6%。国际科技论文持续多年保持了世界第二位,专利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荡的第三种形式、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黑格斯粒子等,引起了国际科技界的高度关注。要大力注重人才培养,不仅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更要培养我们的青年科学家,使他们能够快速地、健康地成长起来,担负起下一代科技发展的重任,培养新一批跨世纪的优秀学术人才。

要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服务业建设,推动成果转化能力的发展。近几年来,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随着中央财政投入的快速发展,去年首次超过了1万亿元。更重要的是,投入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社会研发支出74%来自于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在不断壮大,发明专利稳居世界第三,SCI的论文位居世界第二,论文引用率今年已经达到第五位。全国技术交易合同年均增加超过20%,去年达到6400亿元。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达到10万亿元。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经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的持续不断努力,我们正在从跟随者向并行者,特别在一些领域中初步具有领跑能力,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和创新大国。

猜你喜欢

科技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改革创新(二)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