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活的思想教育”活动述评

2013-01-30孙秀芳翟洪峰

中共党史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林彪政治思想

孙秀芳 翟洪峰

(本文作者 孙秀芳,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翟洪峰,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南京 210098)

在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揭开6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序幕的是1960年一二月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预示着军队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扮演显赫角色。

一、“活的思想教育”的提出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的倾向日益抬头。1957年下半年,毛泽东提出要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 (草案)》中提出“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的著名口号。3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政治挂帅是勤俭办企业的保证》。此后,“政治挂帅”的口号就不断见诸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

1959年庐山会议后,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由林彪主持,对党内和军内“左”倾错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背景下,1960年九十月间,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根据林彪提议,会议的中心议题被定为“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在会上,林彪提出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四个关系问题,即人和武器的关系、各种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关系、政治工作中事务性工作和思想工作的关系、思想工作中书本思想和活的思想的关系。林彪指出,要正确处理上述四个关系,就必须坚持“四个第一”,即“人的因素第一,政治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充分肯定了林彪的这些提法,规定“四个第一”为“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方向,也是整个军队建设的方向”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747页。。军委扩大会议结束不久,林彪视察广州部队某团,并亲笔题词“切实抓好活的思想工作”,反映了林彪尤其重视和强调“四个第一”中“活的思想第一”。

《决议》以问答的形式试图解释“活的思想”:“什么叫活的思想?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经常说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也就是说:‘必须不停止在现存书本的字句上’。”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第746页。可见,答语引用了毛泽东关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经典论述,把它们称为“活的思想”。

在解释“活的思想”的涵义后, 《决议》明确规定了解放军“活的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党的路线、政策和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斗争任务,不同部队的不同任务,不同类型的人的不同思想问题,解放军的光荣传统 (解放军的建军宗旨、领导制度、政治工作制度、三大任务、三大民主、三八作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拥政爱民、尊干爱兵、解放军历史和英雄事迹等),革命节日,表扬好人好事,批判不良倾向和坏人坏事,各种现实思想问题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第762页。。《决议》罗列的这些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政策教育、形势教育、使命教育、传统教育和身边事教育等类型。

《决议》又较为具体地陈述了军队“活的思想教育”的六种方法:(1)政治运动和经常教育相结合,既要重视政治运动,又要抓紧经常教育。不要运动来时抓一下,运动过后万事大吉,思想工作要不间断地进行。(2)师以上各级政治机关要随时随地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和任务,编写一些讲话材料和点名口号或者召开教育准备会部署现实思想教育。(3)通过参加国家建设和群众运动,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抢险救灾等活动,增强群众观点和劳动观念,提高阶级觉悟和理论政策水平,开阔眼界,丰富头脑。(4)广泛灵活地运用大鸣、大放、大争、大辩、大字报的方法,要摆事实、讲道理,坚持以理服人的原则。(5)政治教育的方式要多样,除上课、集训、开讨论会以外,还有首长讲话;回忆、对比;个别谈话;早晚点名呼口令;墙报、大字报;讲演会、展览会、晚会;请地方干部和群众作报告;等等。(6)部队的文艺工作和文化活动,如文工团的演出、业余文艺活动、电影、广播、美术、图书工作等,都必须密切结合部队的任务和思想情况,为兴无灭资、巩固和提高战斗力服务。这些具体方法实际上是对“抓两头”原则的贯彻落实。所谓“抓两头”,“一头是抓党中央、军委的指示、决议的传达贯彻,一头是抓部队的思想动态。要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中间不要梗塞”。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第762—763、746页。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头抓”不是林彪的首创,而是对毛泽东提出的“抓两头”概念的照搬。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 (草案)》中提出:“抓两头带中间。这是一个很好的领导方法。”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9页。但毛泽东所讲的“两头”,分别是“先进”和“落后”,而非“上头”和“下头”。显然,只要经过简单的转借,“两头”的概念即可在新的意义上继续使用。

军队“活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在1961年得到补充。当年10月18日至11月4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北京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作了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总结出十条“活的思想教育”的方法: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从阶级教育入手;从实际出发,抓好两头;抓住苗头,把工作做在前面;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从多数人的水平出发,逐步提高;政治思想运动和经常性的教育相结合;人人做思想工作;思想领先和注意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活教材活方法。⑥萧华:《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大抓活的思想教育》,《解放军报》1965年12月14日。

二、“活的思想教育”活动在全国的传习

由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为,《决议》“不仅是军队建设和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指针,而且它的基本精神,对于各级党组织、政府机关以及学校、企业部门等都是有用的”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第742—743页。,解放军“活的思想教育”的经验开始被全国人民传习,传习过程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

(一)军队示范和全国初期发动阶段 (1960年11月—1964年1月)

军委扩大会议尚未结束,1960年10月7日,《解放军报》就以《林彪元帅对我军政治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为题报道了林彪关于“四个第一”的论述,全军“闻风就干”。10月10日,《解放军报》报道了广州、济南、福州、北京、南京等部队立即组织学习、讨论和贯彻林彪指示的情况。

为推动全军学习和贯彻林彪的指示,10月9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打好思想仗必须抓住两头》指出:“不论是贯彻上面的指示,还是摸清下面的情况,其目的都是为了打好思想仗,把工作做好,使之好上加好,把战斗力提高,使之高而又高。”10月13日,又发表社论《思想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强调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为“精神的原子弹,即人的觉悟和勇敢,要比物质的原子弹威力大得多”,“只有紧紧抓住思想工作这一环,才能一通百通,带动和做好其它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军报社论的鼓动下,包括“活的思想教育”在内的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起来。为推动这项工作,《解放军报》等军方媒体还刊登了不少文章,介绍、宣传和评论大抓狠抓“活思想”的先进典型,交流抓“活的思想教育”的经验。

解放军大抓“活思想”运动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军委扩大会议结束后不到一个月,1960年11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抓住活的思想》一文,就某公社干部抓思想工作的先进事迹发表评论,认为“领导干部到了基层,工作是不是真正深入,这要看是不是真正抓住了干部、群众的活的思想。抓住了这点,才算是抓住了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文章提出和分析了为什么抓活思想和怎样抓活思想的问题,号召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干部“不断抓住人的活的思想,不断推动生产前进”。1964年2月,《人民日报》又发表了几篇关于“活的思想教育”的文章。在此期间,一些学术期刊也陆续发表多篇介绍学校和工矿企业学习和运用解放军“活的思想教育”经验的文章。但解放军贯彻林彪指示、大抓“活思想”运动到1961年末呈现颓势。进入1962年,东南沿海和中印边境形势骤然紧张,备战成为解放军的头等大事,“活的思想教育”趋于沉寂。

但这种局面是暂时的。1962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就提出阶级、形势、矛盾的问题,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主要议题。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就此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653页。毛泽东还说,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问题,“我们从现在就讲起,年年讲,月月讲”③《毛泽东传 (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251页。。这样,毛泽东就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了。1963年2月,毛泽东又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口号。9月,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 (草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势必将打破“活的思想教育”传习活动的沉寂局面。

(二)有重点的传习阶段 (1964年2月—1965年12月)

1964年2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全国都要学习解放军》,号召“全国更深入更普遍地学习解放军政治思想工作的宝贵经验”。社论指出,解放军政治思想工作的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四个第一”的原则、坚持“三八作风”、注重创造四好连队、加强基层建设等。在这些经验中,“活的思想”占有重要地位。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要像解放军正确处理思想工作中书本思想和活的思想的关系那样,把活的思想放在第一位。

时隔一个多月,1964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抓活的思想》,再次介绍和宣传了“活的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引人注目地提出“进行活的思想教育,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就是要活学活用毛泽东同志著作,善于用毛泽东思想来分析各种现实问题。打好兴无灭资的思想仗,用正确思想来克服错误思想”。在进行“活的思想教育”的方法上,社论还提出要“注意抓紧关键性的时刻”,因为在“关键性时刻”,人们的思想容易波动,抓“关键性时刻”就能掌握群众思想的脉搏,把思想工作做在前头,因势利导,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社论明确指出“解放军抓活的思想方面的基本经验,对全国各个战线的工作来说,也是十分适合的”,强调全国人民“应该特别注意学习解放军抓活的思想的好经验”,号召全国人民像解放军那样,抓好活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更加有效地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和指示,完成党提出的任务,把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

《人民日报》是党的重要喉舌,是宣传党和国家重要主张、方针和政策的主要媒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劲的号召力。《全国都要学习解放军》《抓活的思想》两篇社论发表后,各行各业的人们被组织起来传习“活的思想教育”,各单位纷纷举行“活的思想教育”经验汇报会、座谈会和交流会,《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等权威媒体大量报道全国各地传习“活的思想教育”的先进人物、先进组织和先进事迹,全国很快掀起学习解放军、大抓“活思想”的热潮,“活的思想教育”活动进入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萧华总结的“活的思想教育”的十条经验多数都成为人们传习的对象,其中的三条最受重视。

一是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这条经验与“从实际出发,抓好两头”的经验往往被结合起来学习和运用。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就能够把上头和下头结合起来。不论“活的思想教育”先进传习者的自我宣示,还是媒体对先进典型的总结和剖析,大都强调毛泽东思想的指针作用,还同时提及毛泽东的具体文章或直接引用毛泽东语录。

二是运用活教材活方法。社论《抓活的思想》号召全国人民抓“活的思想教育”,就是要善于“运用活教材,抓活典型”,就是要“善于及时总结本部门、本单位的先进经验,广为传播”。各地群起响应,及时发现和扶助本单位的“好人好事”,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好人好事”对于“活的思想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总结本单位利用这些“好人好事”进行“活的思想教育”的做法和体会。各地均认为,运用活教材、活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十分明显,甚至立竿见影,“运用活人活事,用群众的切身经验,用群众周围发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活人活事进行活的思想教育,尤其是用本单位先进人物的崇高思想、革命精神、共产主义风格来影响群众。这种教育是生动活泼的,形象鲜明,感染力强”①《抓活的思想》,《中国农垦》1964年第1期。。这条经验还常常与“抓住苗头,把工作做在前面”、“抓关键时刻”等经验结合在一起,如一位作者介绍和总结了本单位运用生产中的“活人、活事、活思想、活经验来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的经验②陈其超:《抓好企业基层生产单位的活思想》,《人民日报》1964年6月13日。。活人活事就是身边的典型,包括好的典型和不好的典型,“好的事情一出现,我们就大力扶植和发扬,坏的苗头一萌芽,我们就抓紧批判和克服,把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思想消灭在萌芽阶段,抓住小题目,做出大文章”。领导干部除了做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外,还要注意抓“关键性时刻”职工思想的波动情况,这样才能“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使问题发现得早,反映得快,处理得好”。①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支行:《抓活思想进行活的思想教育》,《中国金融》1964年第15期。

三是从阶级教育入手。社论《抓活的思想》指出:“由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人们的现实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因之抓活思想,必须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分析思想动态,进行阶级教育,提高阶级觉悟,加强阶级斗争的观念。”权威媒体的宣传鼓动明显强化了全社会的阶级教育。当时阶级教育的流行做法是进行忆苦教育。江苏无锡某中学教师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抓本班学生的阶级教育的经验和体会。这位教师有感于一些学生,尤其贫下中农出身的学生“对旧社会、对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认识得这样片面”,决定对全班进行深入细致的阶级教育。通过调查“家庭文化翻身史”,组织学生参加贫农“诉苦大会”,组织“读红色家谱、长革命志气”的读书会等一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对比新旧社会,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旧社会是劳动人民的地狱,新社会是劳动人民的天堂”。通过新旧社会对比,学生们纷纷“表示决心,一定要像雷锋叔叔那样,牢记阶级苦,永远不忘本,像雷锋那样,走革命的道路,做坚强的革命后代”。②唐云增: 《阶级教育要抓活思想》, 《江苏教育》1964年第7—8期合刊。

除广泛开展忆苦教育外,一些单位在阶级教育中还有所创造。如重庆某中学创造了“活”的阶级教育,即“一方面注意对学生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密切结合实际,不仅结合社会上阶级斗争的实际,而且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结合他们的思想状况,结合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生动活泼地进行阶级教育”。这样,就可以使阶级教育“做得细致,做得深入,做得经常”,“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革命自觉性”。③《抓着活思想进行阶级教育》,《人民日报》1964年7月28日。

除上述三种方法外,“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人人做思想工作”、“思想领先和注意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方法也被人们学习和运用,但受重视程度不如前三种。

(三)单一化和极端化传习阶段 (1966年1月—1971年2月)

1964年底至1965年初,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主持制定《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强调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性质是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就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党的各级领导人,“从而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人为地任意地有系统地制造所谓‘阶级斗争’的阶段”④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普及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409—410页。。“左”的思想很快被贯彻落实到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催生出“突出政治”的极左思潮。

“突出政治”是“政治挂帅”的新表述。1964年12月29日,林彪在召见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等人时,批评了当时在全军开展的大比武活动,大讲“突出政治”。他的讲话以“林彪同志关于当前部队工作的指示”的名义,于1965年1月由军委发往全军。1965年11月,林彪提出“突出政治的五项原则”,头两条分别是:“一,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特别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要把毛主席的书当作我们全军各项工作的最高指示。二,坚持四个第一,特别要大抓狠抓活思想。”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480页。在随后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突出政治”又被提到“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高度。

“突出政治”很快从部队向全国蔓延。1966年1月1日,《红旗》杂志发表元旦社论《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强调政治要统帅经济,批评了“经济好就是政治好”、 “生产好就是政治好”等观点,要求在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时,继续在各项工作中突出政治,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摆在首位,使人的思想不断革命化。这篇社论开启了“活的思想教育”活动的新阶段——以“突出政治”引领和统帅“活的思想教育”的阶段。

在“突出政治”向全国蔓延的过程中,军队媒体继续推波助澜。1966年2月3日到4月5日,《解放军报》连续发表七篇论“突出政治”的社论。这些社论强调“突出政治一通百通”、“有了精神的成果,就一定能出物质的成果”等宣扬“政治决定一切”的极端观点,《人民日报》等媒体也迅速跟进。“突出政治”的极左思潮和做法在全国进一步升温。

不仅如此,在传播过程中,“突出政治”的五项原则越来越蜕变为突出毛泽东思想一条原则,“活的思想教育”的典型越来越蜕变为学习毛泽东著作、用毛泽东思想进行教育的典型。在这方面,解放军继续发挥了示范作用。1966年1月后,《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空军报》等军队媒体大量报道战士麦贤得、刘英俊、陈明良等先进个人和沈阳军区红九连等先进集体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的事迹和经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年2月,全国总工会号召全国职工向麦贤得学习,像他那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6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战士陈明良抓“活思想”的先进事迹,配发的“编者按”指出,陈明良抓“活思想”“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运用毛泽东思想解决部队思想问题的一个范例。这个班长的经验,不仅适用于部队,而且适用于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

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指出:“解放军在全军展开学习毛泽东同志著作的群众运动,为全党全国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充分肯定了林彪提出的一套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方法:“对毛泽东同志著作,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普遍适用的,应当进一步在全党全国推广”①《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公报》(1966年8月12日通过), 《人民日报》1966年8月14日。。10月1日,林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号召:“进一步在全国开展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我们要把全国变成为一个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七周年庆祝大会上林彪同志的讲话》,《人民日报》1966年10月2日。。10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学习毛泽东思想,必须认真地学,刻苦地学》,指出:“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这一条抓好了,突出了政治,人的思想革命化了,一切工作就都能带动起来,都能做好。”

在此形势下,全国闻风而动,一场前所未有的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的运动勃然兴起。此后,凡是介绍“活的思想教育”先进典型的文章几乎都以“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为纲,总是把学习和运用“活的思想教育”的经验归结为时时处处都“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人民公社在农业生产的大忙季节“也是首先要抓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③吴礼才:《越忙越要抓活思想》,《人民日报》1968年6月6日。;厂矿企业在斗、批、改中“举行生动活泼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④《沈阳化工厂革委会经常组织群众开展讲用活动,解决活思想,推动斗批改》, 《人民日报》1969年11月11日。;政权机关“始终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做到召开任何会议,首先学习毛主席著作;处理任何问题,坚持用毛泽东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工作千头万绪,首先抓好……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⑤《金寨县革委会在各项工作中大力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到群众中去抓好活思想解决新问题》,《人民日报》1969年11月1日。;中学大抓对毛泽东著作“天天读”,“使学生学出了新水平,用出了新水平,促进了学生的思想革命化”⑥《钟山中学针对学生活思想抓好“天天读”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人民日报》1970年9月23日。;等等。“活的思想教育”活动湮没在“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浪潮之中。

三、“活的思想教育”活动的终结及反思

“活的思想教育”因林彪而起,也因林彪而落。中共九大后,毛泽东对林彪集团越来越警惕,采取“挖墙脚”、“掺沙子”、“甩石头”等措施加以削弱。1970年11月,毛泽东发动“批陈整风”运动,矛头直指林彪集团。12月22日,根据毛泽东的一个批示,北京军区党委扩大会 (又称华北会议)召开,军队“批陈整风”由此开始。毛泽东希望通过华北会议使军队作风的某些不正之处有所转变,“对两个包袱和骄傲自满的歪风邪气有所改正”①转引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841页。。

1971年1月8日,毛泽东在济南军区政治部《关于学习贯彻毛主席“军队要谨慎”指示的情况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了问题”,“我军和地方多年没有从这一方面的错误思想整风,现在是进行一场自我教育的极好时机了”。1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军委总政治部发出《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月八日重要批示的通知》,要求“我们的军队、地方和中央机关”“开展一场反对骄傲自满、提倡谦虚谨慎的自我教育运动”。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00、202页。

1971年八九月间,毛泽东在南巡谈话中提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这不完全,还要加上解放军学习全国人民。”九一三事件后不久,毛泽东接见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并发表谈话,指出要抓军队的政治教育,“主要是抓路线教育”,“四好运动”有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把部队作风带坏了,要改变。这就否定了林彪时期的军队政治工作,“四好连队”、“五好战士”运动随后逐步停止。

1972年1月1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指示的通知》,要求全军指战员要深刻认识“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重大意义,积极开展“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活动,提高向全国人民学习的自觉性,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虚心地向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地方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学习,经常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听取批评,接受监督。这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全国学习解放军运动的正式终结,“活的思想教育”活动宣告结束。

“活的思想教育”从在军内产生到发展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指导思想的逐步“左”倾化密切相关,“左”的思想是“活的思想教育”的根本动因,“‘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5页。,作为其产物的“活的思想教育”在本质上自然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总的来看, “活的思想教育”运动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和缺陷。

第一,“活思想”内涵含混,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决议》在提出“活思想”概念时,并未赋予它明确清晰的内涵。这固然反映了一种笼而统之、不求甚解的思维习惯,也与当时盛行的唯书唯上的观念息息相关。《决议》用毛泽东的语录来解释“活思想”,具有至高的权威性,不容置疑。在“活的思想教育”活动中,传习者同样持拿来主义的态度,简单照抄了事。实际上,按照《决议》的表述,“活思想”主要指“两头抓”,而“两头抓”又是“活的思想教育”的原则和重要方法,这样“活思想”就与“活的思想教育”纠缠在一起了,“活思想”的内涵始终含混不清。

值得注意的是, 《决议》明确规定了“活思想”的外延,包括上头的“活思想”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党提出的任务”和下面的“活思想”即“群众的思想动态,群众的创造,实际工作中发生的问题”。然而,随着“左”的思想的泛滥,毛泽东的指示被奉为“最高指示”,毛泽东的所有思想都被神圣化、绝对化,教条主义和神秘主义大肆泛滥,人民群众的“活思想”被消解殆尽。

第二,“活的思想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严重缺陷。

“活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比较清晰明了的,萧华总结的“活的思想教育”的十条经验中的多数—— “从实际出发,抓好两头”、“抓住苗头,把工作做在前面”、“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从多数人的水平出发,逐步提高”、“人人做思想工作”、“思想领先和注意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活教材活方法”等是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总结,也是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活的思想教育”内容中的“宣传国际国内形势和斗争任务”和方法中的“从阶级教育入手”等,都受到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和渗透,含有大量不科学、不正确的因素。历史一再表明,在和平建设年代,渲染甚至人为制造阶级斗争的气氛,尽管能收一时之效,但经由阶级教育而形成的仇恨心理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将会产生长期的破坏性作用。因此,在和平建设年代,诸如“宣传斗争任务”、“从阶级教育入手”等口号都应当果断停止使用,并从学理上加以彻底批判。

“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是“活的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个方法含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一是注重“背警句”,即死记硬背毛泽东的语录,轻视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学习和运用,这种学习是片面的、皮毛的、有害的。二是把学习毛泽东著作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割裂和对立起来,提出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捷径”,认为“完整地、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主张是“糊涂观念”①姜思毅主编:《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七十年史》第5卷,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240页。,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因此遭到极大削弱。三是这个方法具有浓厚的庸俗化色彩,认为毛泽东著作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毛泽东著作中找到答案,肆意夸大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效用,大大助长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思想教育运动和经常性的教育相结合”的提法也需反思。“经常性的教育”是个原则性提法,无可厚非,“思想教育运动”则不然。在特定时期和特殊环境下,“思想教育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和平年代,以运动的方式、凌厉的声威固然能使人心生畏惧、被迫屈服,但外在的强硬方式因违背个体的尊严和心理需要,往往难以触发“灵魂革命”,反而划出道道“心灵伤痕”。

第三,“活的思想教育”活动加剧了社会军事化、政治人治化和思想道统化。

解放军系统之外的“活的思想教育”活动带有政治运动的鲜明特点,如无孔不入的政治宣传和大规模的群众参与等。中共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号召、党政军领导人的指示以及权威媒体的宣传鼓动,是“活的思想教育”活动的主要动力。各级党政组织既不对“活的思想教育”活动进行考核和验收,也不对干部群众进行思想甄别,因此这一活动不像其他政治运动那样具有强烈的冲击性和破坏性。从短期来看,这一活动广泛传播了毛泽东思想,增强了政权的合法性,进一步提高了毛泽东个人的威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

然而,从长远来看,“活的思想教育”活动冲击了正常的社会关系,激活了传统政治文化中一些负面要素,对中国社会造成的“软杀伤力”不容小觑。“活的思想教育”传习者“以军为师”,权威媒体不遗余力地宣传军队中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军队最先进、军队最忠诚的舆论氛围。这种浓烈的崇军氛围既是林彪集团别有用心运作的结果,反过来又有助于该集团攫取更大的政治利益。这些因素不正常地提升了军队在国家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军事化的现象,严重冲击了军事部门与国家政权机关、军队与国民以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正常关系,加剧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紧张局面。

“活的思想教育”活动除了自身有其衰变期外,其兴亡还取决于领袖的政治需要和好恶,归根到底是人治的产物。人治主义所凭借的重要资源是领袖权威。领袖权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前者由法律 (含党内法规)所明文规定,是政治权力;后者由民间非正式赋予,表现为群众对领袖的景仰和拥护,即政治认同。“活的思想教育”传习者宣称要“两头抓”,实际上只抓一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另外一头——基层群众则是用毛泽东思想改造的对象。20世纪60年代的毛泽东思想不是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重新诠释的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指导思想,而是完全等同于毛泽东的个人思想,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都被神圣化了,“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成为广大民众的“座右铭”。“活的思想教育”活动就是这样一步步诱导和深化民众对毛泽东的政治认同乃至膜拜的。高度的政治认同和垄断的权力结合起来,使领袖权威急剧膨胀,人治主义也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最终导致封建主义流毒大规模复活,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林彪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