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党史研究的著述要领问题

2013-01-30欧阳淞

中共党史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著作研究者党史

欧阳淞

从党史研究的整个过程看,在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借鉴、科学谋划研究布局和实现样式、扎实做好资料准备的基础上,党史研究就进入著述编撰环节。党史研究的直接目的是要把研究者的所知所记所思所想以适当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就著述的重要性而言,它是党史研究的成果形成环节,是党史研究所有环节中最为综合、最为关键的一环。在党史著述的各种样式中,党史基本著作最具代表性。本文试以党史基本著作为样本,对著述编撰过程中需要把握的要领作些初步的分析和阐述。

一、党史研究著述过程中应当把握哪些基本问题

党史基本著作是党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是实现资政育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载体,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权威性等特点。编写好党史基本著作,是各级党委党史部门的主要职责。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高党史基本著作编写水平,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一)坚持党性原则与坚持科学精神的统一

党史研究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科学,承担着政治和学术双重使命。坚持党性原则与坚持科学精神的统一,是对包括党史基本著作在内的所有党史著述的基本要求。关于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毛泽东同志曾有过精辟阐述。他指出:“没有科学的态度,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者叫做党性不完全。”“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就是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而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毛泽东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性与科学性的一致性,为我们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同时坚持科学精神提供了根本依据。具体来说,坚持党性原则侧重强调的是,党史研究著述要坚持为党和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好,为人民好;坚持科学精神侧重强调的是,党史研究著述要坚持尊重历史事实、坚持追求真理。这两个坚持是不矛盾的。坚持党性原则与坚持科学精神相统一,目的是在“求历史之实”的基础上“求历史之是”,以解决党史研究著述为谁编撰、怎么编撰的问题。换言之,坚持二者统一,就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站在时代和全局高度,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记述党的历史,而不能顾此失彼,或者厚此薄彼。

在编撰党史基本著作中坚持党性原则与坚持科学精神的统一,首先要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定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党中央对重大党史问题的基本判断和重大结论,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以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通过党史基本著作的编撰出版,促进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为深入认识和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第三,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准确记载和全面反映党的历史,充分反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科学分析和准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党史基本著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第四,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对于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以富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予以批驳,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除上述四点之外,坚持党性原则与坚持科学精神的统一,还有一个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和外部环境的问题。要尊重历史研究著述的客观规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鼓励科学探索,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研究环境。同时,还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关于历史问题的基本结论,遵循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要求,全面考虑编撰、发行党史基本著作的效果,慎重选择出版党史基本著作的时机。

(二)坚持写党的历史同写人民的历史、国家和社会的历史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因此,编撰党史基本著作,要把写党的历史同写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史、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有机统一起来。胡乔木同志曾说过:“党史是人民构成的历史,跟人民斗争的历史分不开,我们要在人民斗争历史的背景下写党史。”对于如何写人民斗争历史,他提出:一要写清楚党是在人民中间奋斗的,是在群众斗争的基础上引导斗争的,是密切地依靠群众才取得胜利的;二要写清楚党是依靠跟党密切合作的人共同奋斗的;三要写广大干部和党员。胡乔木同志还说过:“党的历史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是不能分开的,否则我们党的历史便得不到科学的解释。离开社会的发展,孤立地讲党史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的。”这就同时提出了写党史要写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历史背景的问题。马克思说过:“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在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是各种历史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有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互动,有党与国家、社会的互动,有中央领导机关与地方、基层组织的互动,有党组织与党员的互动,有经济需求与政治因素的互动,有历史积淀与现实问题的互动,等等。因此,党史研究应采取一种动态的研究方式,即将党的历史研究同人民的历史、国家和社会的历史研究统一起来,在历史的多层互动中进行研究。这样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把写党的历史同写人民的历史、国家和社会的历史统一起来,首先要浓墨重彩写好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探索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阐释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其次,要把党中央和党的领袖人物的历史活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各方面历史活动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四面八方”、“左顾右盼”,写好党领导人民群众奋斗的历史,写好党与各民主党派以及与各阶层人士共同奋斗的历史,使人们真正感觉到党的奋斗探索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的。第三,要写好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一直是基本的历史活动,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更是这样。如果这些方面写得全面、丰满,就能使党的历史更加生动充实、令人信服。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把写党的历史同写国家的历史统一起来,并不是要用党史来代替国史。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党的历史走向自然决定着国家历史的走向,党的历史当然成为国家历史的核心。二者在许多方面是紧密相连的,但在研究的角度、范围、重点和方法等方面又各有侧重。党史基本著作要注意把握好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始终从党史角度写好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体现出党史特色。第四,要写好党的奋斗探索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党史基本著作不仅要反映国家的发展进步,而且要反映社会变迁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变迁和变化,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生活包括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之中。要通过一个个典型事例,生动地、具体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新面貌、新变化、新气象,更充分地把党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威望书写出来。

(三)坚持写伟大事业同写伟大工程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的历史,也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坚持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90多年来党始终坚持的一项根本方针,也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因此,编撰党史基本著作,就要既写好党领导和推进伟大事业的历史即党的不懈奋斗史,又要写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历史即党的自身建设史,注意把握和体现好二者的互动过程和相互作用。

把写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写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统一起来,首先要写好90多年来党是怎样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从时间维度上说,要写好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艰辛历程,尤其要写好党领导人民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从空间维度上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要写好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要写好党领导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的历史,深化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其次,要写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如何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的。从时间维度上说,要写好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历史,写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新的伟大工程”;从空间维度上说,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写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深化对党自身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第三,要写好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要看到,伟大事业、伟大工程都是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过程中推进的,二者的互动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因此,在写好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同时,要注重写好党的思想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立体地展现党的历史的全貌。

(四)坚持写“党怎么说”同写“党怎么做”的统一

党的90多年历史是由一系列历史活动组成的。在这些历史活动中,有许多文献记录的是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过程和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如通过召开会议、发布文件、发表讲话等形式,提出某种思想理论,制定某种路线方针政策,作出某种决策部署,等等,这方面的内容一般称之为“党是怎么说的”。但是党的90多年的历史活动,更多的内容还与“党是怎么做的”直接相关。写党的历史,不写“党是怎么说的”是不对的,但如果只写“党是怎么说的”,又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写清楚“党是怎么做的”,即写清楚党领导人民如何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有效推动实践探索的历史过程。党史基本著作只有把这两方面都写充分,才能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完整性、生动性。以往出版的有些党史基本著作,对“党怎么说”写得比较多,对“党怎么做”写得不够充分,缺乏更为丰富、具体的实践内容,读来容易给人以“文山会海”的感觉,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把写“党怎么说”同写“党怎么做”统一起来,首先要把“党怎么说”写清楚。既要把党的思想理论特别是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以及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重要作用写清楚,又要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写清楚。这就需要党史研究者“读万卷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提升思想高度、开阔理论视野、加强宏观把握,提炼、归纳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展示其内涵和精髓,避免简单引用,堆砌会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的内容。其次,要把“党怎么做”写清楚。要以更多的笔墨记述党是如何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动员、组织、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去奋斗的,写清楚各级党组织以及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这就需要党史研究者走出书斋,“行万里路”,深入到重大党史事件发生地和重要党史人物活动场所,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通过切身体验,一方面增强对重大党史事件的实际感受;另一方面,广泛搜集、征集史料,深入研究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运用典型事例,恰如其分地评价和展现实践成效。第三,要把“党怎么说”和“党怎么做”放到历史发展过程中考察分析,把握二者的互动过程,阐明各种历史活动和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符合历史实际、有助于人们思考借鉴的观点和判断,使党史基本著作更加全面客观、更能发挥效用。

(五)坚持写宏观同写中观、微观的统一

如果把党的90多年历史比作一幅画卷,那么撰写党史基本著作的任务就是要呈现好这幅画卷,展现出它的磅礴气势和绚丽多彩。这就需要既呈现它的整体,又呈现它的局部和细节,也就是说,既要写好宏观又要写好中观、微观,既要合理布局又要精雕细刻,把这幅画卷完整地、生动地呈现出来。

把写宏观同写中观、微观统一起来,首先要用全景式的视角和全程式的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党的90多年历史进行整体考察和综合性、概括性记载,勾勒出党的历史的大轮廓和关节点,厘清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脉络清晰、内容完整。其次要从细致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用特定的视角和特写的方法反映历史的特性,写出党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同战线、不同区域的历史,写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情节和历史人物活动的细节,做到重点突出、娓娓道来,生动感人、令人信服。最后,写宏观要以中观、微观为基础,把立论和判断建立在史实真实可靠、研究深入细致的基础上,避免言之无据、空洞无物;写中观、微观要服务并服从于写宏观,注意避免“碎片化”,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或无的放矢。从当前党史基本著作的著述情况看,既要注意在写好宏观上下功夫,更要注重在写好中观、微观上下功夫,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深化对党的历史的认识,写出历史的丰富与多彩、精细与鲜活,以更好地增强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六)坚持按照历史本来面貌写历史同站在时代高度写历史的统一

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写历史时,无论是记载什么、不记载什么,还是这样记载、那样记载,都取决于研究者的史学功底和时代眼光,更取决于研究者的基本立场和现实需要。胡绳同志说过:“实事求是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原则。过去的事实是怎样就怎样,当然不能根据主观的意愿去改造历史,不能因为今天或明天的现实有什么要求,就按照这种要求去描述历史。但是,我们研究过去的历史是为了今天,为了今后,不是为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历史研究从根本上说,是要通过对已往的历史的认识而更好地认识现实。所以我们虽然绝不能根据现实的需要去随便改造历史,但又要结合现实的需要进行历史研究,并要在研究中有所创新。”他还说:“为什么同样一段历史,一代代人要反复地进行研究呢?如果原来所作的事实判断有错误或解释不准确,固然需要重新研究。但即使没有这种情形,也往往需要重新研究。这就因为每一个时期的人研究过去都和现实有联系。为了现实的需要,对过去被忽略的问题,对过去没有注意到的经验,要着重地研究。研究过去是为当前的现实服务的。”胡绳同志反复说明研究历史与服务现实的关系,实际上讲的就是按照历史本来面貌写历史同站在时代高度写历史的统一问题。按照历史本来面貌写历史,就是依据准确可信的原始史料进行研究,如实地把由若干历史事实联系起来构成的历史过程记录下来,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只有这样,党史基本著作才是可信的,才有助于后人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现实。因此,这是必须始终坚持的。然而,历史虽然是已经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更改的,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能力、认识深度则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时代发展不仅对历史研究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往往为研究者提供了认识历史的新的思想武器、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史料,拓展了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这些,都对研究者站在时代高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进而形成新认识、得出新结论,提供了新的可能。

把按照历史本来面貌写历史同站在时代高度写历史统一起来,一要坚持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用确凿、翔实的历史资料说话,尊重历史,忠实于历史。同时,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也就是说,要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写清楚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变化的条件,防止简单地用现在的标准去任意评判历史,更不能随意裁剪或篡改历史,做到既不苛求前人,也不无原则地原谅前人。二要以宽广的时代眼光,充分运用新的思想武器、研究方法和社会进步提供的研究条件,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领域,推动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宽度发展,尤其要重视挖掘过去忽视、未及研究或研究不深的历史事实,在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深化对原有问题的认识,以更好地展现历史本来面貌,更好地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三要“瞻前顾后”,看后人比前人对历史发展进步增添了哪些新的东西,注意分析当时的评价、后来的评价、今天的评价,站在今天认识的新高度、新角度,作出既符合历史实际又体现时代眼光的新评价、新结论。

上述“六个统一”是多年来党史研究基本经验的总结。它们既涵盖了党史基本著作“写什么”的问题,又大致回答了“怎么写”的问题,是党史研究著述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告诉我们,要把握好党史研究的著述要领,应当坚持上述“六个统一”的原则要求,坚持以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来认识历史和撰述历史,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什么样的党史著述才能称得上是好的党史研究成果

以上论述简要分析了党史研究著述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基本问题。进而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这一过程产生出来的党史著述最终应当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呢?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党史著述才能称得上是好的研究成果呢?笔者认为,党史著述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大的范畴展开,至少要达到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一)导向正确

导向一般是指引导的方向,即要使事情向什么方向发展,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效果等。编撰党史基本著作的目的,是在实事求是记载和全面反映党的历史的基础上,实现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因此,党史基本著作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统一;要坚持遵循党中央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精神,准确把握和正确揭示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在重大历史问题的基本判断和重大结论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世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坚定对党的历史的自信中,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结构合理

结构是对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有序搭配和有机排列,对内容表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框架结构不仅可以清晰地展示党的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重点,而且还能充分地体现研究者的编撰宗旨和受众需求。为此,要注重按照党的历史的本来面貌和现实需求,设计合理的框架结构。要在尊重以往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按照党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科学划分历史阶段,充分体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做到层次分明;要注意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同一历史阶段内部要素之间的横向联系,做到条理清晰。要合理谋篇布局,各个历史时期内容、篇幅要大致平衡,防止畸轻畸重。章节标题的设置要恰当合理、平实简练,以体现不同时期党的历史发展的特点。章节之间、段落之间,要注意起承转合、首尾呼应,使全书浑然一体、和美完整。

(三)史实准确

历史著作的生命在于真实。恩格斯指出:“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必须从既定的事实出发。”中国近代历史学家梁启超指出:“史家第一道德,莫过于忠实。”把史实搞准确,是党史研究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对党史基本著作最起码的要求。党史基本著作只有符合历史真实、准确无误,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成为传世之作。史实准确,主要包括所记载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他构成要素要准,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的记叙要准,等等。为此,要特别注重第一手资料的运用,无论是参考吸收现有研究成果,还是参考已有的党史基本著作都要核对第一手资料;对重要史实、统计数字、引文等还要认真进行多方面的考订和核实;对互联网上的材料更要注意鉴别;对一时难以查清的史实、数字等宁可暂不使用。

(四)点评精当

点评就是提出对历史问题的观点、看法。点评贵在精准、贵在恰当,切忌主观臆测、空话套话、无病呻吟。这就需要先打好叙史这个基础。中国古代史学传统历来对史实的叙述十分重视,强调“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也”。要发扬我国史书编撰的优良传统,以叙为主、以叙为本、以叙为体,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夹叙夹议。在准确叙史的基础上,加以恰到好处、要言不烦的议论,以增强史书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导向性。邓小平同志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议论和点评要有根有据、准确生动,要富有哲理、富有启发,既要体现历史感,又要体现时代性。叙史主要是讲出历史的本然,点评主要是讲出历史的所以然。叙史是“画龙”,点评是“点睛”,在党史基本著作中要有一定数量的“点睛”之笔。

(五)逻辑严密

历史唯物主义历来认为,历史与逻辑是统一的。这里的逻辑,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和人们对这一过程的认识在思维中反映的次序和进程,是对历史及其规律在观念形态上的把握。历史决定着逻辑,是逻辑产生的基础;逻辑是舍弃细枝末节后抓住的历史的主干,是对历史的“修正”。作为历史与逻辑统一的产物,党史基本著作要体现逻辑的严密性,就不能有闻必录,不能记流水账,也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写出历史的条理和主题主线。对历史发展的关键点、历史转折的地方尤其要把握好。要找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研究和编撰历史。各个历史时期之间,每个章、节、目之间,都要注意相互的联系,注意内在的逻辑关系。

(六)文字生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朴实生动、新鲜活泼的文字可以赋予学术著作以巨大活力,可以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触摸历史、思考未来,从而使学术著作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为此,党史基本著作要在确保思想性、准确性的前提下,讲究写作方法,注重修辞运用。叙述要有波澜起伏,文字要有提神之笔。要注重用鲜活的故事、感人的细节来表现历史,用丰富的文献、翔实的史料来展现历史,努力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要带着感情写历史,使历史上动人的事情在书中也是动人的,努力让读者愿意看、喜欢看、看得进去、爱不释手,使党史基本著作发挥资政育人的最大功效。

党史基本著作在达到以上六个方面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创新。创新是党史研究不断深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没有敢于创新的气魄,没有超越前人的勇气,就不可能拿出与时俱进的精品力作。古今中外,史书的内容、体裁、体例的不断丰富发展,经典史书和史学大家的不断涌现,就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党史基本著作注重创新,至少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在观念上,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紧跟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节拍;二是在内容上,要站在时代高度,运用新的历史资料,寻找新的研究视角,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在形式上,对于框架结构、语言风格、版式设计、图表使用等等,也都可以作出新的探索和新的尝试。

三、党史研究者应当怎样努力才能掌握著述要领

把握党史研究著述过程的基本问题,是完成一部好的党史著作的必经途径;而能否实现党史著作“导向正确”等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又是检验党史研究著述过程是否正确和有效的基本标准。对于党史基本著作的编写来说,两者缺一不可;对于其他样式的党史研究著述来说,同样也是适用的。要实现所有这些要求,关键靠人,靠广大党史研究者在党史著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一)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做到“敬业”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理想信念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思想基础。努力做到“敬业”,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这是党史研究者的政治灵魂和立身之本。离开了这个灵魂和根本,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就不可能做到“敬业”。其次,要充分认识党史研究在实现理想、服务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做到敬重党的历史,热爱党史工作,不断增强做好党史研究和著述编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要勤勉敬业、精益求精。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清苦,要以对党史事业全心全意、一丝不苟的精神,自觉为党史事业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

(二)明确大局所需,努力做到“懂政”

“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党史研究的根本方向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本任务是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党史研究者只有关注现实、关注政治、关注大局,努力做到“懂政”,才能使党史研究和著述编撰做到“有的放矢”,发挥最大功效。否则,就难以掌握科学总结和准确评价党的历史的坐标和依据,就难以增强党史研究和著述编撰的针对性、实效性。“懂政”,首先要认真学习党的思想理论,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敏锐观察和把握国内外形势和发展大势。其次,要关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努力挖掘党的历史中蕴含的现实价值,适应并服务大局需要。再次,要加强调查研究,抓住人民群众关注的党史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不断深化研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懂政”还应包括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善于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的干扰,增强党史研究和著述编撰的政治性、原则性。此外,也要防止不顾历史事实而一味迎合“现实需要”的庸俗行为和错误做法的出现。

(三)实现业有专攻,努力做到“知史”

搞好党史研究和著述编撰工作,一个重要前提是具备雄厚的史学功底,对党的历史有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在这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绝对不行的。党的90多年历史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这就要求研究者根据现实需要、工作安排和自身条件,加以合理选择,以革命、建设、改革的某一历史时期,或以某一领域、某一专题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幽发微、不断深化,取得新的成果,争取成为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专题的专家,努力实现业有专攻。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向“通”的方向发展。研究实践表明,单有通识而没有专长,不能深入浅出,单有专长而通识不足,不能触类旁通。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党的历史,才能融会贯通、厚积薄发。因此,党史研究者既要有自己相对精通的研究领域,努力成为“专家”,又要对整个党的历史有通盘掌握,努力成为“通才”。

(四)扩大知识储备,努力做到“博学”

中国古代对史官的要求是:“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对以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的党史研究者而言,这方面的要求应该更高。党史研究者越是博学,对历史的把握就越是全面,理解就越是深刻,研究水平就越是高超。这就要求,在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历史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把学习多方面知识称作“通”,认为通有直通、横通、旁通。直通是指对纵向的历史要通,例如研究党的历史,要了解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横通是指从横的方面掌握相关知识,例如要了解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旁通是指要了解相关的历史,如了解世界历史、中国其他党派的历史等。按直通、横通、旁通的要求来对照,恐怕多数党史研究者都是可以找到差距的。要缩小差距,需要付出多方面的长期的努力。除学习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上述知识外,党史研究者要特别注意学好逻辑学。我们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与写作关系密切。以写作一篇文章为例,起码的要求是说得明白。有的同志写出的文章,大概看一下一级、二级标题,就觉得不可取。该并列的包容了,该包容的并列了,该先说的后说了,该后说的先说了,“白菜”筐里有“萝卜”,“萝卜”筐里有“白菜”,一看就觉得文章的框架结构不合理,概念比较模糊,判断不够准确,推理不够缜密。这就是因为逻辑学的基础知识或者不扎实,或者运用不自如,不能把好的内容装进一个合适的载体,别人看了也就会不得要领。有鉴于此,就要学好逻辑学,使党史研究成果具有逻辑的力量。另外,要学好现代汉语。作为从事写作的研究人员,起码要做到文通句顺、行文规范。要努力从语法上做到“通”,解决“语病”问题;从修辞上做到“雅”,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和效果。总之,好学才能上进,“博学”才能写好党史。

(五)掌握科学方法,努力做到“善思”

历史事实之间、历史过程之间蕴藏着深刻的本质联系,有着无法改变的前因后果。而要揭示这一切,研究者就需要具备一种深邃的洞察力和超常的判断力,只有凭借这种能力,研究者才有可能穿越外部表象和时空限定,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给后人以理性的启示。而要获得这种能力,就必须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作为党史研究者来说,则必须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借鉴中西方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抓住历史发展的关键和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变零散为系统、变孤立为联系、变粗浅为精深、变感性为理性,做到高屋建瓴,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历史依据和历史启示。

(六)坐得住冷板凳,努力做到“宁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史工作者要“坚持厚积薄发,防止急功近利倾向”。党史研究是一项清苦、辛苦的工作,任何具有真知灼见研究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史研究者应有的态度和作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坐得住冷板凳,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宁静”。努力做到“宁静”,取决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取决于静如止水的心态,取决于持之以恒的韧劲。只有志存高远,心态平和,才能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才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在这里,宁静不是“制造”出来的,也不是“表演”出来的,需要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修炼;宁静也不是萎靡不振、无所作为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积极的坚守,一种不懈的奋斗,一种不达研究目的决不止步的追求。

以上六个方面的要求,既包括对研究者提高政治觉悟、加强个人修养方面的建议,也包括对研究者增加知识储备、提升实际能力的期盼,既是基本的也是很高的要求。要达到或接近这些要求,往往需要研究者付出毕生的努力。不仅如此,由于党史研究对象本身的宏大壮观、过程的源远流长,要完成一部党史基本著作的编写,仅靠研究者个人的努力,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靠一个强有力的研究集体,甚至要靠几代党史研究者,通过连续数年或数十年的合力攻关,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项目的总体筹划、具体组织、后勤保障等工作,提倡研究人员具备奉献精神、合作意识、坚强意志等素养,就是党史研究著述要领中更高层次的要件了。

猜你喜欢

著作研究者党史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