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民生”才是真正有质量的民生

2013-01-30马洪立

中国发展观察 2013年12期
关键词:民生绿色资源

◎ 马洪立 曾 怡

十八大报告指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报告中这些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民生观点深得全国上上下下老百姓的衷心拥护。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实际上是从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生态管理的角度创新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

“民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它不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而且是当今中国最引人关注的名词。“民生”发展是分阶段的,大致说来可以分为“解决、“改善”、“发展”三个阶段。中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解决温饱进入“小”,因此,“民生”还处在“解决”和“改善”阶段,当今政府解决民生,就是要满足广大老百姓的生存权及发展权有关的需求,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

“发展”民生不仅仅只是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提高,更重要的是国民收入提高后,人们的幸福感受也随之增长,空气质量好、交通方便,天是蓝的、水是碧的、山是绿的、环境是清新的,食品是安全的,社会是和谐的。因此,发展“绿色民生”才是真正的有效率的民生。

具体来说,“绿色民生”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一是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支撑的民生。尽管“绿色民生”的内涵很丰富,但最基本的理念是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推广低碳技术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民生,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支撑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民生。在发展民生的同时,实现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是客观数字和主观感受同步提高的民生。“绿色民生”不仅仅是指GDP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指人们满意度、舒适度和幸福指数的提高,特别是精神的愉悦,心灵的和谐。在污浊的空气、污染的水、灰蒙蒙的环境、见不到阳光和绿色的状态下吃着大鱼大肉,这样心灵能和谐吗?精神能愉悦吗?日子能过得舒适吗?“绿色民生”不仅表现为老百姓的客观收入实实在在地增加,口袋里的钱更多了,餐桌上更丰富了,住的更宽敞了,出行更便捷了,上学、看病、养老不发愁,更体现为老百姓的主观感受幸福感更强了,感觉到天更蓝了,水更绿了,阳光更灿烂了,环境更舒适了。

三是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用什么样的发展方式,采取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来发展民生,却有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加上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它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日益突出。因此,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改变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生产方式,代之以高效、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生产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才能保证“绿色民生”的发展可持续。

四是实现节约型消费模式的民生。“绿色民生”绝不是贪得无厌、暴殄天物的民生,而是一种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民生。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一方面在制造毒害自身的苦果,消费着我们子孙后代的资源。统计数字表明,美国以占世界6%的人口,消费掉全世界1/3的资源,美国2亿人口对地球能量的利用相当于发展中国家200亿人口的利用量,一个美国人一生消耗的物资是印度人的60倍。如果在全球维持一个像美国这样的消费社会,将需要五个地球的资源。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模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民生发展道路,我们只能适度发展私家车,建筑业应该是节能省地型的,别墅、高尔夫球场要适当限制。只有建立节约型的、绿色、自然、和谐、健康的“绿色民生”消费方式,才能保证“绿色民生”的发展。

五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民生。发展“绿色民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绿色民生”,尤其是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要让每一个人做到后顾无忧,无忧无虑地生活、工作在这个世界,享受人间的温暖和幸福。

2012年6月,来自约100个国家的政府首脑以及至少五万名各领域代表参与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本次峰会的主要议题为减少贫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会议宗旨是让全世界更加关注经济与生态、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非常具体的行动方案,力争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低碳经济,解决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水资源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做到绿色发展。大会形成决议“我们期望的未来”,各国代表再次承诺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为我们的地球及今世后代创造可持续的明天。

2012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围绕如何确保《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减排目标的实现、如何落实德班气候大会成果,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承诺何时兑现等重要议题展开谈判与商讨。本次会议是一次具有承上启下意味的过渡性会议,大会对全球气候变化激烈的讨论,进一步促进了人类对生存发展环境的关注,发展绿色经济也已从各国共识转化为紧迫的行动。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绿色经济,中国也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2013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时指出,中国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贯穿经济发展的进程。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强调质量和效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下大气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稳中求好、稳中求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我们脚踏实地,为创造真正有质量的民生——绿色民生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民生绿色资源
绿色低碳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资源回收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