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的基石*

2013-01-30曹劲松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三个自信道路特色

曹劲松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江苏 南京 210001)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等一系列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不断取得新业绩、新成效、新进展的信心所在。

十八大报告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不仅为我们加快前进步伐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是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方向与路线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三个自信”,对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信念锻造、力量支撑和价值承载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的基石。

一、“三个自信”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一致

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是辩证思维建构科学知识体系和理论结构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既为人们认识世界、解释历史提供了科学方法,也成为人们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强大思想武器和信念意志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必须建立在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坚定信念基础之上。“三个自信”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源自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源自于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不仅体现在我们党90 多年风雨历程的历史印证上,体现在我们党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论证上,而且体现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奋勇向前的信仰明证上。

( 一) 历史印证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建党90 多年来走过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无数仁人志士对救亡图存之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历史长河的锤炼,逐渐形成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走了出来,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使中国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历史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近代社会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中国社会新的历史篇章,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道路。只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二) 逻辑论证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先后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坚持不懈地探索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成果的科学总结。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基本经验加以总结,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认识飞跃。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加以总结,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认识飞跃,形成了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逻辑上论证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作为党指导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航向,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的谱写。

( 三) 信仰明证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放眼世界,任何社会发展的前进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其前行航程中必定充满着风浪、暗礁和险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走自己的发展之路,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阶段的胜利,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坚定信仰、社会主义必胜信念和为了民族复兴、祖国强盛、人民幸福的大无畏自我牺牲的勇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3]成为人们在实践中砥砺人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一个失去信仰的人,其人生就会陷入迷茫,从而失去生活的根本动力;一个失去信仰的民族,其前途就会变得渺茫,社会也因此失去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发展今天,就是源于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没有丢失,在任何时候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源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志存高远、刻骨铭心的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孜孜追求。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更加清晰。“中国梦”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融汇了亿万群众的个人理想,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是每个中国人过上“理想的生活”的梦想,具有强大的“指南针”、“黏合剂”、“凝聚力”功能,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团结一心,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共同奋斗信念。

二、“三个自信”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三个倡导”

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引前进方向的旗帜,是凝聚社会共识的磁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社会的治乱。苏联正是丧失了全社会认同的价值体系,最终导致社会动荡和国家解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作用,它不仅要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要呈现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愿景。它是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努力追寻的价值目标,必须体现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价值诉求。”[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自信”,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培育每一个社会成员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力量所在。这一力量是国家发展成功的力量,是社会关系信义的力量,是个体操守道德的力量。

( 一) 成功的力量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国家的理想和目标实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坐标。这一核心价值表达,“凝结了一百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的理想与价值愿望,同时也是基于现实的理想,是13 亿多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现代化国家理想形态的价值表达”。[5]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传统的价值,更有当代的价值;“民主”、“文明”则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这些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相协调,与百年来就已确立的“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相呼应,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承接,与时俱进,超越空想和僵化”。[6]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现实愿望和价值诉求,而实现这一愿望和诉求的现实路径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取得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成功,不仅让人们找到了实现国家好、民族好、人民生活好的现实路径,而且也使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价值具有强大的现实感召力,成为凝聚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精神家园。

( 二) 信义的力量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社会的关系和秩序维护,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坐标。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人类社会形态有着共同的一面,汲取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这些成果中包涵着社会价值诉求。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与本质目标的内在诉求,“高度地体现了我们党勇敢地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勇于和善于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向全世界宣示:我们不再把‘自由’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看作是人类社会应该普遍追求的价值理念,看作是社会主义应该追求的社会理想状态”。[7]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保障社会成员权益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根本前提。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运行与完善,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基本保证,并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实践表达信义,进而通过政府行政展现出有效维护信义的坚定力量。党和政府在带领中国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根植下的信义的力量,是促进人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持续动力。

( 三) 道德的力量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个体的操守和德行自律,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坐标。社会个体的道德生活领域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公域与私域,与之相对应的道德价值与规范可称之为公德与私德。爱国、敬业,强调个体对国家和职业应当坚守的道德底线,体现公德的基本要求;诚信、友善,则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应当秉承的道德底线,体现私德的基本要求。将这两个方面的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对社会成员在道德层面以最大公约数为前提,反映人们最基本的普遍的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是部分社会成员的为之奋斗的事业,而是要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调动社会肌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成为建设力量。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当前中国利益关系和社会思潮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众的价值追求,才能真正产生外化于行的价值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主体,包括政党和国家,但最主要的应该是个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实践主体的道德自觉既源自个体自我的认知积累,又被群体中的道德榜样所激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以及默默工作在各个岗位的身边好人,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表达者和示范者,他们带动和激励着每一个社会成员,源源不断地汇聚起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道德力量。

三、“三个自信”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本质诉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价值自信与价值自觉。“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性表达。体现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个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信与自觉的基础和前提,在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

( 一) 道路承载实践价值传播

道路是达到目标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其内在的价值尺度就是实践检验的第一标准。正确的实践可以带来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基于这一实践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提供了最为坚实的载体。正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与发展,社会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成绩卓著,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实现了历史性的提升和飞跃,并正以全新的大国形象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实践有力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本身就蕴涵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高度认同,而建设目标的升华就是价值所在。价值引领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承载的实践价值传播,必将引领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攻坚克难、矢志不渝,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奋勇前行。

( 二) 理论承载文化价值传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与规律探索。正是在这一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中和指引下,我们党不断领导人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践是价值的源泉,理论是价值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性表达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并体现在理论价值的根本诉求上。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世界展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旋律,也向世界贡献了中国共产党的新理念、新智慧。在社会发展中,理论价值的彰显决定其文化的走向,并成为文化价值的内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建设方向,而且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力量之源和内容所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进而对社会成员形成强大的价值内聚力和文化向心力。

( 三) 制度承载文明价值传播

“制度承载着价值,传递着理念,是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重要保障”,[9]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10]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相兼顾、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促进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相统一,能培养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和对制度的自觉遵守;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相背离,会导致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质疑,对制度的否定”。[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最有力的承载、最重要的保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价值传播最有效的途径、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具有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共同理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优势。只有坚持这一社会制度,充分调动与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见诸于制度和机制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完成建设任务”,[12]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内容所在,也构成了传播社会文明的重要价值载体。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制度认知价值、体验价值,并在对制度的遵循中传承价值、践行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与传播的着力点,尤其需要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加以有效落实。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623.

[2]习近平.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EB/OL]. http: //news. xinhuanet. com/2013lh/2013-03/17/c_115052635.htm.

[3]习近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

[4]吴俊.“三个倡导”体现高度的价值自觉和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13-01-05.

[5]龚群. 三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N].光明日报,2013-01-05.

[6]薛利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基础[N].光明日报,2013-01-12.

[7]戴木才.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

[8][12]公茂虹.拓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路[N].光明日报,2013-03-12.

[9]沈壮海. 把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3-01-05.

[10]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

[11]李中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倡导更需践行[N].光明日报,2013-02-23.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坚持“三个自信”是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要求
以“三个自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