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广角
2013-01-30
切实保障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近年来,人民法院通过不断深化司法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但是,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社会环境并不完全成熟,司法权威有待提高。
司法公正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依法治国必须实现司法公正,而实现司法公正,保障依法治国,树立起人民法院的权威是最起码的条件。尊重人民法院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需要全社会建立高度共识。无论是高层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应该真正建立起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概念,只有这个法制环境从下到上有效形成,大家才会从内心认可并遵守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规定。“认识统一”是一个基本前提。应完善制约监督机制,理顺人民法院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制约和监督的不同作用,在制度设计上对制约与监督机制作出合理安排。
法官作为审判工作的主体,应该用完善的制度保障他们能够依法公正独立行使审判权。要加强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建设,国家应该建立中央和省级两级司法经费预算管理体制,即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的经费由省级财政保障和中央转移支付进行补贴的经费保障共同组成。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黄尔梅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法制日报》,2013年3月12日)
徐显明:
努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应继续深化司法职权配置,把法治的重心建立在司法之上,党和国家要逐步习惯通过司法实现长期执政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宪法赋予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落到实处;通过提升司法机关的政治地位和落实其宪法地位来树立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提高审判机关司法公信力还需要做到三点,即审判的独立性、审判的专业性和审判的公正性。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如是说,《人民法院报》,2013年3月11日)
邸瑛琪:
我们需要的法治,核心是限制公权力
建设法治中国首先应正确理解法治,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我们需要的法治,核心是限制公权力,通过对公权力的限制,保障公民的权利。围绕这一核心建立起来各种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方式,形成保障公民利益的法治体系。法治中国既是中国梦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法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它在我国践行得有多深,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正是法治保障着大家的自由与权利,维护着大家的利益。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邸瑛琪如是说,《法制日报》,2013年3月9日)
齐奇:
优化司法环境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提出“法治中国”确实是一种新的境界、新的阶段,它预示着我们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法治先行。从司法来说,既要下工夫改进法院自身的工作,也需要优化外部的法治环境。
司法权本质上属于中央事权,不能过于分散,才能确保中央的政令畅通。但是在实际运作当中,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现象仍有发生。所以,优化司法环境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基层党政领导更要强化法治观念,带头依法办事,带头尊重司法,支持法院、支持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为公正司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在参与主题为“司法为民”网络访谈时如是说,光明网,2013年3月10日)
施耀忠:
应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
必须看到,网络反腐热的背后,暴露出目前举报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等体制机制问题。正常的举报程序过于复杂,人们利用网络举报速度快、影响大、低成本,容易形成舆论气场等特点,希望以此引起纪检监察机关的注意。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是规范网络反腐的关键问题。网络反腐制度必须法治化,包括制定法律保障对举报线索限时回应以及举报人安全,调查进展等问题作出具体的法律界定。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施耀忠如是说,《法制日报》,2013年3月8日)
竹立家:
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是反腐的关键
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也就是从制度设计层面堵住腐败漏洞,这是反腐的关键。近年来,全国各地反腐力度很大,查处了大量违法乱纪干部,但反腐形势却越来越严峻,一方面是大力度反腐,一方面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反腐如同陷入了僵局。破解僵局的有效方法就是从制度设计、完善反腐国家立法上找到突破口,由此从治标转向治本。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如是说,《法制日报》,2013年2月28日)
言论广角
黄尔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