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忆聂荣臻对导弹事业的领导与关怀*

2013-01-30梁守槃

中共党史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元帅苏联导弹

梁守槃

(本文作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科院院士、导弹专家)

聂荣臻元帅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的有关指示仍然言犹在耳。忆当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后所历经的种种坎坷,最终打开了军工产品国产化的大门,走上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道路。我们可以说,没有聂荣臻元帅的领导和教谕,中国的导弹事业不知要推迟到哪一年才能发展。我从1956年开始,到因年事已高而退居二线,一直受聂元帅的教导和关怀,很多情节,至今历历在目。谨缅述一二以表怀念。

一、坚持自力更生

1956年9月,参加五院工作的有关人员,从全国各地陆续到北京报到。当时苏联政府突然给中国政府一个照会,提出按中国目前的技术力量,不足以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展导弹研制工作,最好先选派一些中国学生到苏联学习几年后,再由苏联专家指导他们开展工作。这意味着,中国要等上几年,才能开始研发自己的导弹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苏联于1960年撤走专家,撕毁援助合同,苏联的这个建议,就不可能实现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聂元帅要求已到五院的专家们,针对“我们下一步应当怎样走?”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经过充分讨论,大体上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过去我国一百多项工业建设,都是由苏联提供专家和技术文件帮助我们完成的。导弹属于高新科技,苏联和美国也都还在发展,我国的技术比他们落后20年,想要自己开展研究试制,做一项自己没有看见过的产品 (当时国内只有钱学森同志一个人见过导弹),其结果必然是夸夸其谈,一事无成,会给国家造成严重的浪费。所以应当同意苏联政府的意见,先派人去苏联学习,其他事以后再办。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研发导弹是一项新兴事业,我们应当抓紧时机,迎头赶上。不应等到别人有了成熟的结果,再向他们学。而且德国人开始研制V-2导弹是在1936年。既然大家都认为我国的技术水平比西方国家落后20年,也就是说中国人今天 (1956年)的技术水平,大体相当于德国1936年的水平。当时德国人也没有看见或听说过导弹,而我们则已经知道导弹是可以制成的。德国人用了8年时间把V-2导弹打到了伦敦,我们只要认真努力,也可以用七八年时间研发出自己的导弹。

两种不同意见都反映到国防科委,主持科委工作的聂元帅认为,消极等待是没有道理的。他向党中央汇报时,提出了五院建院的三项原则:“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成果。”中央批准后,五院各方面人员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终于使苏联政府改变了看法。1957年苏联政府派遣专家到中国进一步了解工业配套情况,并在1958年开始提供P-2导弹的生产技术资料。

正当苏联同意提供导弹技术资料之际,国内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情绪。似乎只要发动了群众,一切技术问题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解决。对此,聂元帅及时地指出:“自然科学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我们引进苏联的技术资料,可以加速有关的工厂建设和人才培训,这是无疑的。但我们不能停留在‘仿制、仿制、再仿制’这样一个怪圈中,而是要通过仿制,理解各种导弹生产的‘当然’和‘所以然’,真正掌握导弹设计的理论,研制更高技术性能的导弹。”五院全体设计人员,遵照这一指示,在仿制工作中,对所仿制的导弹进行了全面的反设计工作,以验证自己所知理论是否与苏联的实物相符。遇有不相符之处,就认真寻找症结所在,并调整自己的设计数据和计算公式,从而坚定了信心。

1960年,导弹仿制工作完成。此时正值苏联撕毁合同,撤退专家。五院开始自行设计第一枚国产导弹,该弹的射程大幅度地提高。但在设计中,个别人员由于受了“大跃进”的影响,以“群众意见”为名,变更了钱学森决定的设计方案,结果造成第一发国产导弹的首次实验失败。当时流言四起,认为没有苏联专家的指导,中国专家是不可能作出完好的设计的。面对多方面的指责,聂元帅坚持认为,第一次的设计,难免有小差错,应当再接再厉。经过群众的广泛讨论,恢复了钱学森最初确定的设计方案。又经过了两年努力,我国第一发自行设计的导弹终于试射成功。这成为中国技术人员有能力自行设计新导弹的示范。如果没有聂元帅坚忍不拔的决心,自行设计导弹的工作,恐怕早就半途而废了,其他军工新产品的国产化设计,也将无从谈起。

二、对知识分子的爱护和严格要求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时,调来的年长的技术领导人员,大部分是旧社会留下来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出身和工作经历,同旧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出身成分来讲,能否让他们参加国防机密工作是需要慎重考虑的。聂元帅对此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在1961年的国防科技人员大会上,聂元帅说:对于这些专家的考核,我们要有“成分论”,但不能“唯成分论”,主要应当看他们的工作表现,不要以“成分论”一刀切。聂元帅的指示,使所有的留用人员在思想上卸去了包袱,勤恳认真地投入工作,在导弹的试制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958年到1960年期间,由于人祸天灾,食品非常匮乏。许多人包括机关的工作人员,因营养不良而生病。这种情况影响了军工产品研制的工作效率。聂元师得知后,提出向各大军区“募捐”,请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鸡蛋、鱼肉以及富含蛋白质的花生和豆类交给五院,分配给广大技术干部,并同时明确规定不能分给行政干部。五院广大技术人员,深深感到党的温暖。因此,在困难时期,没有一个人因营养不良而出现水肿现象。导弹的仿制和有关科研工作,得以按计划正常进行。

对技术领导干部的工作,聂元帅是有严格要求的。有些人认为一项新的技术产品,其中必然有当时还不明确的环节,工作中出现差错是难免的,为了提高技术人员的士气,应当不对工作中的失误予以追究 (所谓“错了不要紧”),其结果是在工作中走了不少弯路。聂元帅认为,在革命战争中,敌人的情况也是一个未知数,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打了败仗可以没有人负责任。在技术工作中,我们也应当建立技术指挥线。七机部要以钱学森同志为技术指挥员负责全部的技术工作协调。以下各院、部、厂所也应设置技术指挥员 (当时开列了名单)。各级党委,要支持技术指挥员的工作,使他们有职有权有责。同时又要求各级技术领导人要“勇于负责,技术民主”。在工作中要广泛吸取有关技术人员的意见,不搞一言堂;在拍板定案时要说明技术或经济上的理由,并允许有人再提出反对的意见和理由,请予复议。但不准阳奉阴违,自行其是。我当时被指定为三院的技术指挥员,又正值三院开展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新型号任务。在院党委的的支持和全院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导弹首发命中,顺利地完成了试制任务。在第二次打靶试验时,聂元帅在百忙之中,亲临靶场,目睹试验的成功。这给予三院全体人员以莫大的鼓舞。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没有聂元帅的指示,而按照“大跃进”的口号“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工作,把失误归之于“难免”,使技术管理放任自流,则“首发命中”的结果必然是无法实现的。

怀念聂帅,使我再次想起他对科技工作者的最后嘱咐:“我希望全国的科技工作者牢记科技兴国的重任,努力攀登世界高科技的崇山峻岭,为国增光,为人类进步多作贡献。”

猜你喜欢

元帅苏联导弹
导弹燃料知多少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拦截那枚导弹
导弹转运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记叶剑英元帅的一次垂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