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民族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

2013-01-30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

徐 恒

(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近几年,由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尤其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少数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抱以敌对的态度,在领土、民族问题上不断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迫使中华民族做出强硬的回应,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就是在这种外部环境下不断高涨,尤以中日钓鱼岛事件为典型。全国人民团结在民族主义这面大旗下对日方的野蛮行为表示愤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引发了我们的反思。因此,深刻了解并分析民族主义的内涵,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理论,了解民族主义的作用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对于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起源

民族主义最早是1409年在莱比锡大学召开的题为“波西米亚以及波西米亚民族的宗教与经济哲学”的辩论会上提出的。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则产生于18世纪的西欧,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为夺取政权,打出了民族主义的旗帜,号召人民群众与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诞生了一批近代民族国家。第二阶段则为19世纪资本主义扩张时期。这一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大肆扩张,民族主义已开始与大国沙文主义相结合。深层次原因是资产阶级必须通过武力扩展新市场。欧洲部分学者也迎合其需求,主张对东方弱小民族进行殖民与掠夺,民族主义已经走向反动,以20世纪出现的纳粹主义为顶峰。纵观其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其前期主要表现出进步性,而后期则主要是扩张性。民族主义在非西方地区的产生和发展则是西方民族主义扩张和压迫的结果,因此,非西方民族主义从产生开始就有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维护本民族利益和传统文化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它与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运动相结合,成为了团结革命力量的旗帜。从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冷战结束至今,民族主义浪潮与全球化浪潮同时出现,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全球化究其本身就是西方国家民族主义的展开形式,但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均衡以及国家利益冲突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国家的地位,而不是削弱了国家民族间的界限,并在某些地区对全球化表现出特有的逆反化特征,其代表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二)民族主义的含义

对于民族主义的含义,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以下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或者思想状态。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应该被认为是一种思想状态。……在这一状态中,体现了人民对民族国家的高度忠诚。”

2.民族主义是一种学说或者原则。厄内斯特·盖尔纳就在中提出:“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政治原则,它坚持政治与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1]

3.民族主义是一种运动形式。安东尼.D.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目的在于为一个社会群体谋取或者维持自治及个性,他们中某些成员希望民族主义能够形成一个现实上或者潜在的民族。”[2]

4.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卡尔顿·海斯认为:“关于爱国主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历史和属性的系统和总体研究,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在。”

在《牛津现代高级英语辞典》中的民族主义被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对本民族强烈的忠诚、爱国主义的情感、努力和原则;其二,争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独立活动”。即民族主义包含了“民族情感”和政治意识形态两方面。[3]

民族主义不论定义如何,其都受到政治上的一种“多重人格综合症”的困扰。其非独立性决定了它必须与其所依托的政治目标相结合而存在。这也就决定了民族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跨领域的意识形态。[4]

(三)民族主义的特征

从上述定义和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看,民族主义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非独立性,民族主义不论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还是社会运动,都必须依托于某种政治目标或者意识形态而存在。不论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相结合还是二战时期民族主义与纳粹主义的结合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其二,两面性,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的意识形态,其作用也具有两面性,被学者称为“双刃剑”。其可以作为进步的旗帜,起到凝聚社会成员,争取民族独立与利益的粘合剂,也可以称为狭隘民族主义推行民族隔离政策和民族分离运动的工具。

其三,平民主义色彩,近代以来,不论是西方民族主义还是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都具有为广大民众代言的特色。

其四,排他性,当本民族利益与他国利益发生冲突时,民族主义会自动对外部事物产生排斥。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主义观

(一)马克思的民族主义观

如上文所述,进入19世纪,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逐渐走向反动。资产阶级抛弃了最初打出的“民族”、“民主”的旗帜,将劳动人民置于被压迫的地位。为了满足自身的贪欲,开始对外推行扩张殖民的政策,民族主义就成为了其精神动力。为了指导无产阶级以及广大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就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根据,在对19世纪盛行的民族沙文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其对于民族主义的观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从辩证的、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民族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对任何事物都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民族主义也应该将其放在具体历史条件下作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利己主义,视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在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民族主义作为反抗封建主义的旗帜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民族主义逐渐走向反动。因而,民族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其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

2.根据成因将民族主义划分为两类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将民族主义运动划分为两类的标准为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而是积极进步的。

3.从无产阶级斗争与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的关系去认识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斗争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相互促进。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而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单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联合被压迫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才能取得胜利。

(二)列宁的民族主义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性质、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民族自决权的新认识。列宁在分析了资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观点产生及内容后,从无产阶级的角度,提出无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民族自决权,无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是针对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和奴役而言的。其目的是为了消除民族不平等现象,达到各民族团结与联合。

2.进一步深化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有进步与反动之分,并提出了区别的标准。而列宁则在此基础上,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的基本特点以及世界已分为少数压迫民族以及大多数被压迫民族之一基本事实,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分为了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

3.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关系的发展。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出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的理论。号召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结成一条反对共同敌人、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战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无产者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略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主义观

与大部分非西方民族主义相似,我国的民族主义也是在外部势力的重压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具有反对西方列强侵略,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追求国家富强的目的。但是,我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主义,也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主义的特点:其一,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我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的民族主义运动。其二,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与政府主导的爱国主义相结合,以中华民族国家利益外大局,包容开放的健康理性民族主义。[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主义就是与爱国主义高度统一的民族主义,其宗旨是为了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以及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理论。如前文所述,民族主义的本质就是民族国家人民对国家利益的自我认识和实现对本民族文化认同与对现实利益的认知途径。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的民族主义是以追求各民族平等团结与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因此,我国各民族的利益在地位上平等的,利益从整体来看也是高度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主义是与爱国主义高度统一的。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主义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生搬硬套,也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以及民族富强的过程中产生并不断丰富的,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

早在193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这是对我国民族状况的基本认识。而毛泽东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贡献之一就是民族识别理论。毛泽东同志并没有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尤其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观点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对“民族”的含义明确地指出,科学的分析是可以的,但政治上不要去区分哪个是民族,哪个是部落或部族。根据这一观点,我国成功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不论人口多少,都称之为 “民族”。同时,毛泽东同志还结合中国的历史以及实际情况,提出了民族平等理论,民族团结理论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奠定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并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产生和完善提供了指导。

邓小平同志则是在毛泽东同志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的基础上上进一步深化,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关于民族发展以及其与民族平等、民族自治的关系上进行创新。他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繁荣,就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则将民族问题摆在了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1993年11月,在全国统战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指出:“民族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建设成功的大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加强民族团结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重要工作。”同时,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应用到处理国际间国家民族关系的工作中,主张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党的领导集体则是结合先前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国内民族问题以及国际关系问题提出了新的思想。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发的爱国统一战线。”“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家公平和正义。”

纵观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历程,坚持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这一宗旨一直贯穿始终,并且指导我国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外交中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共同发展的实践工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主义是与爱国主义高度统一的,兼容开放的民族主义。

三、民族主义的作用以及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

(一)民族主义的作用

民族主义之所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原因就是其对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民众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其所能凝聚的力量往往能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在东西方冷战结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争退居次要地位之后,民族主义思潮在世界各国的作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三个地区,其一为前苏联地区的民族分离主义活动,例如俄罗斯的车臣地区、前南斯拉夫地区的科索沃问题,其二为近东、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表现为该地区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其三就是西方国家内部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表现为部分自治省的独立运动,例如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独立活动。民族主义对于一国政治的作用是广泛而深刻地,既有积极也有消极,其主要作用集中在五个方面:

其一,民族主义具有反帝反殖民主义的革命作用。民族主义在20世纪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了旗帜的作用,是被压迫民族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

其二,民族主义具有政治整合的作用。民族主义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以本民族利益为本位的意识形态,它为本民族的集体行动提供了正当性,因而能够起到政治整合的作用,通过强调本民族整体利益至上,从而实现民族内部阶级分化的调解和淡化,维护国家内部的统一与稳定。

其三,民族主义具有代言广大民众的作用。由于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整个民族成员影响深远的社会运动,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平民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策略,世界近代以来,民族主义运动之所以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就在于其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利益。

其四,民族主义具有捍卫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纵观20世纪的民族主义以及依靠民族主义上台的新政府,都是主张对传统的、集体主义的文化观念的捍卫,旨在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创立现代国家。[6]

其五,民族主义与本国政权之间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在追求民族独立于人民解放的过程中,民族主义与国家政权在多数情况是一致的。但是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仅仅是民族主义运动的部分要求,而民族的发展与富强则是更高的要求,当政府能有效地提高民族利益时,民族主义就是稳定社会,团结内部各阶层的积极因素;但是,当政府不能实现民族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内部,不能实现各民族平等与发展时,民族主义就会成为国家分裂民族对立的不安定因素。

(二)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用性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如同其他非西方国家一样,也是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被动产生的,是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以来对于现代化、全球化的反思而产生和发展的。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主宰的世界不平等发展格局与我国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目标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

因此,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就旨在捍卫本民族利益和发展,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及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根据当今国际国内的实际状况,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用性。对内,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团结我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具有极强的政治整合作用。同时,民族主义自身所包含的平民主义色彩,又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始终担负起中华民族先锋队这一历史责任的重要依据。对外,当代我国的民族主义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社会新秩序建设,追求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元化的思想武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从本质上来,是资本的全球化,而并非理想状态中经济福祉的全球化;全球关系也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民主平等,依旧是发达国家通过自身实力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变相的经济掠夺,并试图将自己的现代化模式以及价值体系强加于他国。我国的民族主义与其他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一样,具有捍卫本民族利益以及追求民族平等与发展的特点,因而,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坚决主张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及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致力于各国间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从民族主义的作用以及在我国国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中说扮演的角色来看,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并非巧合,而是由于外部压力所引起的,并且在当今中国社会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高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旗帜,发挥其凝聚民族同胞的积极作用,同时坚持兼容并包,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以及闭关自守等所悟思想。

民族主义从其产生开始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认清民族主义的内涵以及各种民族主义思潮的本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兼容开放的民族主义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周边国家保持和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得到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刘然教授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

[2]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龚维斌,良警宇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3.

[3] [6]房宁,王炳权.论民族主义思潮[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30.

[4]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张立鹏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2.

[5]宋新伟.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嬗变[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94-299.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民族主义与博览会史研究的佳作——评洪振强著《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1851—1937)》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民族主义”的老问题与新困惑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