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体系研究*
2013-01-30卓晓宁
卓晓宁
(中共淮安市委党校 江苏 淮安 223003)
2004 年9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人民政协成立55 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就人民政协的共同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领导、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及工作方针,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要思想,有力地指导了人民政协事业的创建和发展。”
周恩来曾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主席。在1949 年到1976 年长达26 年的时间里,主持和领导了全国政协的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人民政协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周恩来为人民政协的创立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对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组织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作出了巨大的理论建树,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笔者试图从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的主题、内涵、结构、哲学基础、特点五方面进行研究,以建构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便于系统地完整地全面地理解掌握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
一、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的主题
团结、建设,是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的主题,是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的灵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新中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人民政协工作的指导思想。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始终贯穿着这一主线,体现着这一主旨。
就人民政协的团结来说,周恩来主要要求要达到两方面的团结:一是中国各民主阶级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阶级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
1950 年10 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为建国一周年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周恩来说:“过去一年的经验表明,中国各民主阶级和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是团结一致的……各民主党派对于中央人民政府所执行的各项重要政策,都经过了充分的协商,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在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与党外人士的合作的指示并开展整风运动以后,这种合作将更有进步。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的关门主义,仍然是一部分共产党员的主要倾向,必须继续注意克服,来巩固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团结。”〔1〕(P39)
1961 年6 月,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强调:“党与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团结合作,就是统一战线。不仅民主革命时期如此,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如此。”〔1〕(P335)
1962 年4 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周恩来又强调指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更多可以动员的因素,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扩大我们的民主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新任务。不要把我们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看成只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它的作用,不但表现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而且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我们要把建设的任务担当起来。”〔1〕(P389)
在团结方面,周恩来特别强调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要主动和各方面搞好关系。他说:“共产党是处于领导地位的,应该主动地和各方面搞好关系。”〔2〕(P32)“党内外应该相互多交朋友,特别是共产党员应该主动多交党外的朋友。每个共产党员都得有几个党外朋友来往。可以多交新朋友,也可以有些固定的朋友,能够反映一些意见,敢于提出意见的。”〔3〕(P285)其次,要保证党外人士有职有权地开展工作。他指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党与非党合作体现在国家政权之中,只有让党外人士有职有权,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把工作做好。他在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说:“非党人士要有职有权。……有职、有权、有责,自然会发挥他们的积极性。”〔3〕(P103)第三,彼此要成为畏友、诤友。朋友间要“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批评对方的短处,习惯了就不是畏友而是诤友了。”〔3〕(P285)“做朋友一定要做畏友,在大的关键问题上要互相提醒,才是真正的朋友。”〔2〕(P243)其四,要照顾和爱护朋友。照顾同盟者的利益,是党的统战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无论在大的政治原则、思想改造等方面,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周恩来都对党外的朋友十分关心。
周恩来把社会主义建设、把建设新中国作为人民政协在新时期的工作主题。在新政协第一次筹备会上周恩来就明确指出:新政协“负有伟大的建国责任”,“它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2〕(P146)1953 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开始有步骤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人民政协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团结各方面力量,为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服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周恩来又提出了人民政协任务转变的问题,他指出:“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更重了,就要负起新的任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更多可以动员的因素,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扩大我们的民主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新任务。”〔2〕(P431)
二、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的内涵
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涉及到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地位和作用、任务和职能、组织原则和组织结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等,内涵十分丰富。
( 一) 揭示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
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其本身不是人大。1949 年8 月26 日,周恩来在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就指出:人民政协在全国各地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其本身是“全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3〕(P41)这是对人民政协性质的最早概述。在揭示人民政协的性质的同时,周恩来还阐述了人民政协的如下特点:
一是广泛的代表性。这种代表性,从政治上说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从组织上说既体现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重点,同时又照顾到各个方面。代表中,包含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和宗教界代表人物。“在各人民团体的代表中,除工人代表、农民代表外,还有妇女代表、青年代表、学生代表、文艺工作者代表、新闻界代表、工商界代表、教育工作者代表、自然工作者代表、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2〕(P137)代表面极为广泛。1954 年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的人数、代表性及范围都比第一届有所扩大。周恩来说:“能够想到的都尽量包括进去了。”〔2〕(P132)
二是党派性。人民政协是以党派为基础组成的。除了共产党外,还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662 名代表中,党派代表,包括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代表,就占了74%。而“无党派民主人士”,周恩来认为,他们是“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的,他们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2〕(P261)所以他说:人民政协“是党派性的联合组织”。〔2〕(P136)
三是长期性。针对一些人以为等到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就不再需要人民政协组织的想法,周恩来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种想法是不恰当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长期性的组织”,他说,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一贯方针,政协既然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就不应该开一次会议就结束,而应该长期存在”,〔2〕(P136)“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政协会议还将对中央政府的工作起协商、参谋和推动的作用”。〔2〕(P146)
( 二) 明确了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人民政协则是统一战线的协商机构。
周恩来指出,人民政协“权力虽小,作用甚大”。〔3〕(P43)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广泛团结。为了“建设新中国,必须经过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内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和一切爱国人士共同努力,必须动员全国人民共同参加。我们要很好地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团结一切人民力量,来完成这一伟大使命。”〔3〕(P54)二是发扬民主。周恩来把扩大民主生活作为统一战线的任务,要求通过人民政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他在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上指出:“为着更好地实行民主集中制,我们首先要扩大和发扬民主生活,这也是我们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要担当的任务。”〔3〕(P280)“人大要实行它的权力,这些权力政协是没有的,但是多吸收些意见,归入决议中去,可以集思广益,把工作做得更好。”〔4〕(P18)周恩来认为,建立在人民民主基础上的团结才是坚强有力的团结。早在1949 年6 月,周恩来就曾指出:“应该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提出来,这使我们的会场在讨论中更和谐,更知道各方面的意见。这个和谐一致不是大家都说一种相同的话,而是大家说出不同的话,然后取得一致。这是最有力的一致,是最有力的团结。”〔3〕(19)
( 三) 深刻阐述了人民政协的任务和职能
每当论及人民政协的任务的时候,周恩来总是把它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人民政协必须为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服务。在新政协第一次筹备会上周恩来就明确指出:新政协“负有伟大的建国责任”,“它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2〕(P146)1953 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开始有步骤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人民政协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团结各方面力量,为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服务,1953 年9月,周恩来主持召开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并在会上作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指出,我们的工作不能离开总路线,“离开了总路线,就要犯大错误”,〔1〕(P105)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周恩来又提出了人民政协任务转变的问题,他指出:“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更重了,就要负起新的任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更多可以动员的因素,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扩大我们的民主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新任务”。〔2〕(P431)人民政协的基本任务是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而奋斗。虽然周恩来没有明确这样表述,但从他的上述论断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
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有着自己的具体任务。在1954 年12 月21 日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的政治报告中,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把政协的任务归纳为五点:“第一,协商国际问题。第二,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地方同级人大代表大会代表的候选人名单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组织组成人员的人选进行协商。第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解决社会生活中各阶级相互关系的问题,并联系人民群众,向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第四,协商和处理政协内部和党派团体之间的合作问题。第五,在自愿基础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努力进行思想改造。”〔5〕这五条,既全面概括了人民政协的具体任务,又集中反映了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基本职能。
( 四) 明确了人民政协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
关于人民政协的组成原则。政协由各党派、团体以及各族各界的代表人物组成,包括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政治组织。在确定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额和人选时,周恩来明确指出,决定全部代表必须在人民民主革命的总原则下,注意代表性、严肃性、灵活性,做到既要有重点,又要照顾到各个方面。所谓代表性,是指“在确定每个人选时都必须代表着社会上某一方面”;所谓严肃性,是指“代表中不能包括一切反动党派和反动分子”;所谓广泛性和灵活性,是指不仅包括新民主主义政权几个阶级的代表,还应该“包括从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中分化出来并投向革命阵营的爱国民主人士”;所谓重点,是指“在确定单位和人选的时候,不是平均主义的”,而是始终要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1954 年全国人大召开后,周恩来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指出,人民政协的参加单位和个人必须共同遵守七条准则,即拥护宪法,全力贯彻实施宪法;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的领导地位;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提高革命警惕性,坚持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加强中国人民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友谊,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在自愿的基础上学习马列主义和国家政策,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进行思想改造。政协的界别设置和委员安排必须遵循四个原则:一是扩大团结,加强领导;二是要有代表性;三是方面多,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到;四是分量够,每个方面都有带头的著名人物。此后,随着我国阶级状况的变化和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民政协的组织构成也不同程度地进行过调整,但周恩来提出的这些原则,一直对各级政协的组成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于人民政协的组织机构。政协的组织机构是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在创建新政协时,周恩来说,这个组织的形式有全体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1954 年后,他又根据政协全体会议不再代行人大职权的新情况,对政协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在《关于政协章程和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问题》的报告中,周恩来指出,经过一个月同各方面反复协商的结果,大家同意将原来的政协全体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三层,改为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常务委员会两层。地方委员会也是两层,即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常务委员会两层。在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领导日常工作,集中处理一般事情,便于开展活动。关于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关系。他说,“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是指导关系”,这种指导关系体现为“指导和被指导、指示和接受指示、报告和接受报告的关系”。
三、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的特点
( 一) 实践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的实践特色,表现在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和中国人民政协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的思想,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地位和作用、任务和职能的思想,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原则和方针的确定,都始终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具有指导实践的适用性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如明确了人民政协的组成原则、建立了人民政协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确立了人民政协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内容、工作原则和方法,实践性很强。特别是在人民政协建立之初,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阐述了参加人民政协的条件和标准,提出了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共同遵守的七条原则,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再比如,他提出“政协要多组织一些调查研究工作”,“多开展学术性的报告和讨论”,这既体现周恩来对实践的重视,又极具操作性,便于实践。
( 二) 民族特色
周恩来有着十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十分扎实的中华传统文化功底,他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份。所以,周恩来的人民政协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就在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中渗透贯穿。周恩来从小就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的思想中充溢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明因子,“和”就是最主要的文化基因。周恩来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自己“天生具有调和性”。这话可以说是最好的注脚。在人民政协工作实践中,时时处处都体现着“和”。他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在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交往中,他坚持和平共处,柔和谦和;他处理事情,恰如其分,适可而止;他强调凡事要坚持民主协商,和衷共济。当然,周恩来的“和”,不是不要斗争,不是不讲原则。他是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的统一。周恩来的“和”,就是在承认事物本来矛盾和必要斗争的前提下在诸多因素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中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和不排异,和不苟同,和不畏恶。周恩来的“和”,并不意味着怯懦和无原则的退让、妥协。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又有着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思想。
又如,周恩来的思想中,始终渗透着中华民族“民本”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周恩来思想的灵魂。在周恩来的人民政协理论中,始终贯穿着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周恩来强调,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如在工作方法上,周恩来强调人民政协要多搞调查研究,一直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坚持民主政治,强调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等等。周恩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大多数人的运动,是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的和共产主义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又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的鲜明的民族特色,重要的还体现在它的鲜明的中国特色方面。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与西方不同。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采取的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以,周恩来坚持走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他提出的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地位和作用、任务和职能的思想,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原则和方针的确定,关于人民政协的组成原则、人民政协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人民政协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内容、工作原则和方法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与西方的议会制等,是截然不同的。
( 三) 时代特色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的时代特色,就体现在他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以及对时代问题的解决。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强调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十年文革中,他强调要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要保护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任何思想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从1949 年到1976 年的26 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等主要是借鉴了苏联模式,政治上高度统一,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是党的一元化领导,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这些在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中都有深刻的时代印痕。今天,我们学习研究周恩来人民政协理论,既要继承其精髓,又要加以丰富和发展。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了,面临的形势不同了,党所肩负的使命和党所面临的考验也不同于以往了。因此,人民政协的作用、任务、职能也有了新的要求,人民政协工作的原则、主要内容也有了新的要求,就连人民政协自身建设,如参加人民政协的条件和标准也都和以往不同,这都需要我们赋予人民政协理论和实践以新的时代特征。
[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资料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5]全国政协委员会会议闭幕[N]. 人民日报,195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