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澜沧江中下游鱼类现状及保护

2013-01-29郑兰平陈小勇杨君兴

Zoological Research 2013年6期
关键词:历史记录支流澜沧江

郑兰平,陈小勇,杨君兴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3

澜沧江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的唐古拉山东北部,在我国境内流经青、藏、滇三省,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流出国境,出国境后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及越南,注入南海,是东南亚著名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全长~4500 km,中国境内~2 000 km,通常以德钦—功果桥为中游河段,功果桥—勐腊县南腊河口为下游河段(He & Tang,2000)。

澜沧江鱼类系统记载首推《云南鱼类志》(Chu& Chen,1989,1990),其后,一些澜沧江鱼类新种、新记录描记,以及鱼类资源调查等相继被报道(Chen,2003,Chen et al,2005;Endruweit,2013a,b; He et al,1987;He et al,1999;Kang & He,2007;Liu et al,2011; Zhou & Han,1999)。迄今为止,被记录的澜沧江水系鱼类已近200种,在云南六大水系之中,仅次于西江(包括南盘江、北盘江及西洋江)。但近年来,随着梯级电站的修建及人为活动加剧等影响,澜沧江鱼类资源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本文基于近年鱼类资源调查的最新结果,对澜沧江中、下游鱼类资源现状作简要总结。

1 材料与方法

调查时间为2008年至今,方法涉及购买、早期鱼类资源调查、小型电捕及网捕等。标本捕获后依次编号并依据Chu & Chen(1989,1990)、Chu et al(1999)、Zhu(1989,1995)、Chen et al(1998)及Yue et al(2000)等分类鉴定。澜沧江中、下游鱼类历史记录参阅以上各志书以及最新发表的新种、新记录,如:Chen et al(2010a,b,c),Chen (2013)。

本文目科级分类系统依照 Nelson(2006)。鲤形目各科划分综合Mayden et al(2008)、Saitoh et al(2006)及Tang et al(2006)的建议,分为鳅总科(Cobitoidea)和鲤总科(Cyprinoidea),鳅总科分为双孔鱼科(Gyrinocheilidae)、亚口鱼科(Catostomidae)、沙鳅科(Botiidae、Vaillantellidae)(中国无分布)、爬鳅科(Balitoridae)、鳅科(Cobitidae)及条鳅科(Nemacheilida)等 7科,鲤总科仅鲤科(Cyprinidae) 一科。依照 Chu & Chen(1989),鲤科沿用 12亚科分类系统,仅参考近期研究结果对部分物种归属略作调整。

2 结 果

2.1 澜沧江中、下游鱼类历史概况

根据《云南鱼类志》(上、下册)、《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下)与《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 鲇形目》等文献资料、最近发表的新记录和新种报道以及我们的调查结果统计,迄今为止,澜沧江中、下游记录鱼类共165种,隶属11目28科100属。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共119种,隶属6科70属;鲇形目次之,共26种,隶属8科15属;再次为鲈形目,共11种,隶属5科6属;之后为合鳃鱼目,共两种,隶属2科2属;最后分别为鳐形目、鲑形目、鳗鲡目、脂鲤目、颌针鱼目、鳉形目和魨形目等,均为一种,各自隶属 1科 1属(附录I)。

2.2 澜沧江中、下游鱼类种类组成现状

2008年至今,于澜沧江中、下游共采集标本2917尾,隶属6目16科52属71种。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共53种,隶属5科39属;鲇形目次之,共10种,隶属4科6属;其次为鲈形目,共4种,隶属3科3属;之后为合鳃鱼目,共两种,隶属2科2属;最后为鲑形目和魨形目,均为一种,各自隶属1科1属(附录I)。

2.3 珍稀鱼类

据历史记录,澜沧江中、下游鱼类无国家 I、II级保护动物。云南省 II级保护动物包括双孔鱼(Gyrinocheilus aymonieri)、大鳍鱼(Macrochirichthys macrochirius)和长丝鱼芒(Pangasius sanitwongsei)等。9种被收录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的保护动物,除上述 3种外,还包括裂峡鲃(Hampala macrolepidota)、红鳍方口鲃(Cosmochilus cardinalis)、鲃鲤(Puntioplites proctozysron)[又名镰鲃鲤(Puntioplites falcifer)]、湄南缺鳍鲇(Kryptopterus moorei)、短须粒鲇(Akysis brachybarbatus)及魾(Bagarius bagarius)等(Wang et al,2003),其中,

仅裂峡鲃和魾尚能采集到少量个体外,其他种类已多年未被采集到。除此之外,南腊方口鲃(Cosmochilus nanlaensis)、短须圆唇鱼(Cyclocheilichthys repasson)、细纹似鱤(Luciocyprinus striolatus)、长背鲃(Labiobarbus leptocheila)、单吻鱼(Henicorhynchus lineatus)、舌唇鱼(Lobocheilus melanotaenia)、小盘齿鲃(Discherodontus parvus)、爪哇鲃鲤(Puntioplites waandersi)、马头鳅(Acanthopsis choirorhyrchos)、拟长鳅(Acanthopsoides gracilis)、湄公半鲇(Hemisilurus mekongensis)、短须鱼芒(Pangasius micronemus)、贾巴鱼芒(Pangasius djambal)及中华粒鲇(Akysis sinensis)等虽未被列入保护动物,但已多年未见踪迹,也应归为珍稀濒危鱼类。

3 讨 论

3.1 现状特点

从历史记录和近年来的标本采集记录可见,澜沧江中、下游鱼类现状具有以下特点:(1)鱼类种类下降,历史记录中,澜沧江中、下游鱼类共165种,而目前能采集到的仅 71种;(2)大、中型鱼类,尤其是干流中的结鱼属、魾属及孟加拉鲮属等大型鱼类减少,而中、小型鱼类如长臀鲱鲇、长臀鲃、墨头鱼属及南鳅属等数量较多,为优势种,且支流中也以墨头鱼属及南鳅属等小型鱼类为主;(3)珍稀、特有鱼类种类、数量稀少,九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中的种类,目前能采集到的仅2种,其它种类已多年未见;(4)外来种,如罗非鱼及鲤等种类和数量增加。

3.2 保护建议

针对澜沧江中下游目前的鱼类资源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给予关注:(1)控制外来种,近年来,澜沧江中、下游外来种种类及数量显著增加,极有可能为养殖品种逃逸到自然水体中所致,而非自然种群的增长,因此,应严防养殖品种逃逸;(2)限制捕捞强度,目前,澜沧江中、下游的干、支流中均存在捕捞强度过大以致鱼类资源锐减的现象,常见一天之内数批人于同一干、支流中获取鱼类资源;(3)保护支流,在干流受污染或人为干扰影响加剧后,支流、小河会成为鱼类的主要生活及繁殖场所,而调查发现,支流种类数量正急剧减少,因此,应加强支流环境、资源保护及管理力度;(4)开展增殖放流研究,

增加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

猜你喜欢

历史记录支流澜沧江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望火兴叹
望火兴叹
澜沧江源头
南沙:刷新最高历史记录,市场热度居高不下!
澜沧江之波
广西主要支流柳江治理工程(鹿寨县导江乡段)护岸建筑物型式设计
澜沧江之恋
南京市某城市内河支流水环境问题浅析
用好Windows 10文件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