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养蚕户生产经营现状调查与发展措施

2013-01-28王冬生

蚕桑茶叶通讯 2013年3期
关键词:蚕农蚕业养蚕

王冬生

(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2)

江西蚕桑在20 世纪90年代有过迅猛发展的时期,为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导致目前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且劳动密集型的蚕桑产业失去竞争力。全省栽桑养蚕规模大面积萎缩,坚持下来的蚕农也困难重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弱。面对这一局面,笔者于2011年对江西省修水、乐安、东乡、永新四个蚕桑基地县进行了蚕桑生产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 调查内容

在修水、乐安、东乡、永新四个生产基地抽取40户5 亩以上的养蚕大户(桑园面积只统计在管理和使用的桑园,弃管桑园面积未统计在内。),对农户分基本情况(见表1)、桑园面积及投入产出情况(见表2)和蚕业风险情况(见表3)三个类别,采取问卷及上门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2 调查内容分析

2.1 农户基本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40 岁以下的养蚕户很少,50 岁左右的占绝大多数,而且都是养了多年的老蚕农,新增的蚕农一个没有,从年龄结构看出,蚕桑产业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现有的大户都是已经养了好几年,并在前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干得较好的蚕农,熟练掌握了栽桑养蚕的技术,并具有现成的桑园、蚕房及养蚕设施;超过60 岁的蚕农也很少,主要是有规模的养蚕,所需劳动强度及需要花费的精力较多,年纪太大难以胜任。另据调查显示,如将所有的蚕农纳入调查范围,则年龄结构在51 ~60 岁这一区间的比重为最大,达到60.3%,而60 岁以上的比例也达到了12%。

绝大部分家庭都有2 ~3 个劳力,一个劳力难以维持,而且家庭成员人数平均达到4.65 个,说明养蚕大户家庭一般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结构。

87.5%的养蚕大户具备初中以上文化,27.5%的户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明显比农村平均文化程度要高出许多,说明要想养蚕取得较好的成绩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及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

2.2 桑园面积及投入产出情况数据分析

面积在5 ~10 亩规模的占比最重,而且亩桑产茧量、公斤茧价和售茧收入也最高,这一规模的面积较为合理。

养蚕收入在2.5 万~3 万元,占家庭总收入的50% ~70%的占比最重,这一结构在当前的农村较为适合。

根据投入和产出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的茧价情况下,将蚕农投入的劳力计算成本的情况下,还会有少量的盈余,如果将建园、建蚕房的固定资产投入折算为成本的话,那么只能基本持平。尽管栽桑养蚕的亩桑产出比种水稻高出很多,但根据调查的成本投入可看出,由于养蚕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导致其投入的人力成本很高,在低于2011年的茧价水平下,将投入的劳力计算成本的话,多数蚕农从事蚕桑生产的效益处于亏损状态。这应是当下政府想方设法采取补贴、优惠、免费指导等措施想发展蚕桑产业,而农民总是处于被动、不积极状态的主要原因,现正在从事蚕桑生产的主要是在前几年不断发展过程中,大浪淘沙般剩下的有兴趣有条件,并干得较好,逐渐稳定下来的蚕农。

2.3 蚕业风险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大多数蚕农对蚕价的因素最担心,而对中毒、桑树病虫害、蚕病、自然灾害担心的总和还不如茧价一项,这说明茧价对蚕农收益影响的比重很大而且蚕农自已不可控;二是通过前几年的大浪淘沙,现在能够成为大户的蚕农,在中毒、桑树病虫害、蚕病方面有较好的预防和处理能力;三是其他的风险即使发生了,也只是少部分蚕农受影响,影响力有限,而茧价下跌的影响却是全部的蚕农。

表1 农户基本情况

表2 桑园面积及投入产出情况

表3 蚕业风险情况

通过前几年的发展,绝大多数蚕农面对茧价的波动等风险时,态度比较淡定,多数表示对其积极性影响较小,但还是有半数表示会适当减少桑园管理投入,2 户有挖桑弃养想法,主要是通过前几年的发展,蚕农对于茧价的波动等风险尽管很无奈,但也有了一定的适应。

在茧价暴涨或下跌情况下只有3 户选择与收购者签合同或违背合同卖给其他人,这说明江西省蚕茧收购秩序较好,各处收购茧价较均衡。

3 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如何在新的外部环境下,认清形势,科学定位,让江西的蚕桑产业站住脚跟,稳中求进,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必须在政府的牵头组织下,协同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配合推进,才能逐步达到效果。

3.1 调整产业结构布局

按照“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需求,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培育蚕桑专业大户,按照“相对成片,打造亮点”的原则推进蚕桑生产结构布局调整。

3.2 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

鼓励以企业为龙头,公司和农户形成一个利益整体,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管理,确保蚕茧生产、收购经营秩序稳定。同时鼓励蚕农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积极组织起来,开展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不断增强蚕桑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3.3 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进一步优化蚕业循环经济模式,摸索推广“桑-菜”、“桑-禽”等桑园套种、套养模式,加大桑叶、桑枝、桑果、蚕沙、蚕蛹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创新,拓展蚕桑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

3.4 扶持产业集约化生产

鼓励桑园向栽桑养蚕能手转移,通过增加技术和物质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加强省力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产质量和效益。

3.5 提高产业设施化生产水平

加快研究和引进推广种桑养蚕设施,提高种养设施化水平,减少种桑养蚕劳力投入,打破种桑养蚕过程中的劳动力制约。同时加强桑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6 加快企业的研发和创新

种桑养蚕只是整个茧丝绸产业链中的第一道程序,同丝绸企业关联密切,相互影响。只有丝绸企业不断地加强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才能使前道工序的蚕茧生产获得更大的报酬。

猜你喜欢

蚕农蚕业养蚕
无人机替代蚕农“走山移蚕”
养蚕不易
养蚕记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躲雨
在养蚕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