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分析及建议
2013-01-28王荣宏
王荣宏
(重庆市大渡口区环境监测站 重庆 400084)
一直以来,人们把污染治理的重点放在了工业集中和人口稠密的城市,而忽略了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废物、生活废物、畜禽养殖排放废物和农村面源污染等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其中水体污染在农村环境污染中显得尤为突出,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直接导致粮食减产,同时还直接威胁到了当地农民的身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水污染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1 农村水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农业生产自身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农家肥等有机肥料被大量的化肥、农药等替代。尤其是在最近的二十年里,我国的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还多。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当前农业每年的化肥使用总量已经超出4000万t,而其中的利用率仅仅只有30%左右。另外,农药的年使用量也达到了120万t以上,其中残留在植物体重的农药达到10%—20%,其余的都进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当中。加之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整体肥力下降,出现了酸化、板结、盐碱化以及肥力下降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农业、化肥等污染物质通过农田排水、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到水体中,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直接威胁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伴随着近年来畜牧、禽类等养殖业朝着工厂化、集约化以及工厂养殖化的方向发展,其带来的污染面积得到明显增加。据环保部门统计,在我国23个省市的调查工作中发现90%的养殖场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估,60%的养殖场缺少必要的养殖污染防治策略,这些都加快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1.2 乡镇企业的发展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乡镇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小型矿产品加工企业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其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变得十分普遍。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的乡镇企业生产污染已经导致超过16.7万km2的耕地遭到破坏。同时,这部分企业中大部分都是经济效益差、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而且其主要行业都是以造纸、防治、矿产品加工意思化工生产为主,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其中,造纸业产生的废水排放量达到所有产业废水排放量的44.8%。而地方政府因为环保意识较差,在工业布局、环境管理等方面十分欠缺,导致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给周围环境造成了直接危害。
1.3 农村生活方式及水处理设备欠缺
当前,虽然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其在生活方式方面还亟待加强。例如,存在着生活污水直排、任意泼洒等问题。加之农村居民的分布较为分散,难以对生活污水进行统一的处理,因此农村居民生活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而且在这方面的投入较少,缺乏对应的水处理设备及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污染趋势。
1.4 居民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基层居民对环境的危害源头以及污染的危害程度认识不足,依然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对其中潜在的、长久的影响不予理会,缺乏基本的环境危机及环境保护意识。而部分重污染企业抓住这个弱点,将污染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的加重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及影响。
2 解决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的策略
2.1 发展生态农业
在农业生产以及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快研制出产量高、抵抗能力强的作物,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同时,结合使用天然有机肥料并实施秸杆还田技术。通过优先并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资源循环型农业,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同时,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诸如滴灌、喷灌等,提高农业生产中用水、用肥的效率,确保农业生产朝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这样将从根本上控制农业污染,使得农业生产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还符合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另外,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将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环境友好型的法相发展。例如,红壤丘陵区的“顶林、腰园、谷农、塘鱼”的生态模式以养猪为纽带,实行种养结合,建立饲草—猪—沼、菇—果、粮—鱼、珍珠的食物链,定量调控结合链环的饲料配置,粪尿投放,制沼育菇和塘淤返田,提高了系统生产力,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非点源污染。
2.2 合理进行乡镇企业的规划与布局
对于乡镇企业的建设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通过采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的方式来调整乡镇企业的整体产业机构,通过将企业的发展与当地的区域经济结合起来的方式,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发展质量。另外,还应该讲乡镇企业的污染物集中进行处理,即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建设期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当地的污水处理能力。在整个活动中,政府应该担当起监督、引导和促进的关键作用,在合理规划城乡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政府应有的职能。另外,还可以通过制定对应的鼓励政策,吸引那些无污染、污染小的企业进入到乡镇企业的发展行列中。同时,对既有的企业进行水资源循环技术推广,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以及工业清洁生产整体进程的发展。
2.3 注重农村居民区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处理
提高污水处理及废水排放的进程,政府采用投资为主、民间筹资为辅的方式进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工作,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质量。同时,开发推广适合我国农村实际,高效、低耗、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如利用生态技术处理污水,比较成熟的方法有土地处理、氧化塘、湿地处理等。氧化塘包括厌氧、兼性、好氧等类型,具有广谱、高效、稳定的净化能力。土地处理系统是将污水经过土壤—生物系统,去除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污染物,出水水质等于或超过传统三级处理的出水水质,同时没有污泥处理的问题。土地处理系统主要有慢速灌溉、快速灌溉和坡面径流三种类型,在适宜的污染负荷条件下,对总磷、总氮的去除效率超过70%。
2.4 建立并完善农村污水处理政策与法规
当前,我国的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技术及政策制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加之缺少其他法律法规的支持,我国部分地方建设的小型城镇与村镇污水处理厂尚且没有达到相关的建设标准。另外,部分郊区或者是山区甚至没有建设相关的污水处理设施,由于缺少完善的政策法规对峙约束,导致这种问题日趋严重。
2.5 注重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生态环保意识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方式就是树立起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以及居民自身健康的重要影响。在宣传的过程中可以综合多种媒体的宣传优势,对生态知识记忆普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提倡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在灌溉过程中采用节水灌溉措施。
3 结语
农村的污水处理基于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采用法律法规、先进污水处理技术以及污水处理策略,切忌盲从和照抄照搬。在宣传过程中不要采取片面的集中处理方式,应该稽核当地的地理条件、城区发展规划以及污水收集方式等进行综合考量。
我国水资源紧缺,尤其是农业生产用水量较大,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节水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在水资源管理及应用的过程中,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节约新鲜水资源的同时,提高中水的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负荷。
[1]吴祥禄.农村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J].华夏星火,2003(5).
[2]李贵宝.中国农村水环境恶化成因及其保护治理对策[J].南水北调与科技,2003(1).
[3]董维红.我国农村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J].世界地质,20(1).
[4]国家环境保护局标准司编.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5]杨鲁豫等.适宜中小城镇的水污染控制技术[J].中国给水排水,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