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纱月牙芳华绝代——青花瓷的装饰意蕴美

2013-01-28吴玉琴

中国陶瓷工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釉面器型青花瓷

吴玉琴

(景德镇陶瓷釉下泼彩研究所,江西景德镇 333000)

0 引言

传世的青花瓷有着千年历史,它孕育于中华文明独具意味的历史文化之中,同时又富含独特的时代特性。色泽清丽、淡雅脱俗,青花瓷当之无愧的是世界陶瓷家族中一朵传世奇花。青花瓷之出众,不仅仅是我们目光所及的色彩丰富,更在于其独到的装饰手法将意蕴审美与价值审美完美地融合,如此承前启后而又自成一脉延续至今。经历了数千年的洗礼,青花瓷仍旧生机勃勃为世人的审美旨趣提供丰富的素材。

1 青花简史

清朝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分界点。受到盛行的明代水墨画艺术的影响,同时又由于青花分水技艺在此时的成熟,因此,釉下青花绘画更具水墨的意蕴,这看似是一偶然事件,实乃必然。

根据青花瓷出土的情况,青花的最初源头源自于唐朝唐三彩中的蓝彩,但是因原料、技艺的不成熟,在此时青花瓷还处于萌芽状态。2006 年在郑州出土了一批唐朝的青花瓷器,其中有一件青花曲棍球塔,塔身绘有小人玩曲棍的图案,周围绘有花草图案。其用笔粗放拙朴,寥寥数笔人物形态突出,神形具备,喷涌出一股激昂的生命活力。而这样的绘画手法并不是偶然之作,因为年代久远、技艺的发展关系,唐青花面世的很少,但是2006 年出土的一大批唐代青花瓷上的绘画均是此种风格,可见这种单纯的美在当时的人们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元青花瓷少,唐青花瓷很少,那么宋青花可说是极少了,少到许多研究陶瓷史的专家都难得见一实物。个中原因繁多,也许是因为宋代青白瓷的盛行,也许是因为遗址尚未发掘等。但从宋朝简素审美理念去推测,宋代的青花瓷必定是非常细洁、平淡、婉约的。

到了元朝后期,由于国际上对青花瓷的推崇,且波斯的优良青花料苏麻离青流入中国,此时的青花瓷开始成为了瓷业的主流产品。也许是印证了“盛极则衰”、“物极必反”的定理,此时青花瓷的审美风格与宋代大相径庭。元青花的装饰手法则由简入繁,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技法一起结合采用,花纹层次繁多。而无论采用的是苏麻离青也好,国产青料也好,其笔墨风格十分富丽雄浑,整体画风淋漓豪放。如天价元青花鬼谷子下山青花罐,纹饰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呈色浓艳,主题画面人物刻画则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

而到了明清,由于上层人士的喜爱及历史的积淀,青花料的特性被广泛研究和开发,青花瓷有了飞跃性的质的发展。青花萌芽于唐,盛于元,泛于明清。从青花的发展史来看,明代只是一个积累时期,彼时处理色调的技法由元青花大笔拓涂发展为小笔拓涂,并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直至明成化前期。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青花分水技法的滥觞——永宣青花。彼时采用小笔拓涂,因而蘸料偏少、无法一笔完成,往往需要再次蘸料绘制,于是使得釉面整体色调上产生浓淡交错的奇妙效果。而发展到明成化中期,分水技法开始由之前粗狂的拓涂法转变为精细的双勾分水,开始有了较为规整的浓淡二色。

其后便进入了青花分水技法的量变期。清康熙年间,当权者的喜好迅速加快了整个中国瓷业技术的发展,烧造工艺技术大幅提升,而此时的青花料也改用了鲜蓝青翠、清朗不晕的云南省的“珠明料”烧造。工艺、配料的成熟使得青花分水技法在此时达到了传统水墨画“料分五色”的艺术效果,有诗为证“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

2 装饰意蕴

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人类就本能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去装饰人自身以及周遭的环境。远古时代的“树皮衣”、“兽皮裙”、“石器”除了其本身的御寒性,都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作用。从世界的艺术史看来,更是“装饰”给予了人类文明最初的活力,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大师,甚至可以说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最初原动力。

装饰一词解释众多,各有道理,而本文所探讨的装饰,并非一般理解的“打扮,修饰”,而是透过现象揭示物象的本真,使其彰显光彩。这种“装饰”或多或少存在于各种形式的艺术品中,它的研究既是对过去艺术风格、审美情趣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方向的引领。

3 青花瓷的装饰意蕴

青花在当代艺术瓷上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水墨青花,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主流产品之一,研究者众多,角度众多,但是基于美学装饰的视角从审美意蕴上的研究却非常有限。本文从情感构架、构图意识、整体融合三个层面入手,对水墨青花所呈现、暗含、折射的装饰意蕴进行剖析,以期对装饰本身产生反向推动力,同时对其他种类陶瓷艺术中“装饰性”的把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3.1 自由的情感构架

其装饰性的构图往往不拘泥于客观真实,体现着强烈的主观精神。创作者依据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在釉面上灵活、自主的排布物象,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创作者的眼光在自然万物中迂回转折、蜿蜒转动,寻找心灵深处的感动,并通过受众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传世的青花图纹。所以现代水墨青花大家在构图时,非常注重透视手法的运用。高平深远,随心所欲;天地万物,任其取舍;四季阴阳,全凭一念;五行融合,皆在手中;一切皆由情之所动。将陶瓷艺术家情感与思想作用于客观审美对象,这正是陶瓷艺术的至高境界,也正是装饰精神的重要表现。

3.2 强烈的时代意识

青花瓷的构图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积淀了许多美的规律,这些经过历史岁月沉淀的表现形式,是经过无数人对美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闪耀着“时代”、“超前”的美学理念。

(1)几何三角的构图

几何图形有圆有方、多种多样,但是在布局上,更多艺术家往往会选择三角形,这与其固有的美的规律是分不开的。圆形圆润具备动感,却也因此缺乏力量感;方形稳定、有棱角,却无动感可言;而三角形则具二者之长,所以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实践,艺术家在水墨青花的艺术构图中更常用的是三角形的构图。特别是不对称的三角形更显律动与力度,将整个画面都显得活泛具有生命力。现代的陶瓷艺术老人王步,当代的陶瓷艺术大家秦锡麟、王恩怀、李进等皆非常善于运用这种布局。

(2)变形的对称构图

对称是中国几千年来恒定不变的审美情趣,但是完全绝对的对称结构在艺术绘画中会显得画面呆板,而极具颜色浓淡变幻的青花瓷则更不适用完全绝对对称的构成形式。

①S型波浪构图

中国的道家文化,讲究阴阳相生、包容连贯,太极图便采用S型构图,巧妙的打破了完全对称的死板,使得整体画面具有对称感的同时也富含了强大的变通性、包容性。任意一节宽度、弧度、长短的微小变化,也会使得整体布局发生巨大变化。即使是同一位艺术家的麾下,也会因立意、构思、内容的微差表现出形式上的巨大差异。且青花瓷表现形式的多样,更使得S型的运用极为广泛。传统的国画只在宣纸上表现,而青花瓷本身就有瓶、罐、缸、板等多种表现形式,拉坯者手指力度的微小改变便使得每一件瓷器的造型千差万别,本身就极具弧度的坯底更与S型的律动结合起来,使得这样的构图在瓷上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得青花瓷上的山、水、曲径等虚实远近表现方式更加灵活,不着痕迹。

②对角线构图

S型构图固然使得画面灵动,但仅仅只有S型的对称则略显单调,且力度感有限。到了清代、艺术家们发现了一种充满动荡、冲击的力度感的构图——对角线构图。这样的构图方式非常突出物象主体,使得画面能小中见大,而艺术家通过一些艺术手法平衡、调整却可以将其整体观感随性调整,既可凌厉又可温顺,随心所布,非常灵活。

3.3 整体的和谐融合

一件青花瓷给人带来的美感,除了釉下的物象,还在乎其本身的器型、釉质、大小以及周围环境所呈现出来的整体美感。这些看似平常的因素对青花瓷的装饰意蕴的展现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器型是艺术创造的载体,是构成视觉效果无法忽略的重要的形式因素。同样的构图放在不同器型上,效果则会发生感觉上的改变,这种变化程度的多少、强弱,则完全取决于器型。与其他绘画艺术相比,青花瓷的器型变化则多如繁星了,瓶、罐、壶、鼎、杯、尊、盘、碗、板等等,其中仅瓷瓶一项便有尖低瓶、传瓶、葫芦瓶、多角瓶等大小器型几十种。所以青花瓷器型的多样性也为其各种形式美感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创造性、变通性。

另外,青花瓷之所以能千年不腐,跟其烧制工艺有极大的关系。先绘制再施透明釉,而釉面的质感好坏直接影响了青花料的发色效果,直接影响了整体的视觉观感。如果釉面稍厚,则釉下的青花料就越具立体感;如果采用裂纹釉,釉面裂纹大小交错,则有着独特的美感,且因釉面光感的折射,会产生多种视觉效果。不同的材质选择为青花瓷带来各种独特的装饰美,而同时二者统一在一起还迸发出与众不同的装饰意蕴。

清雅悠然的青花瓷,无论主体的情感构架、构图的布局形式、整体的和谐搭配,均有挥之不去的装饰意蕴。通过对青花瓷装饰性的解读,我们发现装饰在整个陶瓷艺术中对于表达主体思想情绪、客体生命本真方面还有非常深的挖掘空间。熟练掌握青花瓷装饰技法,将青花自然之美融入艺术人生之中,相信其不可穷尽的艺术之美将回馈我们一个充满蓝天白云的梦之世界。

1 薛书琴.水墨画的装饰意蕴.清华大学,2006

2 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06

3 陈雨前.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猜你喜欢

釉面器型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纯净的青花瓷
无铅仿金属光泽釉的试制
一种高温镁质无光釉的研制*
镁质无光白釉的研究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一种陶瓷釉配方的调试方法
青花瓷
小羊首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