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园林的意境美

2013-01-28戴春梅

中国科技信息 2013年4期
关键词:造园意境园林

戴春梅 徐 瑾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济宁市 272037

1 园林与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称为中国文化四绝之一。匠心独具的园林艺术家们在喜爱自然、模仿自然、进而再现自然的基础上,将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法“意境”巧妙地融入到园林创设之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它们讲究诗情画意,追求意境,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实现着至高至美的理想境界,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独有的意境美。

1.1 什么是园林

园林是自然美景的缩影,它将人们所向往的自然界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山、石、水、动植物和亭、台、楼、阁、轩、堂、榭、路、桥、廊等各种建筑物融合在一起,点缀以书、画、匾、额等文学艺术作品,形成一种特殊的聚落景观,可供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性。[1]

1.2 什么是意境

意境在中国美学中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在诗、词、画、戏曲以及园林等艺术中应用极广。它匠心独具地借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的“景”的艺术手法,借情与景的统一,深刻地表现宇宙生机和人生感悟,使审美主体超越感性具体,进入无限广阔的艺术化境。在中国人的情思中,春夏秋冬,山水石林,风花雪月,鸟兽草木,都是审美对象。这些自然审美对象一旦与人的审美情感交融在一起,进入到艺术领域,便形成了一个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意境美的世界。也就是,人的审美情趣融于自然事物,便形成意境。比如它融于诗,就形成诗境;融于画,就形成画境;融于园,就形成园境。因此,人与自然的审美统一,“情”与“景”的审美统一,就是意境。

1.3 什么是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就是通过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水乳交融,融入审美情趣,构成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使游赏者游览时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2 园林意境的特点及当代审美价值

2.1 天人合一的自然美

中国古典园林几乎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再现,它山环水抱,曲折幽深,一切都讲究自然之理,成自然之趣。不仅花草树木、水池山壑尽量保持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人为堆叠也尽量顺应自然之理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使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正是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哲学观在造园艺术中的突出体现。所以中国园林多从自然界中寻找美感,在营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花草、植物等方面,中国园林都讲究追求顺其自然,着力显示自然天成之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成为中国造园艺术最大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和风格上属于自然山水园林,但又绝不是简单的自然再现或模仿,而是在造园者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加工、概括、典型化,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人的感悟、审美创造出来。造园者意图通过“畅神”、“移情”等高层次的审美方法,使自然景物人格化,达到物我两忘、“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所以,中国园林的美既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美,也不是一幅简单的风景美,而是一幅富有丰富意蕴的意境美的图画。就好比中国古代的画家,即使是画一块顽石,几根参差的竹子,也要不局限于有限的对象,而是在画“真”的基础上,极力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并凭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去抒发他们的人生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这种独到的自然美,就是在崇尚自然的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创造出令人神往的美的意境而形成的。

所以在园林的造设中,我们往往注重山水、花草、树木的位置、外形、颜色、香味,以呈现出自然之美。比如在园林风景布局方面,有的突出枫树,红叶秋思;有的突出梨树,银花素裹;有的突出古松,沧桑挺拔;有的湖岸边植垂柳,婀娜依依。有的利用花色、花型的四季变化,使得四时有景,创设出不同的意境氛围。[2]这些设计得意于古人对自然的追求与向往,在呈现自然之趣的同时,注重获得意境美的享受。

2.2 曲径通幽的意境美

曲径是中国园林游览路径的典型形态,曲径不仅“曲”,而且“达”,是通此达彼的。在这条曲径上,既要迂回通达,引人入胜,又要曲中有直,曲折有度。随着脚步的移动,前面总会出现情趣不同的幽境,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探寻品鉴,给游览者以“为游不足”之感。曲径之妙在于:从静的视角看,它富有画意,能提供美感;从动的视角看,它既延长了路径,迂回地延伸了园林的有限空间,又使审美主体放缓脚步,多视角多方位地观赏园林美景。[3]正如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

中国园林这种顺其自然,曲径通幽的意境,一般是通过“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即突破较小空间,进入无限大空间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园林建筑、亭台楼阁、园墙、假山、花草树木,它们的审美价值重要的不在乎这些物体本身,而在于它们能够引领游览者从视觉观赏的小空间进入到思维畅游的大空间,在空间变化的各种对比与交替中,情随物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从而丰富了游览者对于空间美的感受,体验到“曲径通幽”意境美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今天的园林营造也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通过园林建筑、园墙、假山、草木等分隔空间的方式,创造了别具匠心的深远的园林意境。

园林中营造曲径通幽的意境还可以通过“欲露先藏”的抑景手法来实现。这本来是中国传统绘画手法中的一种,即反对一览无余,主张欲露先藏,讲究含蓄有致。在园林中,造园者常常利用假山、树木、园墙把后面的景物隐藏或遮掩起来,然后再让游人一步一步地看到里面最美丽的景色。这样,园内景物相互关联,互为掩映,就构成了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意趣无穷的胜景。如苏州拙政园,就具有藏露适宜,平中见奇的特点。进门首先是一座假山,挡住视线,是为藏。越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半露。等几近远香堂,主景映入眼帘,是为露。这就使得园内景观层次分明、丰富、意境无穷。[4]拙政园的抑景手法也成为我国园林造景的典范。

中国园林这种反对一览无余,善于运用抑景藏景的艺术手法,将园林景致处理得先藏后露、繁复多姿,给游览者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从而能增加游人的兴趣和新奇感,“欲露先藏”成为一种营造含蓄、深远意境的有效的造景手法。

2.3 虚实相生的结构美

与欧洲园林的整齐划一不同,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虚实相生的结构美。欧洲园林通过人工修剪,通过对称的几何图形,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而中国园林则讲究虚实相间、疏密有致。表现在空间处理上,闭合是实,开敞是虚。虚虚实实,变幻莫测,加强了艺术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经常采用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来造成视觉上较大的景深。比如在狭窄的天井侧面、粉壁墙和隔断前,种植竹子、芭蕉、灌木等绿色植物,搭配假山奇石,使之形成一幅立体的画面,用来打破视野上的单调感和局促感。另一种经常采用的手法是景墙开窗,即在园林的围墙上,走廊的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者花窗,即在窗上雕以带有民族风格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所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形成漏窗。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透过漏窗,墙外景色半隐半露,被引入园内,加强了景深的空间感,增加了游览者的视觉感。另外,还有假山留洞或者在墙上做一个假门的手法,形成框景效果,使园林的空间灵动而富有生气,造成别有洞天的错觉。

在今天的园林营造中,也常常借助园中建筑物、廊、墙、树木、山石……把空间分隔成为若干部分,以丰富空间的层次感,增加景深感,取得特殊的意境效果。

2.4 情景交融的形象美

相对于西方造园艺术中对“形”的重视,中国造园则更加注重“景”和“情境”的结合。“景”属于自然物态的范畴,是大自然中美丽的画面,但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中,衡量景美不美的最高标准不是看它逼真不逼真,却是要看它能不能借景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情景,即“意境”。

中国园林审美意识中这一特殊的追求,是源于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文人、画家的相继介入,使中国造园艺术深受诗词、文学和绘画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携带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营造景与情的交融,追求高雅独特的意境。

所以,中国园林在设计、建造中,往往不是单纯地为独景而设景,而是将山水美与人的道德情操美交融在一起,使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美景时,寄情山水,与自然融而为一,从自然美景中陶冶情操,得到思想、情感上的愉快,获得美感。

比如园林造景中常常选用的梅、兰、菊、竹,它们自古就被喻为“四君子”,表现了文人对生命意义的美好感悟,成为感物喻志的典型象征。梅,高洁傲岸,象征着隐逸淡泊,坚贞自守。兰,幽雅空灵,象征着一种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竹,虚心有节,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菊,冷艳清贞,象征着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古人在造园植木时,就常常选用梅、兰、菊、竹这些花木,加以比拟,与寓意联系在一起,寓意造景,营造出陶冶人的思想感情的美好意境,对创造园林氛围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游览园林,会发现花草树木的造景仍常常借助于梅、兰、菊、竹这一类植物,人们借助它们所特有的姿态美和特性美,寄托千百年来人们所赋予的美好象征,传达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形成寄情景致的意境美。

同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也起到了营造意境美的作用。匾额、楹联、诗文等不仅能烘托园林景致中的主体,形成古朴、典雅的气氛;同时又能起到人们对意境的鉴赏指引,比如在主要建筑物和山石景点上题名咏记,用来点明设景立意,抒情喻志,就可以对园林景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留园“长留天地间”,怡园“可自怡斋”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它们既传达出园林的艺术形象,又吐露出作者的心声和造园的匠意,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意境美的效果。

今天,在园林营造中,人们总喜欢使用一些富有诗情画意,富有神韵风致的美丽辞藻来给人们所喜闻乐道的景点命名,这种做法无疑是受到了对意境中情景交融追求的影响。比如“红荷湿地”“暗香疏影楼”等等,它们美丽的辞藻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内涵,已远远超越普通的咏景抒情的文字,而成为园林艺术所特有的意境创造手段,文景相加,构成美丽的意境,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

3 结语

中国园林艺术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营造出世界上最迷人的园林景致,它们顺应自然,曲径通幽,富有诗情画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对意境的追求使然。今天,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美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意境不仅要继续借鉴和学习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更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具有时代精神,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丰富和完美,使意境在园林的布景与营造方面发挥更大的表现空间,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同样,意境,这一艺术的审美内涵,为世界艺术表现领域,增添了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表现形态,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审美理念,对东西方审美理念的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意境表现形态,发掘意境的审美价值,应是我们努力研究的方向。

[1]高照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50

[2]郭春梅.浅议中国园林的意境之美[J].科技视界,2011年8月,第24期,148—149

[3]高照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者:曹胜利,2009年1月,54

[4]楚芳芳.中式园林景观意境与现代园林景观融合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2年1月,第38卷第2期,213—214

猜你喜欢

造园意境园林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清代园林初探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