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并区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研究
2013-01-28李国强
李国强
(广州市荔湾区环境监测站 广东 广州 510175)
1 荔湾区污染源的行业、类型概括
荔湾区珠江北片限于城市规划的要求,工业企业已全部关、停、转、并、迁,第三产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已成为荔湾区江北片的主要污染源。荔湾区珠江南片则以第三产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并重,工业污染源是该区的主要污染源。截至2011年底,全区有工业污染源企业共约1400多家,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约有3000多家。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以及交通汽车和建筑施工污染源对辖区的污染也有一定贡献。
荔湾区工业源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印刷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等30个行业,主要行业包括: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以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制造业、化工原料及制品、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等。企业总数超过100家的行业有金属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这三大行业,其中的金属制品业所占比重较大,占13.01%。荔湾区工业污染源分布主要集中在荔湾区的南片区域,具体集中在白鹤洞、东沙、中南、海龙、东漖等行政街道,荔湾区全国第一次污染源调查显示:在该区域的工业污染源占全区的83.92%。
第三产业覆盖了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医院等四大行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了洗染服务业、理发及美容保健业、洗浴服务业、摄影扩印服务业、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该行业污染源数量最多。荔湾区污染源普查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理发业占81%。第三产业多集中在北片的金花、华林等街道。相对于工业,第三产业的污染综合指数所占比例相对比较少。
2 并区以来(2006-2011年)荔湾区环境质量变化状况
2.1 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状况
2006-2011 年期间,各大气污染物指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降尘达到广州地方标准),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降尘(2007年超标)、二氧化硫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硫酸盐化速率近年均超标,且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广雅中学、陈家祠测点的降尘呈显著下降趋势;陈家祠、紧固件厂、铝制品厂、广钢医院测点的硫酸盐化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由于产业布局因素,污染物的分布也出现南北差异,基本呈南高北低趋势。据2012年数据,硫酸盐化速率对大气的污染负荷分担率是36.36%,成为荔湾区大气的首要污染物。其他四项污染物的负荷分担率在15%左右。荔湾区大气污染是复合型的空气污染。
2.2 水环境质量状况
近年数据显示,辖区内的11条河涌和2条跨境河中除了二尾河水质级别为V类水质,其他10条河涌的水质级别均为劣V类水质;荔湾湖的水质级别为劣V类水质,另外,根据营养状态指标的计算结果显示,荔湾湖2011年的营养状态级别为轻度富营养级;珠江广州河段黄沙断面的水质级别为V类水质,东塱断面和平洲断面的水质级别为IV类水质,与往年相比,均无明显变化。
从近年荔湾区地表水水质指标数据分析,荔湾区地表水主要受有机污染影响。影响水体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第三产业污水以及农业废水排放。荔湾区内各河涌超标的项目主要是生化性指标,如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BOD5、溶解氧等,最值得关注的污染指标如氨氮、总氮和溶解氧,是影响荔湾区地表水水质的重要指标;毒理性指标项目如砷、汞、铜、镉、氰化物等均符合或优于Ⅳ类标准。
2.3 声环境质量状况
2006-2011 年荔湾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优于国家标准限值60dB(A)。与往年相比基本持平,2011年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比往年有所好转。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类社会活动频繁,城市生活类声源成为城市主要噪声源,2011年生活噪声源比例为54.5%。2006-2011年荔湾区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加权平均值优于国家标准限值。与往年相比,我区道路交通干线噪声状况基本保持稳定,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的道路交通噪声相对稍低,与亚运期间车辆限流有一定的关系,估计随着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城区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该污染有加重趋势。
近年,荔湾区2类声功能区夜间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为稍高出国家标准限值,荔湾区2类声功能区昼间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季、年均值和3类声功能区昼、夜间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季、年均值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
3 结论
并区后,受辖区南片工业为主,北片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分布影响,环境质量也存在南北差异,较明显的是大气中的降尘和硫酸盐化速率数值就呈南高北低状况。随着经济发展影响,污染源从工业和生活向工业、生活、农业、流动污染源(如汽车),面源并存转变,污染特征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环境质量随之产生变化:据2011年数据,硫酸盐化速率对大气的污染负荷分担率是36.36%,成为荔湾区大气的首要污染物。其他四项污染物的负荷分担率在15%左右。荔湾区大气污染也由过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煤烟、汽车尾气等复合型污染。另交通噪声污染加重趋势也应引起重视。
并区后,全区的大气综合污染指数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说明大气环境质量稳中略有好转,但硫酸盐化速率并区后都超标,且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显示该类污染严重;酸雨污染也呈现加重趋势,大气污染仍然严峻。大气污染的治理思路重在固定源和流动源(汽车)并治。水环境有机污染依然十分严重。雨污分流系统还未完全建立,导致了大量生活污水和第三产业废水从各种渠道进入河涌中,河涌成了排污渠。治理的根本关键是要加快建设雨污管网和建设污水处理厂,并强化规范管理和排污达标排放。声环境质量较往年稳中稍有好转,生活类噪声影响加重。
[1]Statistical review.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R].Statistical review,2011.
[2]张宇波.环境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6-24
[3]余晖,政府与企业: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4]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朱绍文,胡欣欣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23.
[5]Berman E,Bull T.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oil refineri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2001,88(3):49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