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饮用水源应急预警监测体系的构建
2013-01-28胡安宏曹骞
胡安宏 曹骞
(东台市环境监测站 江苏东台224200)
近年来,涉及饮水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如盐城市挥发酚事件、太湖流域蓝藻事件、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等,这些污染事件有的是工业污染引起,有的是环境长期积累所致。在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是基础和重要技术支撑。本文笔者就如何构建饮用水源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做了一些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1 饮用水源保护面临的形势
1.1 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据《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突出。据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的调查统计,除港澳台及上海等地区外,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亿,占农村人口总数的34%[1]。据调查结果显示,有21%的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饮用水源污染问题,名列所有环境问题的首位[2]。
1.2 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严重威胁饮用水源环境安全
近年来,由于企业环境违法、安全生产事故和交通事故、洪涝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突发性环境事件频发[1]。2009年以来,全国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就有100多起,2010年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初步评估确定的1万多家较大以上环境风险单位、存在重大环境风险隐患的尾矿库有几千家。
1.3 产业布局不合理,饮用水源环境安全隐患突出
长期以来,由于流域、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许多沿江河湖海建设的工业园区和化工企业,忽视生态功能要求和环境承载力,产业特别是石化行业布局不合理,环境安全隐患突出[1]。环保部张力军副部长2011年9月在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场会上就讲到,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结果显示,有1444个石油化工、炼焦、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企业的下游不到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饮用水水源地。全国约81%的化工石化建设项目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其中45%为重大风险源。尾矿库的环境风险十分突出。不少尾矿库位于饮用水水源地的上游,一旦发生事故影响甚大[3]。
1.4 水质监测能力整体薄弱,应急能力差
目前水源水质监测能力整体薄弱,监测只覆盖大中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少数较发达地区开展了水源水质自动监测[4]。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由于资金、技术限制以及水应急法制不健全等问题,尚未建立有效的水质预警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水源地突发水质污染事件的处理仍较被动[4]。
2 饮用水源应急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思
2.1 建设目标
通过饮用水源应急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应急预警系统软件库;建立起完备的饮用水源监测硬件系统,形成适应当前形势的饮用水源监测预警能力;强化饮用水源的环境监管能力,有效地控制可能发生的水体污染,减轻环境安全隐患;形成迅速、有力的饮用水源应急监测机制,要求迅速到达、立即施测、立即报告;以饮用水源保护这个主线,科学调配监测、监察力量,科学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建立起畅通的监测-监察-他部门联动运行机制。通过该系统的运行,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护饮用水源安全的总体目的。
2.2 建设思路
笔者认为,基层环境监测部门可以从“常规监测子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站子系统”、“流动监测预警与应急监测子系统”、“监测-监察-他部门联动运行子系统”、“基础信息库子系统”、“数据共享与处置子系统”等6个子系统入手,建设饮用水源应急监测预警系统。
2.2.1 常规监测子系统
实验室是查清饮用水源水质污染成因和影响的关键技术保障体系,现场监测与应急监测装备的分析手段与精度都不能与实验室相比,因此,实验室系统的建设是饮用水源监测预警体系的关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环境监测站、水厂实验室、疾控中心等水质监测实验室组成常规监测子系统,环境监测站对水源水质实施监测,水厂实验室对水厂进水、工艺过程中水及水厂取水实施监测,疾控中心对水厂出水及终端用户水质实施监测,从原料、生产过程、最终用户全过程对水质质量进行实施,不留盲区。
2.2.2 水质自动监测预警子系统
近年来,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在许多国家地表水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环境保护部已在我国重要河流的干支流、重要支流汇入口及河流入海口、重要湖库湖体及环湖河流、国界河流及出入境河流、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等断面上建设了10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控包括七大水系在内的63条河流,13座湖库的水质状况。随着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充分发挥了实时监视和预警功能。在跨界污染纠纷、污染事故预警、重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及保障公众用水安全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2008、2009年太湖蓝藻预警监测期间,太湖沙渚、西山和兰山嘴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了加密监测,通过水质pH、溶解氧等藻类生长的水质特异性指标预测判断水体的藻类生长状况,为饮用水水质预警提供了大量实时数据,发挥了重要作用。
2.2.3 流动监测预警与应急监测子系统
应急监测车和水质监测船以及相配套的仪器设备,区别于常规监测子系统,应急监测是在现场实施的快速测定,在现场迅速对污染物类别进行判别,定性或半定量、定量地监测污染浓度,随着便携式监测设备技术的提高,许多仪器设备的监测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实验室传统的监测水平。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现场直读型监测仪器已广为使用。但在我国5000多个监测站和数以万计的企业检测机构中,约有85%仍靠传统的监测仪器维持工作。这种常规的监测方法要经过实地采样、水样预处理、实验室检验分析、完成检验报告、提出处理意见等一系列繁琐复杂的工作环节,测试仪器也以手动、半自动为主。这不仅费工、费时、费材料,还由于样品需要异地搬移,检验时间会滞后等,常会给环保执法等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5]。
2.2.4 监测-监察-他部门联动运行子系统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6]。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饮用水源保护”这个中心,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监察联动运行机制,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迅速地反馈至监察部门处理,而监察部门管理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得到监测支持,互为依托,互为支撑。水务部门、卫生疾控部门、水厂等各部门均在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中担负不同角色的作用,政府部门应建立各部门的联动运行机制,在饮用水源安全受到威胁时联动运行。本子系统的建设关键是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
2.2.5 基础信息库子系统
笔者认为,基础信息库子系统至少需要包括以下内容:总体应急监测预案及重点隐患源应急监测预案.应急监测预案必须根据周围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种类变化而定期进行修订,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其实效性[7]。饮用水源日常监测方案、应急监测及日常监测方法数据库、危险化学品数据库、专家支持数据库、水质扩散模式库、饮用水源基础信息库、隐患污染源信息库、交通地理信息库等。
2.2.6 数据共享与处置子系统
饮用水源应急预警监测基础信息如何有机地组合起来,互为共享、互相参考,是饮用水源监测预警系统又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共享机制,把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常规环境监测数据、巡检数据、应急监测数据有机地整合起来。
[1]王伟;万宝春;田凤秀.加强水源地管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J].环境保护,2011.(24):61.
[2]张力军.全面部署深入整治着力保障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在全国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执法检查现场会上的讲话[Z].2006:1-5.
[3]张力军.认清形势总结经验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在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J].环境保护,2011.(22):10.
[4]朱易春,刘祖文,冯秀娟.赣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监测体系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38(1):46-48.
[5]谭晓辉,孙振东.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器的应用前景.《医疗卫生装备》.2007,28(8):29-30.
[6]傅斌.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关系及协调运行[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07):237.
[7]王锴,张学峰,张芳珠,等.黄河突发水污染事件与黄委应急分级探讨[J].人民黄河,2009,31(5):19-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