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世纪老人陆璀和她的《晨星集》

2013-01-28班永吉

党史博览 2013年5期
关键词:斯诺大姐运动

■ 班永吉

陆璀,1914年生,浙江湖州人。1935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著名的“一二·九”学生抗日救国运动。当时,她是清华大学学生救国委员会委员。1936年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9月,她受全国学联派遣,到日内瓦出席首届世界青年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把中国学生的战斗呼声带到了世界讲坛,让“一二·九”精神走向了世界。1938年她又代表全国学联出席第二次世界青年大会,并被派往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宣传中国的抗战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与政策。1940年回国后,她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到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苏皖边区工作。1947年她再次被派出国,代表中国解放区妇联担任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书记处中国书记。1949年7月,她担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委兼国际工作部部长。1949年12月,她出席了亚洲妇女代表会议并任会议的秘书长。1948年和1953年,先后出席了在布达佩斯和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妇女代表大会;1949年和1950年,先后出席在巴黎和华沙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曾当选为国际民主妇联执行委员和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6年至1957年,在中央党校学习,后任北京市东城区文教部长。“文革”时,陆璀受到迫害,被关入秦城监狱达8年之久。1978年起,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先后任常务理事、副会长,中美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闪回到1935年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去寻找那个花一样的爱国女学生……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由北平爱国学生首先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在短短的几天内,就如星火燎原,席卷全国,成为后来的全民抗战的雄壮序幕,史称“一二·九”运动。

毛泽东对“一二·九”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它“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备一样”,“‘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陆璀老人就是这场运动的亲身经历者和幸存者。她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骨干之一,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中国革命的女战士,她在国际上为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方针和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到上海,主办《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的邹韬奋立即起而响应。《大众生活》用大量篇幅和照片报道了“一二·九”运动的情况,邹韬奋连续撰文,热情赞扬和全力支持学生救亡运动,称之为“大众运动的急先锋,民族解放前途的曙光!”认为“这个运动实在是全国大众对于救亡的坚决的意志之一种强有力的表现”。当时《大众生活》的发行量突破16万份,为当时所有刊物之最。《大众生活》对学生救亡运动的热情支持,对学生是极大的鼓舞。1935年12月21日《大众生活》第一卷第六期封面和封底,用的就是陆璀在“一二·九”运动的当天,在西直门外一个站台上,手执话筒向学生和市民群众演讲的照片。当时邹韬奋并不知道这名女学生是谁,只是收到有人给他寄来的这两张照片后,觉得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就采用了它们,并且在封面上加上“大众起来!”这个口号。谁也没有想到,这两张照片竟成了“一二·九”运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被后来的有关书刊和展览广泛采用。可惜到现在还不知道这两张照片的拍摄者是谁。虽然署名“万里”,但显然这并非摄影者的真实姓名。

12月16日,游行示威的学生队伍受阻于宣武门时,陆璀机智地从紧闭的城门下的一道缝隙中伏身挤入,奋力抽掉城门的铁闩,但门环还有铁丝缠绕。这时,她被赶过来的巡警抓捕。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斯诺。在12月16日那天陆璀被警察逮捕时,斯诺正在现场。他跟踪到派出所,在警察的包围中,斯诺对陆璀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采访,并当即发出了一条独家新闻,用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中国的贞德被捕了》。这篇报道在美国的媒体上登出后,引起了轰动效应,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反对法西斯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主张作了有力的宣传。

斯诺对“一二·九”运动的积极支持和巨大帮助,也是他对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作出的第一个重要的贡献。斯诺本人也从“一二·九”运动这段经历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促进了他思想的发展,为他后来访问陕北苏区打下了思想基础。

1936年2月29日,数千名军警带着机关枪,两次包围了清华大学进行大搜捕。陆璀因名列黑名单,被迫离校。组织上安排陆璀到斯诺夫妇家去隐蔽,住了一个多星期。在斯诺家里,陆璀还阅读了他已经出版的第一本书《远东战线》。

后来,斯诺经过中共地下党的联系和介绍,作为第一位外国记者,访问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历时四个月,并写出了他震动世界的不朽之作——《西行漫记》 (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第一次向全世界揭开了当时所谓的“世界最大之谜”,真实、生动而且具有权威性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革命。其影响所及,不仅是中国和外国的一代人,而且是几代人以至后世。

1938年,毛泽东曾这样说过:“当其他人谁也不来的时候,斯诺来到这里调查我们的情况并帮助我们把事实公诸于世……我们将永远记住,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人。”毛泽东还曾写信对斯诺说:“我们都感谢你的。”

斯诺的名字,已经成为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象征。陆璀曾说:“我们永远怀念和感谢你——埃德加·斯诺!”

2012年11月18日上午,我如约来到北京北四环陆璀老人家里。一走进客厅,迎面就可以看到,东墙上挂着一幅长约200厘米、宽约75厘米的横幅。上面是近半个世纪前郭沫若书写的毛泽东的一首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进入陆璀老人家时,陆璀老人正在看电视。当她儿子朱宁生把我介绍给陆璀老人时,她的神态和气质温文尔雅。

陆璀老人客厅的桌子上放着一本新近出版的《金涛百年》一书。这本书是金涛的亲属11月2日刚刚送给陆璀老人的。桌上还放着专供老人看书用的手持放大镜。我翻看着这本书,并拿到陆璀老人面前。“我和蒋金涛是好朋友,”陆璀老人指着书中她在“一二·九”运动时手持话筒演讲时的照片说,“这就是我。”

我握住这位历史老人的手,深情地说:“陆妈妈,过几天就是‘一二·九’运动77周年了,今天我过来看看您,祝您身体健康。”“谢谢!”老人若有所思,似乎在回忆着77年前,古老的西直门城墙下,被堵截在这里的清华学生。箭楼上的北平官员在观看、劝阻游行队伍,竟然有日本军官和他们站在一起。学生们见状,高呼抗日口号。学生会派人交涉却未成功。学联负责人决定,就在城楼旁召开群众大会。正巧附近有一个老百姓搭的唱戏台子,这成了天然的主席台。各校同学相继发表了抗日救国演讲,同学们热血沸腾,场面非常热烈。周围的老百姓非常同情这些年轻人,见他们长时间站在刺骨的寒风中,就给他们送来热茶水和窝窝头。

老人翻阅着书中和金涛的合影照片,仿佛又回忆起她和蒋金涛一起参加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国际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情形。1948年11月28日至12月6日,中国代表团一行13人由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妇委书记蔡畅率领参加会议。代表团成员包括丁玲、吴青、蒋金涛、陆璀、张锡俦等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女同志。会议经过选举,蔡畅、邓颖超、何香凝、李德全当选为国际民主妇联正式理事,许广平、陆璀、丁玲为候补理事;蔡畅、邓颖超、何香凝为正式执行委员,李德全、陆璀为候补执行委员;蔡畅当选为国际民主妇联副主席。

在这本书里,作者曾这样记述了参加大会的国际民主妇联书记处书记陆璀的回忆:“中国代表团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欢迎,引起了大会的轰动。聚集在布达佩斯的全世界进步妇女代表,都用爱慕的眼光注视着我们,特别是我们的团长蔡大姐成了与会各国朋友注目的人物,她那端庄、娴雅的风度,谦虚和蔼的品格,正是人们心目中东方的特别是中国妇女的最美好的形象。许多人围上来和中国代表热情地握手、拥抱、问长问短。会上蔡畅作了关于亚非各国妇女民主运动发展的报告。有力地宣传了中国革命胜利在望的大好形势,系统介绍了中国妇女运动发展的情况、经验及解放区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大会的热烈欢迎。国际妇联主席戈登夫人在报告中,不止一次地赞扬中国妇女的英勇斗争和贡献。”

此前,我不知翻阅了多少遍陆璀老人的著作《晨星集》。她在《几句前言》中说,她非常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愿意为她出版这本小书。

她谦逊地说:“我不是一个作家,从来也没想到过要单独出一本书。如果不是因为几位老同志、我的亲人和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同志的鼓励和支持,我是不会有勇气这样做的。也只有当我为出书而搜集文稿和资料时,我才深深地感觉到,我一生经历的事和认识并敬佩的人是那么多,而我写下来的却这么少,这一多一少,反差之大,使我惭愧和内疚。现在,限于时间、年龄和精力,也限于查找材料的困难,想要补救,也很难了。因文稿之少,想到一句成语:‘寥若晨星’,故题书名为‘晨星集’。但晨星中却有启明星,它是预告黎明的到来的。也就是说,它预告黑暗的长夜即将过去,光明的白昼即将来临。我所写到的许多人和事,不是在历史上不同程度地起过这样的作用吗?只是我写得太不够了。我怀着惭愧的心情,把这本书敬献给‘一二·九’运动60周年,献给跨世纪的中华儿女们,也献给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战友们、同志们、亲人们,并恭候指教。”

这本书是1995年出版,献给“一二·九”运动60周年的。2005年9月,《晨星集》再版,陆璀老人也为再版写了几句话,非常质朴感人。“现在已是‘一二·九’运动70周年了。当年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同学,而今还健在的,已经不很多了。我作为一个幸存者,能够拿什么来纪念‘一二·九’、献给‘一二·九’运动70周年呢?业已年逾九旬的我,想做的事很多,而能够做到的却很少了。无奈中想到,最近还有人来向我要这本书,而我已无书可送,书店里也已售完。当时我没有想到这本书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因此想到,何不把这本书再版,趁此机会,加进我另外几篇文章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照片。这样,我又一次怀着惭愧的心情把这本再版的书献给‘一二·九’运动70周年。同时,也作为留给我的家人、亲友和后代的一份纪念吧。”

2012年,又是7年过去了。陆璀老人,像一颗晨星,晶莹璀璨,凄风苦雨,迎来光明,夕阳无限,仍顽强地挺拔于生于斯、长于斯、给她带来不幸和荣耀的中国大地。面对百岁老人,我心中充满无限的景仰和慨叹。

在这本书里,我永远忘不了这样一幕。77年前,陆璀字字泣血、句句呐喊般描述了“一二·九”运动第二次即16日大游行时,她被巡警抓走后被“释放”的悲愤而无奈的一组画面:

七点钟光景,我又被用敞篷卡车送回顺治门派出所。在玻璃窗上,我照见我自己脸上焦红,而且眉心间破了皮,有干了的血。把手一摸脸,这才感觉到从颊部到额部、头部,没一处不痛,身上也痛。挨了打,人似乎更倔强了。我用眼冷静地望着屋里每一个人,想要记住他们每一个脸。那时候,我已知道大队还在城门没有散。我把耳贴到玻璃上,努力要听取他们一些声音,即使是一些极微小的声音,只要是从我们自己队伍来的,对我都显得非常亲切,非常需要。

“现在你走吧!”听到这句话,我站起身就走。押到城门边,只见二十几个巡警围在那儿。我一眼看到城门底下已填上石块,其中一块大的搬在一边,我明白了他们要我怎么回去。

“你照原来的样子回去!”巡警对我说。“那不行。”我说, “刚才我从这儿爬进来,你们把我毒打一顿,现在你们自己怎么也叫我那么干了呢?”

“你不想走?”不耐烦的回答。

我听到城门外我们的队伍的声音了!一个马上要见到他们,马上加入自己队伍的强烈的愿望在我心中燃烧起来。我用拳头捶着铁门,叫: “××(原文此处 “××”代替“陆璀”)回来了,你们听见了吗?”

那边寂静了一下,于是几个声音抢着从下面传过来: “是吗?你回来了?”我迅速地伏到地上去,叫: “他们还是要我那样爬过来,你们赞成不赞成?”

“你来吧!你来吧!”这次是更加宏大的一片呼唤了。那呼唤是那样的热烈,那样的亲爱,我突然眼中涨满了泪。 “你来吧!你来吧!”这呼声一直黏在我的心坎上。

迅速地,我爬过去了。立刻,我被拉了起来,只听见一声 “回来了!”四处起了欢呼。泪水已蒙住了我的眼,我只看见在模糊的光线里,极目都是我们自己的人,我们自己的人。我被挟着往前跑了几步,然后被举了起来。除了把手举起来挥着以外,就只有感谢的泪和笑来回答这热烈的欢迎了……

“你照原来的样子回去!”77年前的巡警们对爱国青年、爱国女青年这样的作为,让我眼噙热泪,哽咽无语……

著名作家刘白羽收到陆璀的《晨星集》后,他诗画般真诚地给陆璀回信说: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正是从那以后,冲进波涛汹涌的潮流,参与了缔造新中国的伟大而壮丽的事业。我们是幸存者又是胜利者,我们没有白白活到今天。当老年时,我们幸运地听到了21世纪的洪钟。但是我捧着你的书,我读着你的书,我的心在颤悸!我向21世纪致敬!我们生在多么辉煌的大时代里呀!陆璀同志!你的书出得非常重要,非常及时,你把圣水洒在这一代可爱的青年心上,你将开天辟地的精神传到这一代可爱的青年身上,你把火种播在这一代可爱的青年灵魂中,这一切都会通过他们和她们,在那美好而英雄的新世纪里燃烧闪光。

1986年5月,陆璀的美国朋友莫莉·雅德重访中国。雅德去了她出生和度过童年的成都、上海等地,最后,她到了北京。陆璀和雅德这两个阔别了半个世纪的老朋友终于重逢了,心情都很激动。在热烈的拥抱和深情的凝视中,她们都发现,20世纪30年代的两位年轻姑娘,而今都已两鬓堆霜。陆璀以老朋友的身份邀请雅德和丈夫到她家做客,又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的身份宴请他们。可巧的是,历经浩劫,陆璀居然还找到了一张当年周恩来和吴玉章在武汉会见他们的照片,便翻拍了一张送给雅德作纪念。雅德凝视着照片,微笑着说:“我那里倒还保存着不少相片,还有我们自己拍的小电影和其他许多资料。”陆璀对她说:“有机会时,你送来给我们看看吧!这可是很珍贵的资料啊!”

没想到,一年以后,雅德果然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而且还不嫌累赘,把她保存下来的国际学生代表团1938年访华的全部资料,连同发表了有关消息的许多美国报纸,装了满满的两箱带来了。有他们当时自己拍的两盘小电影,数百张大大小小的照片。其中有毛泽东和代表团的合影,还有他们自己照的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的相片;有毛泽东和代表团正式谈话的记录全文(我们在毛泽东的文献中还没有见到过),好几个延安各界欢迎他们的大横幅,边区妇女绣的锦旗;还有代表团递交给第二次世界青年大会的长篇访华报告的全文,雅德本人的一本访华日记,以及延安出版的《新中华报》、《解放》周刊和许许多多铅印的或油印的刊物、书籍、资料,包括延安的和各地的,有许多在国内恐怕已很难找到了。

雅德谦虚地说:“我把这些都交给你,由你处理。我希望它们对你们还有点用处。”

“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很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和资料,也是我们战斗友谊的见证!”陆璀激动地对她说,“感谢你辛辛苦苦地把它们带来送给了我们!我们一定将好好利用它们,作为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材!”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美人民友好协会共同举行了有各界人士参加的招待会。会场上展出了雅德赠送的部分文物和资料,并举行了一个亲切而又隆重的仪式,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美人民友好协会会长黄镇代表两个友协致欢迎词,接受雅德的捐赠,并回赠了有纪念意义的礼品。陆璀作为中国对外友协的副会长和雅德的老朋友,向大家介绍了雅德的情况和她对中国所作的贡献。雅德本人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赞扬新中国的巨大成就,并表示她还要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努力。

1938年担任西北青联主席,和雅德有过多次接触的冯文彬也特地赶来参加招待会。雅德赠送的全部资料和文物都已移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

“亲爱的莫莉,我们期望着你再来!”这是陆璀对雅德这位美国朋友的真心邀请。

辛弃疾云:“白发多时故人少。”在远离中国的白求恩大夫的故乡,陆璀又跟别离了40年的老战友琼·尤恩会面了。40年的岁月,像流水一样逝去。多少战友、亲人和与我们共患难、同生死的外国朋友,已经献出了生命,离开人世了。他们深有感慨地回忆起当年从武汉一起撤退那一段同甘共苦的战斗历程。

“我写了一本书,”尤恩说,“名叫《高山是可以攀登的》,内容写我在中国的经历,出版后我将寄给你们。”

陆璀真诚地向尤恩道谢,和她紧紧握手告别,并祝她早日康复。尤恩的眼里闪着泪花,陆璀的眼睛也饱含着泪水。

这时,陆璀走到门边,又回身望她,看到她那瘫痪的身体和依依惜别的目光,忍不住又回去紧紧地拥抱了她……

“忍不住又回去紧紧地拥抱了她……”这是陆璀笔下多么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啊!

2012年11月18日上午,当我请求与陆璀老人一起合影留念时,老人显得非常愉快。我握着这位百岁老人温暖的手,觉得她们那一代人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付出的巨大牺牲,使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日子。望眼墙壁上著名画家李琦画的《周恩来》肖像画,我又想起了《晨星集》里陆璀老人和周总理、邓大姐的友谊……

在陆璀记周总理和邓大姐《难忘的三件事》篇什中,散文大家般的陆璀老人这样记录着邓大姐的真情厚意:

1982年4月11日,接到邓大姐的秘书赵炜同志的电话,说邓大姐约陆璀和朱子奇在12日下午去看她。

4月12日下午,由于路上很顺利,我们在三点一刻光景就到了中南海西花厅大院门前。为了不影响大姐的休息和服药,我们没有早进去,就先在院门外溜达了快10分钟,这才叩门进去。只见满院里一丛丛的丁香盛开,一枝枝的海棠怒放,真是春色烂漫,花香袭人。海棠,那不是总理最喜爱的花吗?而今,花儿还是年年地红,那爱花的总理呢?您在哪里?

走近熟悉的西花厅,在这里,我们曾多次聆听总理对工作的严肃指示,也曾听到过总理的朗朗笑声。现在……

正惆怅间,赵炜同志迎了出来。她笑着说: “大姐三点多一点就出来了,亲自摘了一大把丁香和海棠花要送给你们,她在院里等了十来分钟,刚进屋去。”我们不禁 “哎哟”了一声,说: “那真遗憾,我们早到了,在门外等呢。”

于是赶紧跟赵炜同志进屋。果然大姐已经在客厅里等候。我们忙向她道歉并表示感谢。大姐笑呵呵地指着桌子上的一大把花说: “今年的丁香和海棠开得特别茂盛,你们来得正是时候。我摘了一把送给你们,你们拿回去插在瓶里,可香啦!”我们也带去了一小束花献给大姐,那是白色的马蹄莲和粉色的石竹花,虽也好看,但比起大姐亲自摘下送给我们的那一大把紫白粉相间的盛开的丁香和海棠来,就相形见绌了。可是大姐还是珍重地把它插在花瓶里,因为她知道,它同样代表了一份诚挚的心意。

就座后,大姐就关心地询问我目前的工作处境 (那时我已经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问了我几个 “为什么”。望着她那慈祥的面容和关切的目光,我耳边又响起了她在一次电话中对我说的话: “我是了解你的。你的一生真是坎坷不平,我很同情你!”这几句感人肺腑的话,就像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而今,在慈母般的大姐面前,我又怎能不打开我的心扉呢?于是,我们谈到了我还蒙受着的某种偏见、冤屈和不公正对待。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真使我毕生难忘和铭刻在心。这使我深切感到,对人、对同志们的理解、关切和爱护,真是总理和大姐一贯的作风和崇高的品德呀!

回到家里,我赶紧找出一个大花瓶,灌上清水,把那一大把丁香与海棠插在瓶里,顿时屋里芳香四溢。我久久地凝视着它,眼前不时地浮现出总理和大姐那亲切的面容。

我选择了一小枝海棠和一小绺丁香,压在书里,至今还珍藏着,作为大姐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的纪念。

《晨星集》中的篇什弥散着陆璀老人的细腻情怀和淡淡幽情。她描写了像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蔡畅、沈钧儒、郭沫若、陶行知、曹禺等近20位中外历史风云人物,朴实无华,史迹真实。字里行间,酸甜苦辣什么味道都有,包含了屈辱与尊严,成功和失意,让读者也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同在,峡谷高山,小溪大川,风霜雪雨,沧桑而厚重。

我觉得,作为跨世纪的老人,她就是一颗晨星,一颗璀璨的启明星;她像一棵凌寒挺拔的青松,又是一块熠熠生辉的“历史活化石”。我站在她的身边,忽觉历史离我们那么近,那么近……

猜你喜欢

斯诺大姐运动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臭大姐,香大姐
十大姐随想
不正经运动范
当“大姐”遭遇“打劫”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老兵”大姐:程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