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案》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3-01-28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50
梁 娜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0)
一、《图案》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图案是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传统基础课程。是一门绘画课与专业设计课之间的过渡性课程,在设计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案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向学生展示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窗口,在今天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好比是釜底抽薪,传统图案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符号,是当代设计师必需的艺术修养之一。因而,不管是传统艺术专业还是新兴艺术类专业,图案课程的教学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图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部分院校虽已充分认识到图案课程的重要意义,并重新开设图案课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年轻化,固守图案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紧跟时代步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新意;教学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去甚远。从教学的实际反映来看,目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图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目的模糊,学习主动性差
专业基础课的性质使图案设计课程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和认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长期以来,图案设计课程被学生戏称为“混”学分的课程,这是因为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课程设置的真正意义及其重要性,一旦进入课程学习,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写生、临摹,看不到图案课程学习与专业主干设计课程的内在联系,学习目标不明确,从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有效地加强二者的联系成为基础图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过于极端化的教学内容改革,要么直接抛弃传统纹样的学习,要么仅局限于传统纹样的复制和临摹
历代典型纹样的临摹和学习是图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近几年的教学内容改革中却被逐渐弱化,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忽视传统图形的重要性,认为传统图案过于陈旧,是过时的东西,得不到九零后学生的青睐,应给予舍弃;二是虽认识到传统纹样的重要性,但将对传统纹样的学习流于表面,抓其“形”而弃其“神”,只做简单的临摹和复制,最终不得其法,不得已不了了之;事实上,传统纹样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中所凝聚的创作原理和美的形式法则,仍值得现代设计借鉴和学习,尤其是中国设计迈向国际舞台,传统民族文化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历代典型纹样成为图案课程教学不可舍弃的重要一部分,怎样领略它的精髓继而实现“再创造”,也值得我们思考。
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生活的周遭被大量丰富、多彩的信息所充斥,这意味着现代学生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传统单一的图案授课方式已经不再受到90后学生的青睐,单纯讲和练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加之,高职学生手绘基础的相对薄弱,大量手绘临摹繁琐图案的任务既枯燥,又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图案》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实践探索
1.明确教学目的,以案例分析作引导,深化课程间的横向联系。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被动地进入图案课程的学习,在课程伊始,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图案课程的性质以及在整个设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从理性上帮助学生明晰课程定位。
其次,教师可以案例分析作引导,将图案课程与各专业设计有机结合,以图案课程为中心向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拓宽、延展。比如,将图案课程中的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标志设计相结合。比如,中国联通标识是由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无以穷尽,日久天长。再如,在讲授图案组织形式中的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特点时,除了引证传统器皿中装饰图案的构成方式,还可以与现代墙纸设计联系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看到几千年前的传统图案构成形式可以应用到现代墙纸设计中,古为今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领会知识要点,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思维上将图案课程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建立联系。
2.丰富教学内容,先继承,后创新,培养学生“再创造”能力
传统装饰图案课程的教学题材多以花卉植物变形为主,而后过渡到动物、人物、风景等题材,几十年来一层不变,因此有些教师认为应该改革写生、变形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现代图案课程要改革的不是写生、变形本身,而是写生、变形的载体。传统图案教学模式中的写生、归纳、变形是经过国内几十年设计教学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比较实用、有效的图案造型手法。写生到归纳的过程能够迅速培养学生作为设计师最基本的造型能力,从归纳到变形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完成变形任务,其中学生作为设计师必备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和锻炼。因此,写生、变形是传统图案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应该给予继承和发扬。
在继承精华的基础上,现代图案教学还应学会创新。针对传统教学的一层不变,教师有责任挖掘新的教学题材来丰富图案教学内容,比如,除了应用自然形态归纳、变形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采用点、线、面抽象元素、文字字母图形、现代工业产品造型等素材,凸显信息化时代特征。在课题练习时,提示学生不拘泥于植物、动物、人物、风景等传统题材,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代工业、数字题材等,以拓宽学生眼界,打开创作思维,激发创意灵感,尊重和鼓励学生的艺术“个性”,最终实现设计“再创造”。
3.引入“创意市集”概念,全面“激活”图案课程
图案是一门既老又新的课程,如何打破传统图案教学单一、沉闷的旧形象,使其重新焕发年轻活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创意市集”引入图案教学课堂,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创意市集指在特定场地展示、售卖个人原创手工作品和收藏品的文化艺术活动。其主要特点是:作品的原创性和多样性,创意的可交易性,是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交流模式。笔者将创意市集的原创性、多样性引入课堂,通过趣味性课题的设置,将图案课程与艺术设计的其他领域交叉融合,比如,尝试就日常生活用品来进行图案装饰设计,手机壳、鼠标垫、餐具、书签等文具图案装饰设计等,课题要求学生将教学中讲授的形式美法则、变形、夸张、共用形等元素融入图案再创作,杜绝任何图形的直接引用。创作手法也不再局限于纯手绘,可尝试采用综合材料创作与众不同的效果。这种形式感很强的课题设置能够吸引、打动学生以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创作设计中,课题结束时,每个学生的作业都以原创成品的形式呈现,并可以拿到创意市集上售卖,以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无疑能够帮助学生极大地获得学生动力和成就感。同时通过小产品的图案装饰设计将图案设计的载体由二维平面扩展至三维立体空间,真正地做到了“学以致用”。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基本上克服了以往传统《图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继承传统图案教学模式精华的同时大胆创新,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将“创意市集”概念引入课堂,全面“激活”图案课程,取得了比较好的实际效果。
[1]赵茂生.装饰图案[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2]郑铁宏.现代设计发展下的装饰基础[J].装饰,2008,5
[3]杨建军.装饰图案的临摹与创作[J].装饰,2005,142
[4]沈斌.形式、精神、方法——关于装饰基础教学的思考之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