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预科语文课程“双衔接”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3-01-28梁振桂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梁振桂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性知识的基础学科,既是人们交流思想、规范语言文字的实用工具,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开蒙课程。在中学,语文学科被列为三大主干教育课程之一,其备受重视的程度历居各个学科榜首;在大学,大学语文也作为一门课程独立开设。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5月教育部把大学语文课列入必修课要求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可见,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而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是介于中学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特殊教育层次,它的教育特点既有“补”中学基础知识的性质,又要“预”大学的学习理念和方法。民族预科语文课程,除了仍然肩负主干课程的重任,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更多的体现了由中学向大学过渡的“双衔接”桥梁纽带作用。如何把语文学科这个“双衔接”纽带做好,一直是广西民族预科语文学科努力探讨的目标。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广西民族预科语文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的经验,进一步探究民族预科语文学科的教学特色和创新意识,为广西民族预科语文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双衔接”教学目标:以补为主、补预结合
1.“双衔接”教学目标定位的理论依据。历年来,中学语文的课程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虽然新课改后语文学科的教学定位更强调学生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由于高考体制的制约使语文课程很难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语文课最后被当做了文字游戏课。大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开设虽然热情很高,“呈上升的趋势,多数学校是纳入了本科课程体系,相当一部分作为必修课程”,但大学语文在实际开设过程中不但面临课时少,教材版本多,师资水平低等“失落”的局面,教学目标定位上也比较模糊,很多大学的语文课程往往被定位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前者重在基础,工具性强;后者重在文化内蕴,强调人文性,虽然各有千秋,但在知识性的衔接上似乎有些突兀。然而正是这些不足恰恰为民族预科语文学科的“双衔接”教育目的提供了可行的空间。民族预科教育因为其教育对象的特殊,也决定了它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既不同于高中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本科教育,是介于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衔接层次。早在1984年3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中,就对有关民族预科班的教学做了明确规定: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少数民族学生顺利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规定明确了民族预科的教育定位是属于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过渡阶段,即具有“双衔接”环节的性质。
2.“双衔接”教学目标定位的现实依据。广西民族预科学生来自广西壮、侗、苗、瑶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50个老少边山穷、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由广西大学等区内24所普通高等学校组成,学习年限为一年。在生源结构方面,有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及高职院校,按学科又分为文科、理科、医科、工科四大类;在知识结构方面,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人文素养较低,语言表达交流相对困难。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对民族预科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遵循民族预科的培养目标原则,在既不能全盘复制中学教学版本,也不能提前跨越大学课程的前提下,制定符合预科教育的教学大纲,采用一套适合广西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预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训练,提高广西预科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训练能力以及普通话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让学生逐步融入大学的学习氛围、感知大学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为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预科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是具有“衔接”性教学性质、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特殊层次教育过程。
二、“双衔接”课程设置:分类设课、各有侧重
教学效果显著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材的选择是否恰当,学科的设置是否科学与合理。多年来,经过广西民族预科语文教学团队的不断探讨和改革创新,语文学科的教学制度和教学实践也越来越趋向完善和规范,特别是在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不斐的实绩,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1.教材优化科学合理。多年来,广西民族预科的语文学科在教材的使用上变数较大,曾经使用过多种版本,有广西预科旧版自编教材的,也有自编试用教材的,还有全国预科统编教材的,虽然这些教材各有各的优点,但也各有自已的不足之处。如广西预科旧版自编教材在课文篇目的选定上,虽然突出了广西民族教育的特色但内容比较单一,而全国预科统编教材虽然内容较为丰富但对广西民族预科学生的实际教学不太适用。在综合各家教材的优势及经过不断的教学尝试,特别是近十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取得的显著实绩,为我们在教材内容的优化和选择定下了基调。目前我们对新编的语文教材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把原来名称统称“语文”的教材在内容上进行细化分成三大板块:阅读与鉴赏教程、写作训练教程和普通话表达与交流。调整后的三大教程内容更丰富,知识梯度结构更合理,既强调了中学阶段的双基知识,又兼具向大学学科专业知识深化的特点,“双衔接”逻辑性强,更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如普通话表达与交流课程,从基础的汉语拼音为学习起点,到最后普通话表达流畅并通过过级考试,知识结构呈现梯度不断上升,体现了由基础知识型向能力应用型渐变、最后达到质的飞跃过程。
2.课程设置突出“衔接”环节。由于受到高考压力的制约,注定了中学课程的课改体制在实施过程与实际愿望相距甚远,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比如作文,新课改一再强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无论如何提高,作文的思想主题、结构框架和字数要求还是以高考标准为核心,一成不变的“三段论”式和800字数的作文模式已在学生心中形成固若金汤的思维定势。而以学科专业性质为课程结构、对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要求较高的大学学习氛围,对来自教育资料相对溃泛、基础知识薄弱、适应性差以及思维不够活跃的广西民族预科生来说,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所以预科语文学科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上的精心设计正好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憾。为了突出“衔接”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我们的课程设置采取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安排原则。比如写作训练教程,课程设置是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由长篇记叙文-常用应用文写作-结业论文三大方块由易渐难、逐步深入的先后顺序来安排。其依据为:(1)长篇记叙文方块训练是对中学写作基础的加强和巩固,以提高字数要求(字数每篇至少3000字以上)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为期末的结业论文打下文字基础;(2)常用应用文方块训练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合同等,意在通过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写作素材打开学生的作文思路,消除学生的作文恐惧心理,转变学生的传统写作观,加深学生对写作意义的认识;(3)结业论文的写作则是直接与本科教学接轨,为预科生提前了解和熟悉大学的教学环境打响前奏。总之,预科语文课程的设置严密紧凑,“衔接”得当,井然有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科学合理。
三、“双衔接”教学过程:突出特色、“教学”互动
虽然语文基础知识薄弱是广西民族预科生的共同特点,但其中薄弱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差别。因为预科生中既有本科院校预科生,专科院校预科生,也有少数高职院校预科生,有文科预科生,理工科预科生,也有医科预科生,生源结构复杂,质量良莠不齐,所以教学方式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平,否则教学效果非但起不到“衔接”作用,反而造成前不着村,后不巴店的“断链”后果。此外,由于预科阶段没有了高考五花八门的条条框框,不再受到单一授课形式的限制,也还没有大学专业方向的压力,这给预科语文学科在因材施教和自主性研究学习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
1.分类式授课方式自成特色。所谓分类式实际上就是根据广西民族预科各院校的性质和学生的基础水平编班授课。各院校按性质主要分为文科、理科、医科及工科四大类,其中文理科中又分为师范类及非师范类,本科类及专科高职类等。采取分类授课最大的好处有三:一能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二能根据学生直升院校的专业方向有侧重点地突出他们的学习内容;三能使学生的学科知识“衔接”更加紧密,逻辑性更强。如文科师范类院校的阅读鉴赏训练课程、写作训练课程和普通话表达与交流课程三方块齐头并抓,理科非师范类院校和医科类院校则以写作训练课程为主、阅读鉴赏课程为辅,专科与高职类的写作训练课程、普通话表达与交流课程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院校性质不同,授课侧重点不同,授课形式也不同,但教学效果都收获了丰硕的成绩。
2.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原国家教育部教育司副司长杨志坚在2006年湖南召开的高校大学语文教改研讨会上就曾经指出:“今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思路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语文学科自主性研究学习,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老师的引导来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以把研究性学习方法引入到预科语文的课堂教学很有必要。因为预科有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老师可以根据各课程的特点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如阅读鉴赏课,授课形式不再仅限于老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方式,而是把研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包干,以制件课件的形式进行研读,从资料搜集到课件内容设计,整个过程都由学习小组自主完成,之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授。研究性学习在写作课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调查报告,这个章节老师采用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老师讲授理论,学生分组实地调查,调查课题主要围绕预科生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及纪律状况等问题展开问卷调查,小组共享资料、个人独立撰写调查报告并以作业的形式上交。再如结业论文的撰写,虽然要求比大学略低,但从搜集资料、论文结构设计等整个操作过程都与大学无二。这样的实践课,虽然在制作课件、问题调查和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但对学生来说是困难也是挑战,他们表现出的高涨的参与意识和认真的态度常常让老师感动不已,这种感动仅仅依靠在课堂上捧着课本照本宣科所无法体会到的,因为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的释放,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潜能的激发。
四、“双衔接”考核方式: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驾齐驱
广西民族预科语文科目的考核方式分为考试科目和考查科目,写作训练课程是每个院校必考科目,阅读鉴赏课程和普通话表达交流课则根据各类院校的性质来决定是为考试科目或者考查科目。对学生语文成绩的评定,我们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方式,采取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即把考试成绩、作业成绩、平时成绩三方面按比例评估合算的办法,从多角度来评介学生的语文成绩,既讲原则,又体现考核制度的灵活性,让学生的语文水平真正得到公平的体现。
首先,严格考核制度 预科阶段的语文学科考核分为考试科目和考查科目两种,阅读鉴赏课程、写作训练课程、普通话表达与交流课程三大科目成绩均按满分百分计算,其中段考占20%,期考占30%,作业(作文)占40%,平时成绩占10%。从以上比例看,考试成绩只占50%,作业和平时成绩则占到了总分的一半,这样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把学习的重心由课堂转向课外,由单纯的课本知识转向丰富的课外知识的获取,并以作业的形式表现出来,打破一考定乾坤的传统考试方式,多角度多层面评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更加科学公平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来。
其次,突出鼓励机制。这主要指的是作业方面的成绩考核。“写作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确实,广西民族预科语文的作文训练就是在“求异”中创新的最好例子。预科语文作业的形式主要以长篇作文训练为主,每篇字数规定必须三千字以上,鼓励长篇写作,每个学生每学期作文四篇,两个学期共八篇,加上结业论文,每个学生一年下来至少有三万字的作业成果,可事实上很多学生的作业字数远远超过五万字以上,与中学的八百字相比,简直天壤之别。虽然字数的增加不一定能代表作文的质量提高,但是通过对字数的硬性要求至少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彻底打破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八百字作文的僵硬模式;二是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学会理顺作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三是让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够尽快地融入大学的学习氛围,尽快缩短与大学之间的距离。近十年来,我们在作文方块的实践训练始终坚持这个原则,成果非常显著,成为预科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所以,加大作文的考核分数比例,与其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报酬,不如说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的最佳鼓励,应该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进步。
有付出就有回报,有耕耘就有收获,短短的一年预科学习,广西民族预科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虽然没有取得惊天动地的成绩,但她却在不断的探索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创出自己的一片艳阳天。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9/13/content-50887533_10.htm,2006-09-13
[2]除洪.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及思考-—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王步高,等.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设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4]杨志坚.大学语言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黎光英.新世纪预科语文教学改革浅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专辑),200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