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音乐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3-01-28郭应楠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文化馆福建莆田351100
郭应楠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文化馆 福建莆田 351100)
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激发群众的情感,它不仅提高群众的情操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于促进群众文化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尽快改变群众文化生活薄弱的状况,加强民间音乐的培训与辅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增强群众的美感体验,培养群众欣赏民间音乐和创造民间音乐的能力,从而将民间音乐融入到群众文化生活中去,让群众能够在实践中确实体会到民间音乐的魅力,进而欣赏民间音乐,热爱民间音乐。为此,笔者根据近年来的培训和辅导实践,本着切磋之目的,谈谈对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民间音乐培训辅导与实践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民间音乐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民间音乐是一种深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它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素质的不断提高,婚宴、寿诞、新屋落成、节日庆贺、会庆活动、赛事活动,商贸开业、项目成立,集体拜寿,文娱晚会等更是无处不充满着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来源于民间,从它诞生开始直至今天,总是以极具独特的乡土韵味而标志它的存在,农村百姓和社区居民作为群众文化的受众而使民间音乐倍受大家的关注和喜爱。所以,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亲身感受的培训、辅导方法来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群众对民间音乐的欣赏和参与的需求是群众文化生活一项重要的内容。例如在欣赏有着“闽中雅乐”之称的十音演奏时,不管是节奏明快,热烈欢腾的还是速度徐缓,幽雅抒情的曲目,不管是古稀之年的老人的演奏还是纯真可爱的孩子的吹、拉、弹,弓法齐整、音色甜美,无一不演绎着一份浓厚的乡情,让群众在欣赏中感知学习的需求,在参与中体验到民间音乐带来的快乐。
发展群众的音乐听觉更应贯穿于音乐的全部活动中。十音汇演、广场十音八乐演唱等,民间音乐直面观众,少数人的弹唱表演,让更多的群众主动地参与去感受音乐,并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一方面在欣赏中,其中心点是“听”。在“听”中感受音乐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围绕“听”来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音乐活动。另一方面在广场大家唱中,更多周边的群众以听唱为主,休闲的氛围使群众在反复听赏中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民间音乐作品,使群众在听唱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群众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开展想象;保护和鼓励群众在民间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从而让莆田民间音乐这一朵奇葩在群众文化活动自然绽放。
二、民间音乐的地域特色决定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意义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民间音乐也是一种理想的文化活动形式,学习、表演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可以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它浓厚的地域特色更有利于培养广大群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在民间音乐的辅导培训中,要求学习者了解民间音乐创作历史、演奏乐器和地域特色等。如以十音为例,莆田十音分为武十音和文十音,它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它是由十个人组成一队,其中一人敲云锣,两吹横笛,五人拉胡(四胡、尺胡、老胡),一人弹单线三弦,一人奏单弦八角琴。特别是四胡、尺胡和单弦八角琴,是很有特色的演奏乐器,板面均为木质结构,造型奇特,布局合理,音形并茂。演奏时,弓法齐整,音色甜美,韵律明快,气氛热烈,既有江南丝竹之音的音乐艺术风格,又有北方粗犷的音乐特征。它的演奏曲目有一千多种,最具特色的有《古台序》《万牌令》《北台妆》等。大量的曲目与“南戏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有着密切关系,并经民间艺人的长期演奏改编,逐渐向器乐化发展,所以它已不是莆仙戏唱腔的原样照搬;有些曲目又被莆仙戏所吸收运用,二者之间不断互为交融,相得益彰。
十音的演奏形式有奏和坐奏二种。坐奏的形式不拘,常见是八字形排列;行奏的队形有固定的排列。十音行奏的姿态也很讲究,弓法要统一,步伐要整齐,脚步是向左右迈开八字步,动作的幅度大而移步小,每步必须踩上节拍。演奏者穿着整洁,风度潇洒,朴实大方,热情洋溢,艺术感染力强。
莆田民间音乐是一门整体艺术,他们不单单体现在演奏方面,还表现在说唱方面,如莆田十音中的文十音就是以奏为主,唱为副的表演形式,武十音就单以韵律明快,气氛热烈的演奏表现其音乐特征,而俚歌梆鼓唱则是清代始文人学士吟诗作对的娱乐方式,以一个基本唱调,随着音韵、声调、语气、情感的变化与转换,唱出多种不同的旋律,后才被民间卖唱艺人作为谋生的说唱形式。所以,俚歌梆鼓往往以说唱的形式进行排练演出的,整体的队形、动作和极具地域特色的唱腔使它成为闽中优秀的民间演唱艺术。
三、民间音乐创设的多种体验形式决定了其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民间音乐的发展不仅要注意发挥群众参与互动的作用,更要创设音乐活动的形式,让群众自觉地参与到音乐之中,如民间音乐《俚歌梆鼓》。俚歌梆鼓咚是用莆田方言演唱,传统的板鼓咚演唱,不使管弦,只用板鼓和竹板伴奏。20世纪50年代,经改革创新出现如齐唱、对唱、表演唱等新的演唱形式,又加上了管弦乐伴奏,但仍以以渔鼓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开唱前往往有一段技巧性很强的击鼓演奏,演唱结束时亦有一段收场鼓点。其旋律朴素、优美,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很容易使群众全身心地投入,尽情的表现,边唱边演,这样更能促进群众更深入地理解民间音乐,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表演中,利用俚歌固有的朴素旋律,有时能即兴唱一唱耳熟能详的当地民间故事改编的《钱四娘》《江东妃放鸭子》《三十六送》等,或创作表达歌颂党,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地方改革开放成果的《梆鼓唱荔城》《港城崛起》等作品,也都引起了群众的共鸣,成为引导群众的感受表现民间音乐的体验形式。实践证明群众只有在反复的充满兴趣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获得对民间音乐自主的感受、理解和表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普及性艺术培训辅导,民间音乐应是培训辅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在培养群众民族意识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的同时,以全面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笔者希望大家都来关注民间音乐的辅导培训,并真诚地希望民间音乐的培训和辅导能早日走进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1.林洪国.《惠洋十音》.
2.黄文栋.《梆鼓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