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景观里的诗意栖居

2013-01-28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4100

大众文艺 2013年13期
关键词:风景画油画风景

冯 俊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重庆 404100)

西方风景画在中国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融合与创新,已经出现了本土化的特征,即在探寻中国画中的韵味与意象,是“智慧的中国人是在用西洋材料来做中国菜”。伴随五千年的不间断文化足迹与西方油画的传入,画家们积极探索融合与创新之道,追求自然与人的诗意表达。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形地貌变迁,高楼林立,自然状态下村落的消失,无不给我们在视觉和心理上造成创伤,此时画家的笔下则更多的是异乡且被异化的风景来表达对自己本乡的思念。那种诗意般的栖居状态在当代景观中是无法自然、顺畅的表达出来的。正如俞孔坚先生所说:“我们追求异常景观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大地,失去了我们本当以之为归属,藉之以定位的一片天地,因而使栖居失去了诗意。”

一、发展与融合中的风景画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深秋下黄叶飞舞山间小溪,满目的秋色,一幅朦脓中的泼墨山水画尽显眼帘,美的其所,动人心弦。中国山水画亦即中国风景画,多认为其发端于魏晋,至隋唐开始慢慢成熟,高峰于宋元。终其根本是“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 ”。论起西方风景画其最早也是作为辅助人物的背景而出现的,如庞贝古城的《安德赛的风景系列》就是将自然与人文结合的较好的一个很早的例证。而没有人物纯粹的风景画则最早是以水彩、素描等小幅画面出现的,直到十五世纪才有所独立。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成为其主流意识,重视现实生活,抵抗禁欲苦行的基督教思想愈演愈烈,在绘画上则更加将基督教题材画赋予“人性”,这时的风景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则被视为是构架神圣与世俗平凡之间的一个桥梁。波提切利的《三博士来朝》则很好的反映出这点,时间跨越三世纪,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特布尔、法国的科罗以及印象派风景画的发展则愈来愈侧重自然田园诗意境下的艺术情怀。“一旦画家把对自然真挚的感情融入风景中时,画面所带给观者的是灵魂的安抚”。东西方艺术家在不同时空里对自然及心灵之桥的搭建汇聚于风景画,此时的风景画给人以感情上的依靠与关怀。随着社会文化交融与发展,中西方绘画艺术也必将撞击出新的火花。

自20世纪初至今,西画风景已经被我们智慧的东方人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始慢慢的融入和化解在传统的文化之中,中国的山水画精神演绎出来了本土化的风景油画。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哲思里,中国画中的意象图式便深深的扎根于其中,后来在运用西画材料表达上也就自然而然联系起最自然的中国意象,意在笔先,脱于象外的油画风景开始出现。林风眠,赵无极等留学欧洲的大师们扎根本土文化对西画风景又做了进一步的回归,林风眠先生就善于用简练的线条阔笔墨块富有韵律的构成来表现其笔下的西画风景,既有西画中严谨的特点又体现出中国画的意境,可谓是灵动而不失深沉,对意象油画的发展做出了奠基。在其后出现的如张冬峰、尚扬等人又近一步对其本土化做了诠释。张冬峰油画作品体现了对本民族及一方水土的热爱,运用中国的语言意境,述说自己的乡土情结。技法上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在疏密,虚实,浓淡,留白,繁简的表现手法上都无异于中国山水画,体现出民族色彩,不难看出油画在“西学东渐”下的融合与发展。当下,在油画风景的自然及人造第二自然面前,身处城市化进程下的画家们思考和想要表达的则更多了。

二、城市化过程中消失的一隅

随着社会的不断现代化、城市化,长期积养而成的自然景观被肢解、设计、规划,人们越来越远离纯自然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状态,具有诗意般的中国油画风景在表现内容上也出现了分化,于是就有了明显分割的三种不同境象。即:自然造化层面,人文景观层面,社会心灵层面。对于第一个我们不难理解,画家所表现的是原生于纯自然的东西,融入自己当时或某一段时间对所见之景的所触之情,是从我们自身传统文化中去表达最真情的东西,正如唐代画家张璪在其创作理论中所言及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人文景观层面和社会心灵层面又有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因为画家对当代景观物象上的表达常常是基于对本土文化的一种悼念,所表达出来的画面因素亦是情感的一种反思与宣泄。然而不管是用西画材料去表达意象还是纯粹的中国山水画都未曾面临过如此尴尬的情景。所以我们不得不去寻找可以“入画”的风景,因为城市化高速发展下的社会处处是已被异化了的景观。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内化”“变形”,不仅要映射过分的当代人造景观的面貌为我所用,又要寻找和前人一样的和谐心境,显明文化的高度与艺术品位的追求。

在中国风景油画进步下的城市化发展具有双面性。“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由于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多元文化大大拓展了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视野,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极大的满足。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给我们制造出了许多令人忧患的事情。正如前文所述,每天都有许多村落消失,人们被迫居住在城市的“小盒子里”,身边所处已不再是“鸡犬之声相闻”其乐融融的和谐自然环境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似乎意识到了这种异化过程,所以开始人为的制造我们认为可以和城市匹配的自然环境,以达到“和谐”的效果,殊不知已经失去的太多。画家们寻找来的可以入画景观,也常常是在表现异化之景,自然农耕的本土心灵化的风景早已不复存在,人们在异乡中渴求正真意义上属于我们的心灵景观性风景。

三、“物我合一”的意象景观寻求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望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深静默的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中西文化艺术的交融与取长补短是一个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如何更好的将其为我所用,笔者认为:前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自己的根,并汲取前人的养分,而对于将西方风景画融入东方文画的画家们来说就更加如此了。以包容姿态去审视、转换,一方面要求画家们扎根于自己民族的艺术精神之中;另一方面则需要对传统形象的外在表象及内在构建进行有效提取。中国的油画风景亦不能是简单的转嫁和拼凑,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西方某些流派为寻找“语言”及“风格”上削足适履。

西方风景画融入中国山水画理,我们已经知道它产生出了具有意象的中国风景油画,意象油画它不同于写意和表现,也不特属哪种绘画手法,实际上主要是为了营造诗一般的意境与心灵家园,总体上经历三个阶段:看山是山和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回转到最初的看山是山和看水还是水的境地。现今居住在大都市之中的人们是看不到自然伟大的造化的,每当我们欣赏一幅幅来自心灵的作品时会不禁感叹我们在异化的生存环境下的精神家园是在我们面前的框子里。因为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了当下环境与社会的发展面貌,人们的精神状态及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忧患意识,“大地作品”不断被认为的篡改,画家们将他们对不管是来自自然的还是人造的物象意象表达都即将会融化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因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付出的太多,对于曾经生活的意境及情怀我们很难在当下环境和氛围中体会到,所以借着当代景观性作品去疗以慰藉。这其中的一个欣赏与创作的“供需”关系也必然会大大的促进意象油画的繁荣及发展。因绘画具有转变视觉的功能且在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不断的探索下与时俱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意象油画会成为我们依赖的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意象风景画不仅传达了油画语言视觉层面的本土特征,同时更多的是反应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是当代景观里的诗意栖居。“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老庄哲学,道家文化精髓都需要我们更好的去融合在“舶来品”里,不断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在这样的一些作品中能更好的去感受到大自然所带来的魅力,在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代里,人们理应去注重身边人文环境的变化,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我们去积极的反思、衡量、重新定位,才能在发展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用朋友的身份去问候,用放松的身体去瞭望,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用淳朴的心灵去体会,用生命的激情去关注和表达。”形成“可居、可游、可品”的油画风景景观,乃是发展当代文化层面的时代性体验方式,探寻在“物我合一”意象中追求的精神家园。

[1]巫大军,至上景观:风景画意象探源,民族艺术研究[J].

[2]俞孔坚,寻常景观造就诗意栖居[J].

[3]张彦远,画论[M].

[4]张君琳,田园情节:西方风景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艺术百家[J].

[5]李先耕,老子今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7.

[6]张璪,画论[M]

[7]卢守亭,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机遇·困境与出路,当代民族文化研究[J].

[8]宗白华,美学散步[M]

[9]向开忠.论油画风景写生中的意境·虚实与情感.现代艺术与设计[J].

[10]巫大军,行行复行行[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风景画油画风景
万类霜天(油画)
一代宗师华崇锋华派风景画作品选
英国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岁月长又长》(油画)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油画《惊涛拍岸》
智力大冲浪
楚雨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