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铜镈研究述评

2013-01-28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大众文艺 2013年13期
关键词:铜铃音阶礼乐

张 霞(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镈,青铜制打击乐器,先秦乐钟的一种,与钮钟、甬钟同属。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总库中,能搜索到的研究镈的文章约50篇。其中最早的为陈邦怀发表在1972年第6期《文物》上的《克镈简介》,研究镈较权威的专家有李纯一、王子初、方建军、冯卓慧。冯卓慧先生的博士论文《商周镈研究》是研究镈的文章中较系统、全面的,也是目前仅见的研究镈的学位论文。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资料主要分为两类:较单一的镈钟研究及在先秦乐钟体系中的镈钟研究。

一、较单一的镈钟研究

以镈钟为唯一研究对象的文章,基本上可以划分成三类:整体性研究、区域化研究及个案研究。

1.先秦铜镈综合研究

此类文章可细分:总论类,从宏观上把握,采用纵向横向结合的方法,研究镈在不同时间段里器形的发展,地域、功能、组合上的不同特点;另一类是从镈的某一个侧面入手,以某一属性为主线研究镈的整个发展脉络。

总论类的文章以《礼乐重器镈的发掘与研究》《商周镈之考古学研究》《先秦青铜镈研究》《两周铜镈综论》为代表。

《论早期镈扉棱的演变》认为早期镈有虎饰扉棱和鸟饰扉棱两种,在文章中分析了其特征及演变,并突出研究了四虎镈形制的演变。《先秦乐悬中镈的编列研究》则分析了编镈的音列发展,认为西周后期和春秋早期,镈的编列常制为3件组编列;春秋中期,4件取代3件成为编列常制;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4件组编列常制依然存在,但镈的编列日趋多样化。

2.镈的区域化研究

陈亮的《关中西周周秦铜镈研究》将关中地区出土的周秦镈型式进行分类,认为关中西部出土的铜镈源于夏商铜铃,镈是周人制造的乐器,同时不排除受中原及南方诸文化的因素影响;向桃初的《南方系统商周铜镈再研究》收录的资料较丰富,内容较《湖南出土的西周铜镈》更全面,文章综合了前辈的铜镈分类法,采用横截面与镈体主体纹饰由具体走向简化的趋势相结合,对南方系统镈进行再分类,并列出了南方系统镈向中原镈传播的路线图,提出早期南方镈的文化属性或为三苗古族的新观点。

其中《湖南出土的西周铜镈》《南方系统商周铜镈再研究》主要是是从考古学和历史学方面来研究。而《关中西周周秦铜镈研究》偏重从音乐考古学角度来研究,同时综合了历史学的视角。

3.镈的个案研究

镈的个案研究又可细分:出土简报类、铭文阐释类、音乐性能类,综合研究类。

铭文阐释类文章侧重考察镈钟上所记载的铭文,《秦子镈的器主和时代》通过铭文考辩了器主为 “秦子”,制作此套镈的目的是为国家祈福,以保万年无疆。《邳州九女墩墓所出编镈铭文考辨》详细考辨了九女墩墓编镈的铭文,认为其铭文交代了器主名为巢—余攻王之玄孙,制作此镈的目的为孝敬皇考,庇佑子孙后代。铭文考释类的文章往往在阐释镈钟上的铭文的同时,对其器主时代、国别、记录的事情加以考证,对先秦这段文字记载甚少的历史进行补正,同时对镈钟本体进行断代、明确归属国别。其文章类别除了有如上述两例从一例镈钟来专门研究的,也有在前人文章基础上对铭文的阐释提出重新解释或者将几例镈来对比研究,如曹锦炎《楚“公逆”镈铭的复原与新释》、连邵名《能原镈铭文新证》、李零《春秋秦器试探——新出秦公钟、镈铭与过去 著录秦公钟、簋铭的对读》。

王子初老师的《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出土编镈的乐学研究》是研究镈钟音乐性能的代表作:山西太原金胜村编镈共19件,王子初老师对其音阶构成进行推定:此套编镈是新音阶的排列,其中不属于新音阶的“闰”音出现两次。正是这个“闰”音,引发了学术界的探讨,陈荃有的《繁盛期青铜乐器的编列研究(上)》则认为这套编镈仍然按照七声旧音阶的排列,而“闰”音处于高音区,可以理解为误差大。冯卓慧的《商周镈研究》支持王子初老师的观点,认为辉县琉璃阁甲墓编镈中已运用过闰,所以闰音出现在太原赵卿墓编镈中是可以理解的,他在支持新音阶说的同时肯定了陈的“这套编镈所尊崇的编列原则仍与春秋时期九件套乐钟的编列原则相同的看法”。王友华《先秦乐悬中镈的音列分析》也是这方面的力作。

综合研究类以王子初《河南叶县旧县四号春秋墓出土的两组编镈》为代表,作者综合考虑扉棱、音梁及纹饰,认为有脊镈大约在春秋早中期,无脊镈的时代应该在春秋中期或稍早,且无脊镈可能是楚国镈、叶县旧县镈的4件编制、无脊镈与有脊镈两种形制同出,与甬钟、钮钟接合的这些现象都是值得研究的。

二、先秦乐钟体系中的镈钟研究

事实上,从笔者所能查阅的文章来看,研究镈的文章还往往将镈和其它乐钟,包括甬钟和钮钟,甚至和钲、錞于之属来一并研究,且其数量不在少数,研究范围包括:镈的起源,镈与钟的组合化,镈与钟的音列接合等。

1.实物资料收集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是中国音乐考古学反哺于文史界和考古界的历史性标志,她收录了近年来所出土和传世的镈的图片、文字、数据资料,非常齐全和权威。《中国音乐考古学》详细记载了出土的商、西周、春秋战国时的镈。李纯一的《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中第七章收录了1987年见于世的镈钟,依据其钟口形状,有无扉棱和形状、钮制的不同将镈的形式分为17种型式,这种分类法后来被一些学者沿用、借鉴,影响较大。还指出:南系镈的起源和断代、镈的发音和组合事实上成为往后对镈的研究的两大课题,其中提到的“求出组合模式的发展序列和区域体系”是现在研究镈时的必要思考题。

2.镈的起源

关晓武的《青铜编钟的起源探讨》:我们只能推测镈起源于铃的可能性更大,但提不出多少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陈双新的《青铜钟镈起源研究》认为镈的形成可能是如此:他的母体是搏附,在王子初先生所说的第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采纳了铜铃合瓦体的形体特征。王子初的《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钟磬的音乐学考古断代之二》和《礼乐重器镈的发掘与研究》均为青铜乐钟(包括镈)的合瓦型特征梳理了一条清晰的脉络,认为他们可能源于铜铃,而铜铃源于更早的陶铃。冯卓慧的《商周镈研究》认为:青铜镈的产生未必是单一的源头,与其形制相似功用相近的早期青铜乐器对镈相对稳定形态的形成可能存在影响。将陶铃作为镈的源头,也具有合理性。方建军在《两周铜镈综论》中提到:唐兰先生起初主张镈起源于搏附、后又改主大铙(镛)说。郭沫若基本赞成唐氏的搏附说,但又兼主甬钟说。高至喜则主张起源于铜铃。最后,高至喜认为镈可能主要受中原地区商晚期有扉棱的平口合瓦型体制铜铃的影响而发明的。综上所述,在探讨镈的起源的问题上,最初有搏附说、大铙说、甬钟说和铜铃说,但是随着出土资料的丰富及对镈认识渐深,铜铃说越来越被学术界认可。

3.镈钟的组合和音列

此类文章主要将镈与甬钟、钮钟一并来探讨,注重其器形的组合与音阶上的接合。《论春秋编镈与钮钟正鼓音列_4_10_的接合形态》认为4件镈钟+10件钮钟的接合是春秋中期郑国的典型接合模式,他们体现了乐钟在音乐性能上的追求,这种接合模式对春秋晚期镈钟的进一步扩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件镈钟+9件钮钟的接合是春秋编镈与钮钟正鼓音列_4_10_的接合形态的扩充。《繁盛期青铜乐钟的编列研究》归纳:8件成编的编镈的正鼓音列为宫—角—徵—羽—宫—商—角—徵,不同于“钟尚羽”的习惯,其音列更强调“宫”的主导地位。《秦子镈及同出钟磬研究》中认为秦子镈的音阶为以C为宫的三音列:徵—宫—商,与同出编钟属于配套使用乐器。《钟离国编钟编镈研究》认为卞庄一号墓编镈共5件,这5件镈只能发正鼓音,可构成的音阶如下:?—羽—宫—商—角。大东关一号墓编镈为7件,可构成音列:?—徵—?—宫—商—角—徵。作者最后推测,这些镈当有缺失,原本应为8件一组的常制编镈。

4.礼乐文化与镈

周公制礼作乐后,将南方镈纳入乐悬,镈成为礼乐制度的物态化表征。后世学者将镈放入礼乐文化视野的研究不多,《从商周乐器的出土情况看其与祭祀活动之关系》《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从商周乐器的出土情况看其与祭祀活动之关系》认为中原遗址及窖藏乐器可能主要用于宗庙之祭,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窖藏乐器当是山川祭祀为主,西南、南方、东南地区的青铜节奏性乐器更注重“音声”功能,墓葬出土的乐器具有仪式意义。《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认为礼与乐具有本质上的矛盾,其中一节青铜艺术的独立发展中提到镈,从镈的纹饰、铭文及音列上来论证礼与乐的矛盾及发展。

小结与思考

随着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出土实物的增加,学者对镈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李纯一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两个课题,现在学术界基本上交上了满意的答卷;其思考题:镈钟的组合模式的发展序列和区域体系,冯卓慧的博士论文《商周镈研究》中专门用了一章来做深入研究,笔者分类的“镈的区域化研究”也是这方面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是给前辈的答卷,给镈钟的最好礼物,同时也给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其研究视野的拓宽,研究的深度的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最后,笔者认为:镈钟的文化意义,即镈钟与他得以生存的文化大背景的关系,特别是与促进他音乐性能与社会功能发展的礼乐文化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将镈钟置身于当时的礼乐文化当中,关注其文化演变与礼乐意义,社会功能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方建军老师的《从商周乐器的出土情况看其与祭祀活动之关系》是这方面研究的先行军,此文的着眼点在整个商周乐器与祭祀活动的关系。而镈与礼乐活动的关系、镈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功能这都是可以更深入,且有必要更进一步地进行研究。

[1]王友华.《先秦乐悬中镈的编列分析》.《中国音乐》.2010年01期

[2]王子初.《音乐考古学和<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寻根》.1997年06期

[3]王子初.《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相关学科》,《中国音乐学》2001年1期,

[4]冯卓慧.《商周镈研究》.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论文.第11页

[5]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科学出版社,1957年

[6]高至喜:《论商周铜镈》,《湖南考古辑刊》3,岳麓书社,1986年

[7]孔义龙.《试论春秋编镈与钮钟正鼓音列_8_9_的接合形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猜你喜欢

铜铃音阶礼乐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铜铃山中
转山转水转文成(组诗选一)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喇叭花儿摇铜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