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钢琴的民族风格

2013-01-28丛玉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0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语言

丛玉婷 郝 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0)

音乐扎根于人类文化的土壤之中,人类的思维模式、生活的习惯等不同都造成了音乐文化本质上的差异,所以,作为一种舶来品的钢琴来到中国,它的衍变、发展、同化等等都成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而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便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笔者参考了人类学的学科方法,从音乐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比较中西音乐文化背景来对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进行初步的探讨与思索。

若研究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对中西方音乐及其文化背景的探究是必不可少的。钢琴在欧洲由古钢琴发展而来,到了现在的钢琴已历经了百余年,钢琴文化在岁月积淀中日趋成熟。随着西方社会变迁带来的人们审美趣味的更迭,钢琴音乐随之经历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民族主义”等不同的风格。而在西方钢琴文化发展鼎盛之时,中国古老的大门才刚刚被打开来面对这件对中国人尚属陌生的乐器。中国的钢琴教育活动由此展开,中国的钢琴文化随之萌芽发展起来。

对初时接触钢琴的中国人来讲,钢琴是完完全全的外来乐器。西方钢琴作品、演奏法、审美取向、和声感觉,一切都是西方音乐的标记。不可置否,面对钢琴艺术,中国人如刚学步的孩童。然而这仅仅是对于“钢琴”这件乐器而言,却不是对于“音乐”艺术本身。中国人在辽阔富庶的华夏土地上,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了斑斓的音乐文化。中国有着其自成一体的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因此,当受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影响的中国人面对“钢琴”背后所代表的西方音乐文化时,中西差异带来的文化碰撞与交融是必然的。

由于中西方在其文化传统、地理环境以及历史进程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各自的音乐文化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当然,中西音乐内人广博,即使穷尽一生,也不过略窥一角而己。但笔者认为正因为这一领域如此广阔,才需要无尽的勇气去不断的探索,哪怕这种探索很可能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一、音乐与哲学之比较

中西方的哲学均有其各自的体系。西方哲学重视客体的逻辑分析和外化的实验。在艺术领域,西方人仍然深受数理观念的影响。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艺术作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而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美是和谐与比例”等观点,对后来西方音乐、绘画、建筑、雕刻等艺术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音乐领域,最典型的表现则是具有对立主题的奏鸣曲式的广泛应用以及西方交响音乐所包含的一种进取、奋斗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与西方“对抗自然’,的思想大不相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并由此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意义。如中国画家画山水,不但要画出其形体,更重要的是画出内心精神与力量。因此,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听不到西方音乐里面的主题对立以及命运对自然的冲击与搏斗 。

二、音乐与语言之比较

恩格斯说过:”只有将本族语言同其它的语言进行比较,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近年来,民族音乐学家,特别是音乐人类学家通过对语言学的研究,开始观察到不同音乐之间所体现出来的差异,在不同程度上与其语言的结构有关联。从深层结构看,中国音乐的语言无论在语法结构还是操作方式、感知方式等角度来看,都较西方音乐语言更具开放性。笔者认为这其中不乏语言的影响。拿诗歌为例,西洋诗歌中有“重读诗”“计量诗”等,每行诗句的节奏或依靠重音,或定量音节。希腊时期在声乐艺术方面,乐音的节奏与诗的节奏是一致的,通常有TroehaeuS(一长一短)、Iambus(一短一长)、Daetylus(一长二短)、Anapaest(二短一长)、SpondeuS(二长)、TribrachyS(三短)等几种样式。相比之下,中国诗歌虽有平仄,但吟读起来并没有固定的重音与节奏观念。这种节奏的自由性与重音的不定量性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音乐。于是,中国音乐的速度节奏往往带有很强的主体创造性,民族乐器的演奏者往往可以在不同状态下演奏同一首乐曲而表现出不同的节奏,与西方的“均分节奏”不样的是中国音乐更多需要的是心灵的节奏。此外,在中国音乐语言的操作方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口头的表述,而西方则加以量化,多为书面的。在音乐语言的感知方面也是如此,中国音乐是感性的,而西方的音乐则更加关注理性。

三、音乐本体之比较

相对于“文化”这个大概念来说,上文中所分析的哲学、语言这两种文化形态只能算作“文化”的凤毛麟角。将所有的文化形态一一分析自然不太可能,然而之所以在万千种文化形态中选择这二者加以研析,是因为笔者认为哲学、语言较之其他文化形态来讲,对音乐艺术的影响是最具特点的,也是最为深远的。中西音乐因各自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在本体各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接下来就对中西方音乐本体相关方面加以分析。首先,从音乐的类型来看,西方音乐自中世纪以来,“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是同时共存的两种音乐类型,教堂音乐的比重更大。启蒙运动后,音乐成为拥有自足意义的艺术方式,艺术家更加关注内心体验。由此,音乐的分类规按依照其自身的体裁、组合、编制等更加的细化。其次,在音乐的特征上与中国的绘画和书法相类似,主要以“线形”为主要表现手段 。而西方音乐相对来说则以“几何化”“立体化”为主要表现手段。中国“线形”音乐所包含的具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与欧洲音乐历史上的“单音音乐表现体制”概念不一样,中国音乐中以旋律为主要表现手法的“线性”包含了“音腔”的运动。其二,中国音乐的“节拍”观念不一定是建立在强弱周期律动上,而更多的是以“意”和“情”为律动,演奏者对其有主观创造作用。其三,中国音乐的创作更注重感觉而非理性。相对于中国音乐,西方音乐的主要表现特征也包括以下几点:其一,欧洲音乐各乐派的发展和区别主要体现在和声、复调、织体等“多声”的形态方面。其二,西方音乐的节拍观念是建立在强弱周期律动上的。其三,西方音乐的创作讲究理性与规则,在记谱法上也采用定量记谱,而非中国音乐的定性记谱法。最后,从音乐中的“人性观”角度来看,中西方也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截然不同之态。中西方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主义时期,但在中国文化中,主体性原则生长的障碍是来自此岸世界的“君权”,而西方世界信奉的则是来自彼岸世界的“神权”。这就进而产生了完全不同的人性文化观。西方文化认为在超凡的神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文艺复兴运动曾经力求推翻神权,但这丝毫不能影响早己根深蒂固的人性主体性以及人的基本权利等相关意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未出现过这种“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君王是“天子”,百姓是“布衣”,直至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社会一直是“君权”高于一切,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人是分“三六九”等的,而决不是平等的,下等人要服从上等人,不可有过多的甚至不允许有任何主体意识。当然,中国音乐史上的音乐家也有重视人的自由意志之谈,但相比之下只是寥寥几笔。

上文对中西文化背景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音乐艺术的各种差异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其目的是可以更好地分析这种差异为中国钢琴的民族风格带来更深一步的思考。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关键是要看作品里体现了多少的的中国文化 。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国家的音乐风格”来看待,更成为了一种在所谓“世界音乐”潮流中“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标签”。

注释:

①代百生,《何谓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3期。

1.《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赵云,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5月。

2.《人类学视域下的音乐研究》,谢士欣,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3.《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传统文化特征》,阮海云,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6月

4.《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谈如何理解西方钢琴作品的点滴认识》,薛可,《大众文艺》理论研究

5.《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熊晓辉,《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0月.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语言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圣诞音乐路
纸钢琴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音乐
钢琴
我有我语言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