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造像艺术研究
2013-01-28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周 玲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9)
笔者站在宗教与艺术的关系视角,漫谈唐代佛教石窟造像的审美特征和样式变革。笔者针对目前学界对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以及佛教艺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造像艺术置于佛教文化史的背景之下,意在通过对佛教艺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其兴盛衰败动因的历史考察,归纳出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在佛教和社会大背景下所形成的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和文化韵昧,揭示了它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一、卢舍那大佛形成的背景
当笔者拾级而上来到龙门石窟奉先寺石窟前,心猛然一颤,随即收住了脚步.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是的,卢舍那大佛就端坐在那里,丰颐秀目,眉若新月。她嘴角微翘,含笑不露,衣纹流畅,气态不凡,宛若一位典雅端庄、温柔聪慧的女性,无言地注视着红尘万物的起伏兴衰、悲喜苦乐。奉先寺是一个南北宽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龛,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凿石而成,而卢舍那大佛作为奉先寺的主尊,亦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通高十七米多,仅耳朵就有一米九。难以想象,一千三百年前.在伊水之畔的崖壁上,工匠们是怎样地开山凿窟,一刀一斧,将巨大的山石雕刻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卢舍那大佛是在唐贞观公元650年开凿建造的,也就是唐高宗即位后的第一年,所以世人揣测是为了给武则天的献礼而专门建造的这尊大佛。当时武则天只有二十五岁,为了建造这尊大佛,武则天一人就捐献出一年的胭脂水粉钱,一共两万贯银钱。这里可以看出唐高宗和武则天对于建造这尊佛像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一种默契。卢舍那大佛一建就是二十五年,大佛的头部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建造的,其真实呈现了武则天二十五岁时的美丽容貌。这座高高的卢舍那大佛以武则天皇后为形象,充分体现了武则天母仪天下及超凡的气质,以及给人带来的庄严和敬畏之感。到了公元690年间,武则天即统皇位,她直接自称圣神皇帝,国号为周。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以千古一女帝的睿智、毅力、才华、气魄,纳谏用贤、减赋税,轻徭役。期间呈现了一片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大唐国度是开放、开明、公正、公平的社会稳定繁荣向上的局面。
二、卢舍那大佛造像艺术的表现手法
卢舍那大佛的建造与一代女皇武则天有着不解之缘。武则天对佛教笃信有加,在她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狂热的崇佛高潮。据说在咸亨三年,武则天曾捐“脂粉钱二万贯”用于这一宏大工程,并在奉先寺竣工之日,亲自率领文武朝臣驾临龙门,参加主佛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在佛经中,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武则天专为自己造了一个名字“瞾”,想必也是希望自己的功绩如日月当空,能够光耀后世吧。她的个人才智与文治武功震古烁今,历经千余年至今仍熠熠生辉。这使笔者觉得,只有当个人的理性与觉悟空前发展,才是世间光明遍照万物和谐之时。
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像。卢舍那大佛在造像上采用了男相女性化,呼应了当时的一超之主——武则天,推远看去卢舍那大佛在微笑,神秘的微笑,寓意着女性也可以统领天下。卢舍那大佛结合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整个佛像呈反比例运用。它的头和身子较大,而手和脚相对较小,给人视觉误差,因为卢舍那大佛像巨高,人跟佛像比起来十分的渺小。人们从视觉上讲看远处的东西小靠近自己的则看起来大,于是当时的工匠采用这种反比例的造像手法,给人造成视觉误差,使人站在它脚底的时候不会觉得奇怪。卢舍那大佛像在雕刻技法上,亦是变化多段端,技艺超群。大佛像在雕刻上“线”的表现尤其重要,充分注重刻画衣纹雕刻的细腻柔美,以及用线条来表现佛手之美,尤其体现了当时工匠的巧夺天工的造像功力。
三、卢舍那大佛之造像的思想内涵
盛唐时期是一个充满光明并且崇尚光明的文明时代,在盛唐朝代,不以苗条纤细为美,而已圆润饱满为美,而这些特点均在卢舍那大佛像中有所体现,这也是唐代开明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历史上曾经这样记载过: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自起名为“瞾”,其意义不言而喻,在辞海里则解释为,天帝天空、依靠、精神原本、光照乾坤的意思。而卢舍那大佛则是武则天的化身,“卢舍那”的意译为“光明遍照”的含义。卢舍那大佛与周围的雕塑形成了对比,奉先寺的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佛像,表现了佛教的包容性,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的寓意。以及体现了武则天当时有许多功臣辅佐,能成为一统天下的人也并非偶然,而是实至名归。
在我国古代艺术文化中,佛教是一门重要的艺术门类,在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佛教作为艺术的主流对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政治都得到了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佛教发展的最鼎盛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充满自信,放眼世界,大胆的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养分,使得佛教雕塑呈现出了一片灿烂光辉的繁荣景象。于是在那段时期则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佛像,卢舍那大佛就是其中的代表。唐代的佛像雕塑重视形象的运动感和韵律感,体现当时熠熠生辉的佛教文化的盛行,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l.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杨恩寰主编《美学引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范瑞华《中国佛教美术渊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4.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吴为山、王月清主编《中国佛教文化艺术》[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6.张立文主编《空境——佛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张育英《中国佛道艺术》[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8.李映辉《唐代佛教地理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