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宾虹山水画的传统出新
2013-01-28邹金君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邹金君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黄宾虹作为近现代山水画史上开拓型的大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开辟现代山水画新风貌,从传统笔墨中走出了一条具有现代山水气息的探索道路,他在笔墨上的深厚功力与创造性的探索,是近现代山水画的一个新起点。他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依托,深研古人笔墨精品,摹古却没有泥古不化,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又以其开放的思想解构、开发传统山水画的新面貌,在明清摹古遗风的主流中走出一条以传统思想为基础,创现代山水精神气韵为核心的道路。黄宾虹的山水画,尤其是其晚年作品,画面层次万千,墨中有光,黑中显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呈现“内美”“浑厚华滋”的风格面貌,实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融的创新实践。
黄宾虹原籍安徽歙县潭渡村人,生于浙江金华,中年寓居沪上后更号为宾虹。黄家作为徽州的大族,是比较富裕的商人之家,传承徽州祖上尊儒的传统,黄宾虹少年时父亲的生意正如日中天,家境还很宽裕,他从小入家中私塾学习,从诗文经史到书画篆刻,从字汇说文到四书五经,接受了一整套完备的国学教育,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结实的古文诗词基础。此外,对于图画、篆刻,他从小效仿学习,从6岁开始临摹家藏的山水图册,课余之暇见到喜欢的印章,也总会想尽办法收藏及效仿学习,直至50岁一直致力于对传统的学习,潘天寿说他“上自北宋,下至同(治)、光(绪),无不浸渍弥厚”。他对画史、画理、画法的理论知识的把握在20世纪都是少有的,他认为新的创造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演变的,山水画的创作同样如此,但他学古却不泥古,深入自然,他曾说:“学画不能只靠古人,要靠造化自然,要有自己的主张,能从规矩范围中变化出来。”他一生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游雁荡,访峨眉,探青城,泛舟武夷、桂林,足迹遍及全国,每到一处都进行写生画稿的创作,认真揣摩自然界山水的奥妙,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造感受。
“积墨法”正是黄宾虹在继承传统山水画基础上的创新成果。积墨指山水画中由淡而深逐渐渍染的一种用墨方法,在宋代山水画成熟时期就已出现,但直到黄宾虹才第一次明确提出“积墨法”,他还阐述了“积墨法” 的技法原则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色中有色,墨中有墨”,将它系统化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他晚年的作品就可看出,几乎都由层层积叠的墨点、起讫分明的墨线组成,画面元气淋漓,自然飘渺,浓墨中可见不同层次的墨色,其浑厚华滋的风格面貌正是层层加叠遍遍加深的“积墨”效果。作为黄宾虹的学生,李可染曾在《水墨山水》题跋中写道:“前人论笔墨有积墨法,然纵观古今遗迹,擅用此法者极稀。近代唯黄宾虹老人深得此道三味,龚贤不能过之。”黄宾虹到晚年后还在“积墨”的基础上演绎出“渍墨”“亮墨”的用墨方法。
如果说“积墨法”是黄宾虹山水画最为直接的创新表现,那么“用笔” 则是其创新的关键所在。在黄宾虹山水画的笔墨表现中,“笔”占了主导地位,他认为用墨是建立在用笔的基础上的,而笔法的运用离不开书法的练习,黄宾虹自幼学习书法,精于篆书妙在行书,更从金石、魏碑中汲取养分,他曾说“画法全是书法,古称枯黄、坠石之妙,在于笔尖有力,刚而能柔,为最上品。”他在自己的书简中也明确提出“中国画决在书决”,但他与古代那些倡导“书法入画”的人又有所不同。书法要素一般包括笔法、结体和章法,黄宾虹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不仅运用书法中的线条,还借鉴了书法中的其它元素。他在绘画中直接用书法一波三折的线条作皴,或者以点代皴,层层积累,运笔时把握起、行、收、按、转折等笔法,用力透纸背的笔法加上个人的学养积淀,表现对自然界中景物内美的追求,还在画面中运用传统笔法的一笔一画重新解构景物,通过线与点的层层积染重新组合到画面中,形成浑厚华滋的审美风貌。陈传席评论黄宾虹的笔法时说:“黄宾虹的书法功力深厚,他的山水画都是用笔写出,绝无大片的墨,更没有用大写意的墨团涂抹,而是全部用线条写出,即使是远处的山峰,也是用笔写出。他染色,其实不是染,也是笔笔写出,显得有变化,有厚度。”看黄宾虹80至90余岁临终前的山水画作品,由层层积叠的墨色组织起来的笔墨结构,其实就是用书法用笔“写”出来的,经过反复数十遍的层层皴擦,逐渐累加,形成层次井然、富有节奏的画面特点。黄宾虹通过长期的实践艺术,最终总结出“五笔七墨”的规律,扩充了中国绘画笔墨的表现力。
除了在传统基础上的变革创新,黄宾虹还吸收了西方印象派的画面处理手法,面对自然进行写生时,注重研究对象在自然中的光影变幻,抓住事物在大自然中的光感与客观视觉印象,吸收印象派在大自然中创作时的光色意识,在画面处理上减弱物象的物理结构和轮廓,使画面形成朦胧飘渺、润厚华滋的整体面貌。黄宾虹通过将印象派的光色意识转化成中国的光气意识,对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全新的感觉与认识,他曾对王伯敏说:“我看山,喜看晨昏或云雾中的山,因为山川在此时有更多地变化。”但他的创新本质上是融合西方绘画艺术元素又不失传统本色。
黄宾虹山水画艺术创新的成功,得意于他对民族内涵的遵循和对传统笔墨的深入学习,同时,他在糅合西方绘画艺术进行创作的同时又不失传统本色。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坛变革是主旋律,出现了许多国画革新者,如实验水墨、都市水墨等不同的探索方向,黄宾虹的绘画创新实践其实也属于中国画探索之一,他的成功启示我们应在中国画的传统基础上,观察自然,深入现实生活,探寻山水画的创新。
[1]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叶子.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王小川.黄宾虹笔墨探微.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4]杨樱林.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黄宾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卢辅圣.黄宾虹艺术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7]陈传席.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