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2013-01-27郭智伟
郭智伟
(嵩县环境监测站河南洛阳 471400)
为了保护山区农村的生活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农民不再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家庭和谐、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本文就山区新农村建设中怎样对待生态保护问题和落实生态保护的建议,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转变观念以生态促进新农村建设
1.1 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发展模式
农村的发展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因地制宜发展的道路,农、牧、环保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走循环经济。改变以前靠山吃山的观念,杜绝私采滥挖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利用好的生态植被涵养水源发展农牧。在我们当地就有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村庄居民习惯是以种植夏秋两季农作物生活,农闲时村民在山上挖矿石补贴家用,几年下来居民生活不见大的提高,还因为乱挖矿石而破坏生态环境,后来当地居民转变思想,结合当地的种植习惯及生态植被丰富的自然条件,利用农作物秸秆青储发展养羊、利用玉米养土鸡,利用羊粪、鸡粪养鱼,利用天然小溪养殖大鲵,养殖的鱼又可做为大鲵的饲料。这样即保持了传统种植模式,通过农牧渔结合,减少了饲养成本提高经济附加值,更重要的是保护了环境。
1.2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绿色农业
以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积极推广农产品及基地的有机、绿色食品认证,推广有机肥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发展品牌农业经济。对农业污染进行综合整治,通过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等方法,一方面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在我们附近一个乡镇、以前有种植包菜的习惯,菜农们根据自己种植习惯,随意种植自己管理,有的菜农施化肥、有的施农家肥,在农药使用上没有禁止,有的使用农药、有的采用人工灭虫;每年菜农辛辛苦苦忙了一个季节,最终却没有大的收入,有时候甚至出现赔钱现象。当地镇政府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积极与省、市蔬菜办联系建立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实行统一管理、不使用普通化肥、施用农家肥、不使用农药、使用人工灭虫或使用虫子天敌灭虫的办法来减少污染的产生,通过认证以后;包菜由原来的每公斤0.2元,上涨到每公斤0.6元,菜农尝到了生态农业的甜头,增强了种植的积极性。
1.3 变生活方式,建设绿色家园
经济的落后与传统生活方式是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的主要原因,通过发展经济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改水、改厕、建沼气”等措施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发展太阳能、沼气、秸秆气等清洁能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的,让农民更积极主动的建设自己的家园,促进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健康的发展。以前有个养殖场建在村边,畜禽粪便简单存放,每到夏天臭气熏天,居民怨气很大,养殖场生存也很困难,最后通过政府引导,建立了沼气池不仅消化了产生的畜禽粪便,还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干净的沼气能源。
2 加强山区农村生态保护的建议
2.1 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面广、任务重、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较低。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下乡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科普宣传活动,破除陈旧的生活陋习,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使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把保护环境变成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引导他们转变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
2.2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强化行政管理
农村环境状况与国家发展大局密切相关,农村环境污染预防起点低、任务艰巨、形势严峻,且与城市污染差异显著,不能照搬其他防治对策措施,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环境管理机制。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林业、蓄牧、农业环保都要参与进来,协同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和政策引导
生态建设的受益面广、收益时间长,但对投入主体来讲,直接效益并不显著,但会产生巨大而长远的社会效益。生态建设的投入单靠社会力量远远不够,必须依靠政府的主体力量,应将生态建设的支出列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盘。同时,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生态建设。要积极鼓励农民、企业和其他的生活组织进行小流域治理,在水土流失地区种草,以及从事其他有利于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各种经济开发,政府要保护他们的收益。要鼓励农民、企业、其他社会组织通过承包、拍卖、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生态开发与建设,所涉及的土地使用权长期不变,并允许继承、转让,以促进长期生态投资。生态建设项目投资大、见效慢、回收难,国家应在贷款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有些项目财政要给予适当补贴。
[1]王圣,王慧敏,朱法华,环境约束促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变革,环境保护,[J],2012 年 20 期
[2]赵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环境与发展,[J]2012年05期
[3]李荣生,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西北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发展对策,自然资源学报,[J],2002 年 0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