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茹河流域固原二期项目综合治理模式与效益评价

2013-01-27王建斌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7期
关键词:项目区梯田坡面

王建斌

(固原市水务局,宁夏 固原 756000)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茹河流域固原二期项目(以下简称茹河二期项目)是茹河一期项目的扩展外延项目,2005年5月由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立项实施。2005—2010年经过5年的综合治理,项目区新增治理面积146.55 km2,累计治理面积166.35 km2,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9.43%提高到治理后的69.94%,林草覆盖度由5.32%增加到19.60%,治理措施保存率达98.5%,有效保护了流域内的水土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重点支流项目综合治理探索出了成功的治理模式。

1 基本情况

茹河二期项目区地处宁夏东南边缘,位于泾河一级支流茹河流域上游,与茹河一期项目区北界毗邻,距固原市约50 km。项目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位于典型的多沙粗沙区,涉及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的4个乡镇16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53.33 km2,共划分为10条小流域,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面积237.8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3.88%,主要发生在坡耕地和部分荒地,侵蚀模数6 600 t/(km2·a),年土壤流失量达157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化,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土壤贫瘠,土地单产低,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治理前项目区总人口17 686人,其中绝大部分为农业人口,年粮食总产量6 746.77 t,年农业总产值2 238.36万元,年人均纯收入886元,经济与产业结构不合理。

2 综合治理模式

2.1 治理措施配置

针对流域内海拔高、坡面陡峭、沟壑纵横、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在梁峁、坡面、村庄道路、沟道层层设防,综合应用工程、生物、耕作和管护措施,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综合配置,项目区整体推进,形成了从山顶到山脚、从坡面到沟道全方位、多功能、系统化的综合防治体系。

(1)梁峁防护体系。梁峁立地条件较差,因此项目区梁峁的综合治理应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采取“88542”水平沟整地与鱼鳞坑整地相结合,实行沙棘、柠条与山桃混交,沙棘、柠条与山杏混交。同时,在陡坡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隔坡带播种紫花苜蓿保护坡面,大力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既为畜牧业提供饲草基地,又能减轻山顶径流对坡面的冲刷。

(2)坡面防治体系。项目区在坡面防治体系布局上,以改变小地形生态环境和增加植被为主要手段,形成不同的防治模式:一是在15°以上的坡地及荒山荒坡营造水保林,形成了块状、网状、带状坡面防护林区;二是在沟坡地带、地坎及坡度20°~25°的陡坡退耕地隔坡带上种植多年生牧草,形成人工草地防治区;三是在距村庄较近的15°以下的缓坡地带,以行政村为单位,集中连片建设水平梯田,提高耕地产量,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同时在梯田地埂上种植高效经济作物或优质牧草,既保护了地埂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四是在沟缘线以上、坡度较缓、背风向阳、有灌溉条件、交通便利的缓坡地带进行人工整地,集中连片栽植优质经果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区域经济,以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生态环境。

(3)村庄、道路防治体系。在项目区支毛沟、道路两侧、居民点附近植树造林,适当布设沟头防护、涝池、水窖等小型水保工程,以收到控制、利用径流的效果。

(4)沟道防治体系。在项目区沟道治理中,本着先易后难、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毛沟后主沟的原则,在支毛沟内营造以沙棘为主的沟底防护林,在小支沟修筑沟头防护工程,在主沟道出口处建设控制性的水土保持骨干坝,在支毛沟修建中小型淤地坝,形成小流域坝系,既拦蓄了流域内的径流泥沙,又解决了交通、人畜饮水和小片地灌溉问题,对于有效控制沟道下切、沟头延伸和沟岸扩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 流域治理模式创新

根据项目区各小流域的特点,在总结过去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和创建了符合项目区实际、综合防治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好、有特色的不同模式的精品小流域,充分发挥治理成效,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1)综合治理型。四家阳洼小流域位于彭阳县交岔乡,总面积27.55 km2。针对当地自然条件差、水资源短缺、经济基础薄弱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从防治水土流失、夯实农业基础、改善生态环境入手,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一是高标准整地营造水保林306.95 hm2、新修水平梯田304.11 hm2、人工种草45.95 hm2、封禁治理998.24 hm2,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二是在治理开发中,立足于径流调控、开发和利用,把实施“坝、池、窖、田”联用体系和“窖、池”结合的集雨工程作为促进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设施来抓,充分挖掘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把节水微灌技术推广应用于设施农业生产中,发展流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还建成拦沙涝池12座、大型蓄水涝池1座,配套输水管道700多m,新建水窖10眼,硬化集雨场2 980 m2,解决了158人和260头家畜的饮水问题,发展节水灌溉5.1 hm2,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在主沟道修建淤地坝3座,在沟道两侧适宜地段布设生物措施,营造防冲林,有效控制沟岸扩张和沟头前进,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草、路、封的综合防治体系。

(2)综合开发型。马家岔小流域地处彭阳县交岔乡,流域面积22.24 km2。在治理中针对流域内草地面积相对较大、群众养畜积极性较高的特点,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养畜开发有机结合。新修高标准梯田214.54 hm2,造林 257.19 hm2,种草 34.38 hm2,封育 755.73 hm2,新建、改造养畜暖棚20栋,引进良种牛40头、羊100只,确定养畜示范户20户、生态示范户10户,绿化道路2 km,培训养畜能手8人,举办科技培训班3期共培训300人次。目前流域内已初步形成了生态建设与养畜开发为一体的建设与发展模式。

(3)沟坡兼治型。官厅小流域地处原州区官厅乡,流域内山大沟深、沟壁陡峭,沟道坍塌与重力侵蚀频繁,直接威胁村庄和学校安全。在该流域的治理布局上,一是在上游通过中小型淤地坝与沟头防护工程建设,形成了沟头防护体系,遏制了沟道侵蚀,解决了沟道坍塌对附近村庄及学校的威胁,为原州区沟道治理创造了新思路、树立了新样板;二是通过坡改梯、造林、种草等措施的实施,改变微地形地貌(梯田类)或植物冠层、地表枯枝落叶层(林草类)来拦截降水、减轻溅蚀和增强地表入渗能力,吸纳降水和地表径流以达到蓄水减沙的效果和沟坡兼治的长效目的。

3 效益评价

3.1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项目区侵蚀模数由2004年的6 600 t/(km2·a)下降到2010年的3 382 t/(km2·a),各项新增治理措施年减沙85.7万t,减沙效率48.8%;年拦蓄地表径流量由38.55万m3增加到464.96万m3,各项新增措施年拦蓄地表径流426.41万m3,蓄水效率70.1%;地表径流状况显著改善,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洪水泥沙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道路、工矿企业等的危害。

3.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将梯田建设作为项目区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坚持集中连片、上退下推、远退近推、逐条流域、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合理配置的原则,采取规范实施、优质建设、规模治理,变“三跑田”为“三保田”,变中低产田为稳产高产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项目区共新修梯田2 309.46 hm2,使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达到3 226.22 hm2,人均梯田面积由治理前的0.05 hm2增加到治理后的0.17 hm2,粮食单产由765 kg/hm2增加到1 126 kg/hm2,增产幅度达47.2%,同时配套田间道路92.8 km,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规模治理开发产业,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截至2010年,项目区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46.55 km2,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42.3%提高到治理后的67.0%,土地生产力水平由0.176万元/hm2提高到0.300万元/hm2,年增产粮食405.47万kg,年蓄积枝条3 146.75万kg、饲草928.21万kg,粮食总产量由738.34万kg增加到845.9万kg,在耕地减少2 620.8 hm2的情况下,人均产粮由418.2 kg增加到450.9 kg。

3.4 调整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促进农林牧业全面发展

项目区农业总产值由治理前的1 209.52万元增加到治理后的1 905.31万元,年人均纯收入由886元提高到2 209.7元。农、林、牧、副业得到全面发展,用地比例分别由38.07%、4.48%、0.64%、56.81%调整为27.73%、14.88%、7.23%、50.16%,占总产值的比例分别由54.00%、5.20%、25.17%、15.63%调整到39.00%、18.20%、17.16%、25.64%。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项目区逐步形成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体,种植、养殖、加工和劳务各业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现代农业的雏形已形成。

3.5 改善生态环境,初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项目区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9.43%增加到治理后的69.94%,植被覆盖率由5.32%增加到19.6%,加之封山禁牧及封禁治理措施的实施,植物种类趋于多样化,植被覆盖率大幅增加。同时,生态环境的好转也带动了生物种群状况的改善,多年不见的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多,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 结语

茹河二期项目实行了项目捆绑的建设机制,治理速度之快、标准之高、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宁夏水保建设中独树一帜,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充分肯定,区内外参观者络绎不绝,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

猜你喜欢

项目区梯田坡面
黄土丘陵区冻土坡面侵蚀过程特征研究
甘肃梯田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山区修梯田》
秀美梯田
地表粗糙度对黄土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