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的文化视角与防治对策

2013-01-27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9期
关键词:水土资源石漠化苗族

胡 勇

(1.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6;2.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云南、贵州、广西3省区,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境地区于一体,是中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水土资源紧缺,尤其土地对水资源的截留能力极低,除了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来应对其水土资源维护外,需要从文化等多元的视角,系统梳理各民族水土资源维护的方式与经验,寻求相应的防治对策。滇黔桂石漠化区生活着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系列水土资源维护的本土生态知识,不自觉地形成了低成本的生物式的生态型水土资源维护模式,因此系统归纳相应的原理,并探索相应机制,利于滇黔桂石漠化区的和谐共生。

1 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的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强调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特别强调对连片特困地区在生态维护中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是连片特困地区中较为典型的一个。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涉及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的15个地(市、州)91个县(区、市),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其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是形成石漠化的地质背景;崎岖的地表为石漠化提供了动力;成土缓慢且土层薄使其允许侵蚀量小;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土壤易“丢失”;人口的增长及不合理的行为导致植被破坏后恢复困难,易造成水土流失[1]。

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中最为典型的数贵州片区。贵州以峰丛洼地/峰丛峡谷为主要地貌类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喀斯特发育典型,生态脆弱,环境封闭[2],尤数麻山地区为最。“麻山”一名始见于清代典籍,当时所指范围涵盖今天贵州省的紫云、望谟、惠水、长顺、罗甸五县的毗连地带。清雍正“改土归流”前,贵州麻山地区属于“生界”,改土归流过程中先后向这一地区引进多种外来农作物,致使当地传统生计方式发生改变,尤其是引进的外来作物玉米等与当地特有的自然与生态背景存在一定的不兼容性,冲击了当地自然与生态结构的脆弱环节,对水土资源造成破坏并经长期积累后,以“石漠化”生态灾变形式暴露出来。杨庭硕分析贵州麻山地区200余年间的历史过程后指出,生态灾变“集中表现为决策的初衷与其导致的生态后果相背离”[3]。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就地理区位来说,其为珠江支流——西江的中上游,该地的石漠化程度不断加剧,将导致珠江水系的不稳定性,即增加珠江水系中下游雨季的防洪压力和旱季时的缺水压力以及珠江下游地区海水倒灌的压力等诸多问题。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土层瘠薄,土壤的粒度过细,对水资源的截留能力极低,植物以岩缝及溶蚀坑中的土壤为依托,构成了“独特的石缝里的生存艺术”——藤蔓丛林。随着滇黔桂石漠化区藤蔓丛林的蜕变和地表溶蚀湖的消失,水土资源流失严重,雨水通过地漏斗挟带土壤颗粒流入地下溶洞,水往往穿过暗河直接流向下游,而土壤则滞留在溶洞内,水和土分离,水土资源使用价值下降。若不转变滇黔桂石漠化区这种水土资源运作方式,洪灾与旱灾将不断发生,而这种有害方式的转变需要关注当地人群长期以来的耕作模式与土地利用方式。

2 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的文化视角

滇黔桂石漠化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处于变化之中,尤其是不断变化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冲击着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加重了石漠化。滇黔桂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低下,生态恶化与农村贫困呈恶性循环,加强水利水保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如坡改梯,生态林、经济林建设,生态林、疏幼残次林封禁保护,节柴灶、沼气池推广,截排水沟、灌溉沟渠、水塘、护地堤、蓄水池、生产道路建设等[4],通过上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可以缓解当地水土资源维护难题。同时,我们需要从文化视角,关注滇黔桂石漠化区的水土资源维护。

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利用与维护,需要充分思考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运行情况,尤其应注意其脆弱环节的应对及生态失衡的修复。滇黔桂石漠化区生态失衡是当地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民族文化转型而诱发的。我们知道,土地资源比较固定,而水资源流动性强,水土资源维护需要充分考虑各自的特性,即将流动性的水与固定性的土有机结合形成稳定性的水土资源,从而用土地资源储养水资源,通过水资源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功能,进而结成一个整体,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滇黔桂石漠化区苗族、瑶族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本土生态知识和技术技能在水资源的再生、储养、利用和维护上,具有极高的同一性,它们都表现为自觉地确保水资源储养能力的稳定和扩大,以至于凭借对水资源的储养能力,可以间接地评估相关民族文化适应水平的高低和延续能力的强弱。罗康隆对麻山苗族生计方式进行田野调查后发现,生息在这里的苗族积累有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经验和技能,这样的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5]。文化与生态关系密切,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6]。贵州麻山地区的苗族居民,在长期应对当地水土资源流失引发的灾变时形成了相应的文化,通过与当地生态环境长期的磨合,部分积极文化因素上升为本土性生态知识,如不动土的藤蔓作物、小型乔木等复合种植方式,使得当地居民获得了生存安全,体现了其生态智慧。吴正彪以贵州省南部罗甸县木引乡的苗族、布依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方式为例,介绍了当地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方式多样性的传统做法及在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不同历史时期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多元文化在生态保护中的价值和作用[7]。

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水土资源紧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当地居民在面对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困境时,不自觉地建构起了系统而有效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体系,并形成水土资源维护的生存性智慧,进而促使当地居民调整土地利用模式,协调好人地矛盾,调节好人地关系。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在岩溶山区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岩溶山区存在的山地文化封闭性和典型的贫困文化特性及不合理的现代性转换会导致区域生态恶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滞后[8]。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社会、资源和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滇黔桂石漠化地区水土资源系统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社会、资源和生态影响。滇黔桂石漠化地区是一个山区环境,山区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表现在山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低,容易在外界因素的诱导下偏离生态阈值,甚至出现崩溃[9]。滇黔桂石漠化地区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封闭性、稳定性,但文化往往呈现多元性特点。滇黔桂石漠化地区原生的生态系统是建立在其水土资源系统上,涵盖藤蔓丛林、灌丛草地、石漠化荒坡的演替过程。滇黔桂石漠化地区居民与水土资源系统的关系,既可以表现为关系紧张,又可以表现为关系协调,这样的过程及结果由不同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而引发。当地苗族、瑶族不同民族的资源利用方式在与当地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耦合运行过程中,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偏差性,其中民族文化良性适应的结果,对水资源的储养乃至整个水土资源的维护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 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的防治对策

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需要自然、文化、社会、制度等多重手段。在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需求增加的压力下,通过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生态重建非常重要。新形势下的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建立并实施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考核制、实施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制度、完善水土保持功能补偿制度、建立水土保持危害事件责任追究制度,推动生态文明新机制新体制的建立[10]。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除了自然手段、工程手段、制度手段外,特别需要关注文化视角的防治对策,依靠当地苗族、布依族等多元文化及其建构的文化制衡格局,依靠当地居民所拥有的本土生态知识,不断获取维护水土资源良性运作的永恒动力和生存智慧。

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的防治对策要点具体如下:

一是立足群众需求,调动各方力量,从文化视角进行科学规划。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工作已有一定基础,需要从当地民族文化视角进行科学规划,建构科学的水土资源维护及综合治理技术路线,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全面发挥民族文化在水土资源维护和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作用。

二是进行文化整合以重建有利于社区发展的制度体系。通过对当地苗族、布依族等民族传统生计之种类多、批量小等共性特点的改造,并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武装,将生态示范建设、水土资源维护、人居环境改善有机结合,变“输血”机制为“造血”机制,特别是注意重建有利于社区发展的制度体系,推动当地居民的文化创新和文化整合,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三是发掘利用当地各族居民本土性水土资源维护的生态知识。应立足滇黔桂石漠化区的实际,关注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生产生活实践,灵活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多种办法,发掘利用当地各族居民在世代积累中形成的整套人类活动与水土资源系统相互耦合演进的本土生态知识,并加以系统归纳与梳理进而形成水土资源维护的民族文化对策体系,应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使相关建议纳入当地政府决策中,适时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土资源维护制度体系。

四是充分认识当地水土资源利用冲突的实际,处理好当地水土资源维护与珠江下游的关系,适时建构生态补偿制度。在研究当地水土资源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利用对下游可能造成的影响,着重挖掘相对稳定的原生生态系统与当地农牧业配置的兼容性规律,深入探究当地生态系统与相应水土系统相匹配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两者相兼容的机制,通过生态补偿等办法,推进当地水土资源维护稳定、有序进行。尤其要深入发掘滇黔桂石漠化区苗族、瑶族不同民族的资源利用方式与当地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情况,处理好当地水土资源维护与珠江下游的关系。实践中,建立与其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水资源储养贡献评价指标,适时出台相关生态补偿政策。

[1]董宾芳.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以滇黔桂三省区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0-94.

[2]安裕伦.贵州峰丛喀斯特多民族山区人地关系的思考——以贵州麻山、瑶山及北盘江河谷地区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8-12.

[3]杨庭硕.论外来物种引入之生态后果与初衷的背离——以“改土归流”后贵州麻山地区生态退变史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5-40.

[4]吴洪伟.对滇黔桂石漠化地区实施农发水保项目的认识[J].中国水土保持,2012(5):17-18.

[5]罗康隆.麻山地区苗族复合生计克服“缺水少土”的传统生态智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4-39.

[6]宋蜀华.论中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02(4):15-20.

[7]吴正彪.多元文化构建在生态均衡中的实践价值——以贵州省罗甸县木引乡的苗族、布依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方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1(3):52-56.

[8]李阳兵,王世杰,容丽.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危机与反贫困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反思[J].地理科学,2004(2):157-162.

[9]陈勇,陈国阶,王益谦.山区人口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初步研究[J]. 地理科学,2002(3):282-287.

[10]姜德文.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水土保持探索[J].中国水土保持,2013(4):10-13.

猜你喜欢

水土资源石漠化苗族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黄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特征分析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成功经验与教训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