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汾市坡耕地综合治理成效与做法

2013-01-27刘城宏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9期
关键词:水保坡耕地临汾市

刘城宏

(临汾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山西临汾 041000)

1 临汾市坡耕地综合治理成效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黄河中游,辖17个县市区,东倚太岳山与长治、晋城相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全市总面积20 275 km2,水土流失面积14 374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70.9%,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 439 t/km2,最高达1.6万t/km2,是山西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全市总人口4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6万人。全市耕地面积509 545.79 hm2,其中坡耕地192 426.62 hm2,占37.76%,包括5°~15°坡耕地101 555.08 hm2,15°~ 25°坡耕地 68 070.51 hm2,25°以上坡耕地228 01.03 hm2。

近年来,临汾市在水利部、山西省水利厅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市“六水兴临”战略,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规范工程项目管理,深入开展监督监测工作,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治理规模、治理进度、工程质量、工程效益、科技应用、监督力度、投资力度、工程管理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现了治理任务大跨步,工程质量大提高,治理效益大发挥,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大增强。截至2012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治理面积72.55万hm2,其中基本农田22.06万hm2,水保造林41.77万hm2,种草0.79万hm2,封山育林7.93万hm2,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基层群众的好评。

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使全市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严峻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然严重制约着全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对山区农民而言,实现温饱、致富和奔小康的基础是粮食问题,粮食的基础是耕地问题,而耕地生产力的突破口在坡耕地,坡耕地整治的越多,农民的温饱就越有保障,致富就越有希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就会越好。基于此,多年来,该市始终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水土保持措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解决农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来大力实施,创造条件,争上项目,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多措并举,持续进行坡改梯。目前,按照国家确定的人均0.133 hm2基本农田计算(按农业人口计算),我市基本农田还有很大缺口。由此看来,我市基本农田的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农民全面小康,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持续进行基本农田建设,持续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永和县作为临汾市国家首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地处吕梁山脉南麓,境内三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形排列,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全县耕地面积2.38万hm2,其中坡耕地面积达1.67万hm2,占到耕地总面积的70%,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该县坚持“穷县出精品、小县办大事、千方百计谋跨越”的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民生水保”战略,不仅使全县穷山恶水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探寻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新路子,建立起了一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新机制,塑造出了一种善打硬仗、勇创佳绩的水利人新精神,有力地助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大胆探索,科学规划,精心施工,投资1 487万元实施了白家崖、刘家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完成坡改梯833.3 hm2,同时整合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资金2 600万元,发展地埂核桃林1 033.3 hm2,完成坝滩联治58.7 hm2,栽植水保林2 100 hm2,打生产坝102座,挖排洪渠12 km,修生产道路65 km,使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了今天的高产田、生态沟,成了临汾市坡耕地综合治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 临汾市坡耕地综合治理的主要做法

2.1 科学化规划,做到了三融合

立足临汾市情,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更是促民增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按照水利部“改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的工程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做到了三融合。

2.1.1 与改善生态相融合,把坡耕地治理作为生态工程来抓

临汾市属于农业大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基于此,在工程规划上,总结和借鉴我市多年来淤地坝建设、坝滩联治精品工程的成功经验,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坡耕地改造的首要目标,注重从根本上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2.1.2 与改善民生相融合,把坡耕地治理作为民生事业来抓

坚持把民生理念贯穿始终,优先选择坡度较缓,近村、近路、近水的地块实施坡改梯工程,着眼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做到当年规划、当年完工、当年受益。

2.1.3 与促民增收相融合,把坡耕地治理作为致富项目来抓

结合项目区域内有栽植核桃的传统,群众种植积极性较高的现实,采取林粮间作的方式,重点发展核桃经济林和高效农作物,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效益,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精品化实施,严把了两关口

临汾市坡耕地综合治理重点县多属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财力状况捉襟见肘,因此我们十分珍惜国家的每一分投入,靠提升质量获得最大效益,靠创建精品赢得发展机遇。我们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组,高位推进,严把两关,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2.2.1 专业队伍施工,严把施工关

“工程当景点建,全市当景区建”是临汾市精品化思路的具体体现。工程建设中,该市选用技术过硬、实力雄厚、设备先进的专业施工队伍,精心组织施工,动用各类机械2 000台次,施工人员1万余人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跟踪指导、现场监管,确保了工程建设出精品、创一流。

2.2.2 群众参与监督,严把验收关

实践证明,能否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是水利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坡耕地治理工程上,该市把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建设标准告诉群众,做到“谁的地块谁监督,每个环节都验收”。施工队首先向群众交账,再让专业技术人员验收。通过群众的积极参与,确保了工程质量,实现了让群众满意。

2.3 综合化治理,实现了三目标

按照“建设一个园区、改善一片环境、壮大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思路,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综合治理为原则,以整合项目为抓手,整合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等工程,实行田林路配套建设、垣坡沟综合治理、粮果牧合理布局,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彰显的总体目标。

2.3.1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项目实施最直接的成效是生态效益。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区内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现在的30.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减少70%以上,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3.2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项目实施最明显的成效是农民增收。梁峁起伏的陡坡地变成了平坦良田,改善了耕作条件,提升了土地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以白家崖小流域为例,坡耕地治理后每公顷平均增收4 500~7 500元。地埂核桃经济林的栽植,更为农民长期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3 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项目实施最深远的成效是社会效益。坡耕地治理精品工程的打造,使临汾市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得到提升。2011年5月20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到临汾市视察,对该市坡耕地的治理模式和发展生态水保精品园区的思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年6月,全国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现场会在临汾市永和、隰县召开,临汾市的典型经验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的高度赞誉。

民以食为天,在临汾市的山区经济建设中,农业是基础,粮食是根本。作为水土流失的易发地,坡耕地不仅单产低,而且随着土壤中氮、磷、钾等有机质的不断流失,其地力也会持续下降。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可以增加梯田面积,增产粮食,同时还可以拦蓄泥沙,使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良,有效减轻了自然灾害损失和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恢复,对保障粮食安全、帮助农民致富、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后一段时间,该市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领导,扎实做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这项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将继续发扬苦干、实干、大干的精神,以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龙头,整合项目、连片治理,重点建设临汾市东西山1 500 km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用3年时间,完成坡耕地改造3.33万hm2,实施地埂核桃经济林3.33万hm2,完成沟坝地治理0.33万hm2,营造水保林8万hm2,打造出规模更大、标准更高、效益更优的生态水保精品园区,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效更多地惠及贫困地区的百姓,成为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水保坡耕地临汾市
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
——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北坡村 “一抹黄”带动“全民富”
临汾市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难题及解决措施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云南省坡耕地现状调查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