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秦安旱作农业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3-01-27李小霞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4期
关键词:秦安县旱作全膜

李小霞

(秦安县水务局,甘肃秦安 741600)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东西长63 km,南北宽49 km,总面积1 601.6 km2,其中耕地面积7.006万hm2,人均耕地0.117 hm2。秦安县人多地少,山多川少,干旱少雨,年平均有效降水仅有428.8 mm,且分布不均,有效利用率低,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旱灾频繁发生,严重制约着粮食生产。近年来秦安县紧紧围绕科技增粮工程,在大力推广粮食作物地膜覆盖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示范积极探索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途径,开辟出了一条“梯田+全膜+特色产业(林果业)+节灌+路网”五位一体的旱作农业发展新模式,这种模式既符合浅山干旱山区实际,又节约资源,还能增收,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

旱作农业也叫雨养农业,自然降水是作物水分供应的唯一来源,如何“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秦安“梯田+全膜+特色产业(林果业)+节灌+路网”的旱作农业模式,通俗地讲,就是首先在浅山干旱区山坡地片带式大修梯田,在山顶修造大型集雨场,建设集雨节灌水窖;其次实施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地里需要什么肥料就施什么肥料;再次,抢墒全膜覆盖种植;同时还实施果树种植和玉米、黄豆间作套种。在幼树生长期间玉米、黄豆套种,两种作物营养互补、相互促进,种粮种树两不误;幼树4年后不再间作套种,就变成规模基地果园,利用节水灌溉旱涝保收。

1 旱作农业新模式推广及取得的成效

1.1 实施以土为首的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推广科技增粮

千户梁旱作农业示范点围绕坡地梯田化、梯田产业化、产业林果化、耕作精细化“四化”目标,坚持梯田建设与产业调整相结合、与全膜玉米双垄沟播种植相结合、与集雨节灌相结合、与扶贫整村推进相结合、与测土配方示范相结合的五个“结合”,在新修梯田内栽植优质苹果453.3 hm2、套种全膜玉米366.7 hm2,新建集雨场7 500 m2,区域内布设集雨节灌水窖400眼,实施扶贫整村推进3村,通达、通畅工程硬化路面4.7 km,新修、整修农机路39.5 km,区域内形成了路成网、田成方、林成片的格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前,种一年地,再怎么努力,每公顷最多也就收入15 000元左右,遇上天旱时几乎绝收,而现在每公顷收入少说也是以前的3倍。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已成为本地老百姓最看好的一条致富之路。

1.2 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环节,发展现代农业

秦安县以整地改土为基础,建设“土壤水库”的举措,为旱作农业“秦安模式”的推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王尹乡姚沟流域面积570.2 hm2,涉及6村8 130人,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县委县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有树没路的地方修路,有路没树的地方栽树,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山顶开辟了占地1.467 hm2(22亩)的大型集雨场,在古王公路沿线建起了800眼集雨节灌水窖。集雨节灌工程的建成运行,解决了流域内尹川、姚沟、李庄等村新栽植的160 hm2新红星苹果的灌溉问题。姚沟流域是秦安县南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区,依托土地整理项目,同时在姚沟流域加宽、新修通村农路和田间道路5.87 km,路旁新栽良种柏树和红叶李7 000余株,均长势良好。

1.3 以点带面,全面推广旱作农业模式

为了有效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秦安县结合县情实际,规划整合项目,专门制定了全县梯田建设总体规划,与县域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注重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将梯田建设与旱作农业技术、林果产业发展、区域生态治理紧密结合,实行整村、整乡、整流域分步实施,推进了规模化治理和片带式开发。近3年来新修梯田6 800 hm2,其中连片规模在667 hm2(1万亩)以上的示范点3个,333 hm2(5 000亩)以上的4个,67 hm2(1 000亩)以上的9个,已建成10个梯田化乡镇306个梯田化村,梯田化程度达到79%。同时,秦安县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坚持政府主导,在规划统领下,分工负责,部门协作,将相关部门支农惠农项目资源有效整合,把水利、发改、财政、国土、林业、交通、扶贫等部门的集雨节灌、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果椒建园、造林绿化、测土配肥、舍饲养殖、整村推进、通达通畅工程等项目进行整合,配套到梯田工程实施区,梯田搭台,产业唱戏,推进了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2011年,在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中,除专项投资外还整合发改、扶贫、林业等7部门的项目资金750万元,在项目区新修梯田1 400 hm2,修建集雨场1.5万m2,配套水窖90眼、蓄水池10座,硬化、沙化道路22 km,种植全膜玉米1 667 hm2,植苗建园667 hm2,其中有133 hm2梯田以“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实现了标准化建园、规范化管理、企业化经营。项目建设实现了土地资源、项目资金的合理配置,组装集成,提升了综合治理的水平,全面推广了“梯田+全膜+林果+节灌+路网”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梯田的产出效率和效益。

2 主要做法

2.1 立足县情,在旱作农业上谋出路

秦安县近年来立足县情,总结经验,走出了一条“修梯田、治流域、铺全膜、打水窖、栽果树、调结构、靠科技、求发展”的旱作农业新路子,大大提高了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007—2010年,全县共完成全膜覆盖3.835万hm2,平均每公顷增粮2 353.5 kg,增幅28%,总增粮达到9.03 万 t,2011 年完成全膜覆盖 1.365 万 hm2,在连年受旱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两次被农业部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2.2 综合治理,改善基础条件

一是坚持“三水”齐抓,利用一切水源。秦安县水资源匮乏,农业基础条件脆弱,水已成为县域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为此,全县通过坚持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的原则,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总目标,开源与节流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蓄水与灌溉结合,节灌与农业技术配套,走以水抗旱的路子。通过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把水利变为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无法引水的地方,通过实施集雨工程,用打水窖、修塘坝等办法,创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兴修梯田,营造“土壤水库”。土壤是最大的蓄水库,坡改梯是防止坡地水土流失、保水保肥的基本措施。近3年来,秦安县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做到与小流域治理结合,山水田林路窖配套,采取人机结合的办法,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建设,硬是把坡度在25°以上的大部分山地修成了梯田,使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使单位面积产量成倍增长。

2.3 抓点示范,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

一是按照“干部指导到田间,技术服务到地头,物资准备到农户”的总体要求,坚持年年季季抓示范、乡镇村社树典型的思路,严格把好覆膜过程中覆膜机械的使用和起垄播种的标准等关键环节。二是通过实行行政和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制定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乡镇干部和农技人员身上,明确了工作职责。三是通过宣传动员,给群众讲清全膜玉米的增产优势、经济效益和优惠配套政策,引导老百姓给自己干,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让群众真正为自己操心。2007年以来,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在秦安县不同区域的乡镇推广后,不仅每公顷玉米可增产28%,而且还可生产43.35 t的秸秆,为畜牧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为全县推广粮饲兼用地膜玉米、发展畜牧产业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

3 今后的发展思路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基础。通过近年的实践与探索,在秦安初步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梯田+节灌+林果+全膜+路网=增产增收”,这就是全县旱作农业的发展路子。发展旱作农业必须把改善基础条件放在首位,正视现实,加深对水的认识,充分利用自然,发挥资源优势,修梯田、打水窖、兴科技、衔接种养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基础。

(2)大力运用科学技术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改善着作物的品种品质,而且也使作物的立地条件和生长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使农业越来越成为可控性产业,发展的潜能是无限的。年降水量在350 mm左右的半干旱山区,由不能种植玉米到能够种植,由最初的单产1 500 kg/hm2左右到现在的11 250 kg/hm2左右,这完全是科技进步的贡献。近年来,秦安县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通过“选用优良品种、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核心的集成技术,应用路线明晰,技术入户较高,技术规程可靠,实现了玉米生产的高产高效。所以,发展农业,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推进科技进步上,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应。

(3)实现科学、自然、经济规律的有机统一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前提。旱作农业相对灌溉农业来说,面临的自然风险更大,对自然的依赖性更强。应把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作为切入点,合理压缩夏粮面积,增加秋粮面积,加快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进程,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把种、养、加各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努力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较大幅度地提高旱作农业的比较效益。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旱作农业发展的保障。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业本质上是一种弱势产业,所以世界各国对农业都采取扶持政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秦安县旱作农业模式的推广运用,政府及时有力的推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农技、财政、科技、水利、金融、扶贫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扶持旱作农业模式推广和农业产业开发的良好机制。要把政府主导和典型示范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农技部门搞好全过程的技术服务,解决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增强广大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信心和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新技术的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5)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把发展旱作农业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抓好。发展旱作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抓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农业发展全局,立足资源潜力和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实行工程、农艺、生物、机械多措并举,蓄水、保水、用水、节水多环齐抓,全面推广实用技术,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积极促进经济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猜你喜欢

秦安县旱作全膜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省直及中央在甘单位在秦安县召开帮扶衔接会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省直及中央在甘单位帮扶秦安县工作推进会召开
甘肃省秦安县桥楠初级中学学生书画作品选登
走进天水市秦安县王窑初级中学——大山上最美是坚守
旱地全膜玉米密度试验报告
武山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中需要改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