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故道田马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成效

2013-01-27王艳鑫仁明山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4期
关键词:示范园区示范园水土保持

张 欣,王艳鑫,仁明山

(1.聊城市水利局,山东 聊城 252061;2.冠县水利局,山东 冠县 252000)

1 田马园村概况

田马园村位于山东省冠县西部的黄河故道上游,全村人口1 050人,土地总面积267 hm2,其中耕地面积100 hm2,沙荒面积167 hm2。治理前区域内沙丘遍布,茅草丛生,土壤沙化,地表、地下水资源匮乏,大风起时,黄沙遮天蔽日,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深受其苦、生活贫困。2000年以前,虽也进行了多次治理,但由于农田水利基本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林木覆盖率低,以致生态失调、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始终没有多大改善。

2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成效

为了彻底改变沙区面貌,自2000年起,田马园以“改善生态环境和脱贫致富”为宗旨,深入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历经多年的完善和发展,如今的田马园已发展成为集生态观光旅游、科技示范推广、科普教育实践、生活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区,初步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景观,2011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目前,示范园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95%以上,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4.2%提高到了85%,每年拦蓄泥沙占总流失量的85%以上,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5%以上,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90%,初步形成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随着园区的深入建设,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合理,园区内名优林果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每年可产优质果品600万kg,总产值可达3 000万元,纯利润达1 200万元。园区每年还举办采摘节,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治理前的10倍。在自身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以田马园村为基础吸收了周边胡马元、温马元、李才、尹北、尹南等村形成了新的农民合作组织,辐射并带动周边3 000户农民发展特色林果产业,脱贫致富。与此同时,示范园区着眼未来,积极开展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和实践活动。自园区开放以来,每年到示范园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小学生达5 000人次以上,现场接受群众咨询1万余人次。这些活动的开展展示了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增强了人们的水土流失忧患意识,为水土保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3 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建设的主要措施

示范区建设从当地自然和生产特点出发,结合政府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把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兼顾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内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从设计到施工,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规格建设。在建设中以风沙片为单元,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导向,以主导产业为龙头,从建立综合、系统、高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入手,进行了集中、综合、连续的开发治理。

3.1 治沙改土、生态绿化工程

项目实施以来,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让群众深刻认识治理水土流失的必要性,充分发动群众治沙改土的积极性。2000年以来,群众投劳折资500万元,先后改造了67 hm2旱薄地,推平了28个大沙丘,动土1亿m3,填平了400个低洼滩,营造良田130 hm2以上,植树40多万株,在黄河故道营造了长达20 km的防护林带,有效地遏制了风沙灾害,为进一步建设示范园区提供了生态保障。

3.2 机井灌溉及节水工程

园区地处黄河故道,地势高亢,引水条件较差,但浅层地下水条件较好。为了保证农田灌溉需要,投资450万元,先后新打或整修机井70多眼,铺设低压输水管道15 000 m,发展微喷灌13.3 hm2,科学合理的水利设施配置既保证了当地农田灌溉需要,又实现了节水目标。

3.3 特色产业示范工程

在认真总结风沙治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生态为基础,以经济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林果种植、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与推广,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向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目标挺进。一是积极推行规模治理、集约经营、科学管理,提高总体治理水平;二是大力发展以苹果、梨、大樱桃、油桃为主的蓄水保土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名优果树种植,建立了“两高一优”水土保持效益型产业;三是积极推广立体种植,以短养长,既能增加地表覆盖、改良土壤,又能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有力地调动了群众开发治理、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目前,示范区已建成名优经济林基地267 hm2,总产值可达3 000万元,纯利润达1 200万元,不仅使区内人均收入提高到治理前的10倍,而且还吸收周边村庄组成了新的农民合作组织,带动了周边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

3.4 生态水保林苗木科研繁育工程

示范园区土壤、地形、水土流失特征等在黄河故道风沙区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其成功经验可复制性非常强。基于此,园区依托有关科研单位雄厚的技术力量,积极开展了水土保持相关研究,投资150万元在园区内建设了1个占地8 hm2的水保科技研发中心,将基地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研究与自身建设相结合,进行了毛白杨、银杏、苹果、梨、油桃、杏、李、桃、葡萄、欧李等20余个品种的苗木繁育和栽培研究,为水土保持新技术应用、新品种推广种植起到了重要作用。几年来,已为周边地区提供各种苗木150余万株,并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北京市日川果树研究中心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先后开展了“旱作农业区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风沙地区节水增效示范”、“优质苹果高光效形改造”、“矮密大樱桃保护地科技栽培”、“优质果树丰产栽培技术”、“樱桃基地建设与樱桃酒产业化建设”、“秸秆焚烧烟尘治理和生活用水回用”等研究项目,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4 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4.1 高起点定位,科学规划,确保工程设计质量

为保证治理效果,示范区在规划设计阶段,提出了高品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四高”设计目标。为此,聘请省、市相关专家从当地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按照示范园发展方向和经营需求对整个园区进行了统一规划,将全园划分为黄河故道水土流失原貌展示、黄河故道风沙治理成果展示、生态观光旅游、科技示范推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示、园务管理区等6个功能区,切实做到了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功能分区明确清晰。

4.2 创新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保证园区建设顺利实施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公益事业,牵涉到各行各业,且投资大、周期长、回报低。为了解决水保工程资金不足的问题,2000年以来,结合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在全县范围内的实施,冠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县委领导、政府协调、水利搭台、全县唱戏”的建设思路,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筹资方法,全面支持水保科技园建设。在示范园建设过程中,整合了农、林、水、牧、交通、扶贫、财政等各方项目资金,采取国家补一些、县上筹一些、群众出一些的做法,组织动员各行业投入流域综合治理,真正形成了“项目带动、部门联动、科技牵动、政策鼓动、利益驱动”的运行机制。

4.3 认真组织、加强管理,提高园区建设质量

为了确保园区治理工程建设质量,专门成立了示范园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日常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制定了工程质量监管制度及奖惩办法,明确了人员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建立了严格规范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保证了水保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建立并完善了资料的归档制度,确保技术、财务、影像资料及时归档管理。

4.4 改革管护机制,引入公司化管理,力保园区建设成效

重建轻管、易建难管,治一片,丢一片,是水保工程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顽疾,示范区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公司化建设、管理水保工程的新模式。对原有的旱薄地,实行所有权属于村集体,经营权分包到户;而对新开垦出的沙荒地(不属于耕地范围),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全部归村集体,由示范区统一经营,引入公司化管理模式,实行生产管理“五统一”,即统一种植(在专家指导下按照要求统一栽种)、统一浇水(对部分地块实行喷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测土施肥、统一市场销售。园区内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产权归公司所有,公司包治理、包管理、包经营。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水保工程的治理效益,也使科技示范园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5 结语

田马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使昔日贫穷落后的不毛之地,逐渐发展成为风光秀丽、环境优美的特色农业风景区,走上了一条生态水保产业之路,不仅带动了当地生态农业和水土保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为整个黄河故道风沙区生态环境保护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积累了难得的经验。

猜你喜欢

示范园区示范园水土保持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龙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水土保持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园区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