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利现代化建设谱写“美丽江苏”新篇章
2013-01-27李亚平
李亚平
(江苏省水利厅,210029,南京)
自江苏省被水利部列为全国唯一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省份以来,全省积极落实2011年中央、省委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会议精神,及部省关于合作推进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备忘录要求,以水利现代化建设为抓手,以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组织推动,完善规划体系,坚持试点示范,夯实政策保障,强化工作督导,六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一、立足实际,重点突破,水利现代化建设成绩显著
1.扎实工作,奋力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市县两级规划基本批复实施,以省、市、县水利现代化规划为主体,以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文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等专项规划为补充的规划体系基本建立,为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二是水利投入政策框架基本形成。省及各市县政府陆续出台了水利投入政策的落实意见和配套政策。2011年以来,全省水利公共财政投入330亿元,市场融资170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30%以上。以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以市场融资为支持、社会投资为补充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初步形成,为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水利现代化工作推进机制逐步完善。分别建立了以党委政府领导挂帅、水利部门主导、相关部门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苏南、苏中、苏北18个地区先行示范、典型引路的试点工作体系以及厅领导分片联系督察机制,全省上下形成了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四是考核与监测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制定了水利现代化六大类22项指标体系并经省政府批复认可,制定 《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年度目标任务编制下达和考核评比办法》,研究出台水利现代化进程考核测评工作方案,建立了监测评价和考核工作制度。五是各项重点工作成效显著。南水北调基本建成并成功进行试通水,新一轮治淮、沿海水利和太湖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基础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水利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全省粮食“十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及河湖管理等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水利行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2.各地立足区域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实现重点突破
在流域防洪建设方面,南京市积极推进长江干流堤防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南通市建立河道“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常熟、太仓等地大力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和高标准农田;在水生态建设方面,南京市江宁区致力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苏州通过东太湖整治着力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无锡市充分利用物联网优势发展“智慧水利”,江阴市依托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水利建设管理智能化等等,经验丰富,成效突出。
总体上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2012年水利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情况来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区域防洪除涝达标率、基层水利管理服务水平等7项指标依然是全省水利现代化的短板,区域发展上呈现苏南最高、苏中次之、苏北靠后的局面。
二、深入思考,优化思路,准确把握水利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1.准确把握“两个率先”的新部署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有了一系列新部署。一方面,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新要求和全省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对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两个指标体系进行了升级完善,把科学发展的标准提高了,把达标的时间表延长了,在发展导向上更加突出质量效益,工作推进上体现更高要求,衡量标准上更加强调群众满意。另一方面,展开了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布局,提出促进苏南率先发展、推动苏中特色发展、支持苏北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在目标任务、关键举措和工作要求上实行分类指导,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为确保水利现代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既不能操之过急、不切实际,也不能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地区发展大局,更加主动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水利的综合保障作用。
2.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新标杆对水利发展思路与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树立了生态文明新标杆。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特别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和要求。水是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江苏生态省建设的大局。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能,也是拓展水利现代化建设内涵、促进水利行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不仅要落实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大重点任务上,还要贯穿于水利工作的全过程,在水利规划、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各个环节,更加坚定地树立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发展理念,更加坚定地实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统筹兼顾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完善洪涝旱污综合治理的发展布局,进一步突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的发展重点,以水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水利发展方式的转变。
3.准确把握城镇化的新进程对水利基础保障提出的新要求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从释放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潜力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新一轮城镇化必然带来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农业生产的方式转变,将对水利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要主动关注和了解新形势,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新变化,提前谋划,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强区域水利规划布局,注重水系互通互连,改善城镇水资源环境条件,主动服务和引导城镇化发展,为推动城镇化的新进程提供水利综合保障。
4.准确把握群众满意的工作标准对水利服务民生的新要求
全省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重新调整后,在衡量标准上更加强调群众认可,更加突出民生幸福和群众的主观感受,充分体现了各项工作的 “民本”导向。在全面实现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水利工作要更多地关注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生活环境改善,以及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保障。要在解决群众感受最为直接的问题上下真功夫,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便利、更加直接、更加满意的服务。
三、笃定目标,凝心聚力,全力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总体上要按照省委2011年1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在目标定位上既要体现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又要体现出在全国水利行业中的领先示范,到2020年,苏南地区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苏中苏北地区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有条件地区及部分领域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围绕这个目标,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落实,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形成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合理确定年度推进计划,集中力量突破一些难点和关键领域。着力抓好6个方面工作:
1.着力提升防洪减灾综合能力
防洪安全始终是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经过多年治理,江苏省大江大河防洪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整体上来看,防洪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面对防洪减灾体系中的短板,必须坚持流域和区域协调配套,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1)完善提升流域防洪标准
按照洪泽湖及淮河下游保护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的目标,加快实施新一轮淮河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全面推进太湖治理骨干引排工程,扩大太湖流域洪水北排通道,争取实施环太湖大堤、望虞河、太浦河等后续工程,使太湖流域达到防御不同降雨典型50年一遇洪水标准;按照长江堤防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积极推进长江干流堤防能力提升及河道整治;结合沿海滩涂围垦开发,进一步巩固海堤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的防潮标准。
(2)加快区域治理步伐
重点区域要达到防洪50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的标准。要加快实施淮河流域里下河、南四湖西、沂南沂北、中运河两岸及洪泽湖周边等重点易涝洼地治理,完成滁河、水阳江近期治理工程,实施七浦塘等太湖地区引排干河治理,支持苏南地区开展圩区达标建设。要加快列入国家规划的205条中小河流治理,继续实施水闸、泵站加固改造。加快推进区域治理规划,积极推动实施水系连通百河达标整治。
(3)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建设
按照国家规定的城市防洪标准,调整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规划,加大以奖代补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省辖市城市骨干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完善中小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小城镇引排能力建设,基本建立与城市规模、功能和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城市水利工程体系。
(4)强化防汛防旱应急能力建设
健全省、市、县、乡(镇)四级防汛防旱指挥体系,完善各类应急抢险预案和防汛抗旱服务体系,加强水文监测能力和防汛调度系统建设,从整体上提高防洪减灾综合能力。
2.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水生态文明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也是推进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要立足于省情、水情,着重在4个方面取得突破。
(1)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要以落实“三条红线”为目标,强化水资源管理。全面落实以县为单位的用水总量管理制度,建立全社会用水监控管理工作体系;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行业、企业用水考核奖惩机制;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水功能区达标建设,建立重要河湖排污的监测和预警机制。通过生产生活用水方式的转变,形成“倒逼机制”,引导产业布局、经济结构以及生活方式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2)强化河湖管理和水生态修复
要以湖泊联席会议制度和“河长制”为抓手,落实河湖管理机构、职责和经费,规范河湖水域岸线利用行为,严格落实重要河湖水域占用补偿制度。要以中小河流治理、城乡河塘疏浚、山丘区小流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退圩还湖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清淤、河网水系畅通工程,加强环湖、沿河以及水库周边水环境整治,推进重要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水利风景区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城乡水环境,维护河湖的健康生态。
(3)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与保护
在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调水系统的同时,突出加强骨干“清水通道”建设和水源保护。以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加快实施新沟河、新孟河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太湖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结合现有水利工程的调度运行,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按照“一地一备”的要求,确保大中型城市基本建成备用水源地,严格地下水资源管理,全面提升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4)强化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
以河湖及水利工程为依托,做到规划中有引导、设计中有项目、预算中有安排。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不仅要考虑防洪、供水、排涝等功能,还要充分体现生态理念,注重维护水的自然循环,优先采用生态建材和措施,尽量保持河湖岸坡的自然状况,优化水利工程建设形式,突出发挥工程节约集约用地、美化环境、水土保持的功能,提升工程的生态和文化品位。要大力开展生态健康河流、湖泊、水库、小流域建设,丰富水生态文明建设内容。
3.着力推动农村水利和民生水利新发展
农村水利现代化是水利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农村水利建设,一定要围绕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服务农业,惠及农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布局,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为平台,发挥各类涉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整合效应;继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改造;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强农业节水灌溉综合措施,强化农业节水的科技支撑;每年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15 亩=1hm2,下同)以上,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以上,建设旱涝保收田面积100万亩以上,发展旱改水20万亩以上;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步伐,每县每年新增1~2个规模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片并逐年扩大规模,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加快农村河网水系建设
要以中小河流重点县和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项目为抓手,按照“畅通水系、恢复引排、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拆坝建桥、方便群众”的要求,继续加快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步伐,健全农村河道轮浚机制;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3)继续开展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与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同步实施,力争用3~5年时间,解决1 482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喝上清洁水、安全水。
4.着力推进水利科技和信息化建设
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针对水利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突出对农业节水与工业节水技术、长江河势稳定、河流水环境治理等重大课题的集中攻关;突出对沿海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控制、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和新材料新工艺运用,突出对制约水利发展关键措施的研究。要注重学习吸收和加强成熟技术的应用、推广、转化,在全省建设一批先进成果和技术应用较好的科技示范基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的原则,加强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水利普查成果,打造高水平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加快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注重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应用成效,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快速精准、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着力建设智能化水利体系。
5.着力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水利各领域的改革创新都已经有政策、有部署、有进展,关键要通过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瓶颈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激发内部活力、有利于水利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着重推进4个方面改革。
(1)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结合新一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完善水管单位的分类定性、定岗定编,落实财政经费,推进管养分离,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经费,加强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的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2)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围绕建立健全城乡防洪排涝统一指挥调度、城乡河湖统一管理维护、城乡供水统一经营管理、城乡排水与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统一规划治理体系,扩大水务管理制度优势、实践优势的影响。
(3)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政府水利工程 “代建制”的建设管理模式,全面推行水利工程建设电子招标投标,加强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管理建设,进一步规范水利建设市场,建立更加严格的优胜劣汰机制。完善规划许可、竞争立项、投资控制、资金保障、绩效评价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
(4)水资源价格改革
以南水北调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落实为契机,积极探索水价形成机制,以经济手段为杠杆,积极推行水资源阶梯价格制度,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
6.着力提升水利行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
加强水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扭转水利系统重建轻管局面的内在要求。
(1)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围绕现代水利的服务领域和管理内容,在农田水利、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水利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水法规的落实和宣传力度。深入推进水利政务公开,建设规范、高效、便民的服务型机关。
(2)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加大执法队伍、执法基地和装备建设力度,整合省、市、县水利部门执法资源,加强与司法机关和相关部门的协作,强化统一执法、联合执法,形成“拳头”,积聚合力,有效提升水行政执法的权威和效果。
(3)加强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
在当前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信息网络迅猛发展、诉求表达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要清醒认识到水利社会管理的复杂性。面对涉水的突发性事故和群体性事件,要着力构建统一、协调、规范、高效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畅通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渠道,全面提高水利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4)加强水利队伍建设
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围绕提升总体实力、优化人才结构的目标,抓住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好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
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服务好全省“两个率先”发展大局,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今后江苏全省要以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作风,在更高层次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