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苏省黄河故道水文化和水生态保护的思考
2013-01-26李天淳
李天淳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南京 210029)
对江苏省黄河故道水文化和水生态保护的思考
李天淳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南京 210029)
针对黄河故道人文地貌特点,分析了该地区水文化和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在利用中保护,在开发中修复”的理念,体现水生态工程建设、水文化的保护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并阐述了水生态、水文化保护建设的思路和布局。
水文化 水生态 保护
1 黄河故道人文地貌特点
黄河故道就是现在的废黄河,西起河南兰考东坝头,流经豫、鲁、皖、苏四省,至江苏省滨海县套子口入黄海。江苏境内废黄河自丰县二坝,流经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市沿线15个市、县(区),长490km,是淮河与沂沭泗河水系的分水岭,堤距平均宽3km,最宽处8km,最窄处70~100m,河床高出两侧地面4~6m,有些地段达8m,因此被称作“悬河”。河滩纵向高差大,自西向东渐降,总高差超过40m。由于河床高出地面威胁两岸地区,特别是沿线徐州、宿迁市区和泗阳县、淮阴区、清河区、楚州区、涟水县、滨海县城的防洪安全。废黄河地区地貌属低山丘陵剥蚀区,介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与淮河平原之间,地形分山丘岗地和平原两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4322km2,其中两大堤之间的滩地、泓道面积1559km2,两岸灌溉供水与其有直接关系的地区面积2763km2,耕地156.5万亩,荒地33万亩,人口250万。
2 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黄河故道现有湿地保护区8个,主要在废黄河上。据调查,现有浮游植物108种,乡土植物43种,底栖动物46种,浮游动物47种。黄河故道水域共发现浮游植物108种,包括蓝藻门20种、绿藻门44种、硅藻门27种、隐藻门3种、甲藻门1种、裸藻门9种、金藻门2种和黄藻门2种。乡土植物主要有紫花泡桐、小叶女贞、三角枫等类型。黄河故道水域共计发现底栖动物46种,包括软体动物15种、环节动物13种(寡毛类10种、蛭类3种)、水生昆虫11种(摇蚊类5种)、甲壳动物4种和线虫3种。有鸟类126种,主要有麻雀、山斑鸠、四声杜鹃(省级保护动物)、小杜鹃(省级保护动物)、大杜鹃(省级保护动物)、黑枕绿啄木鸟等。
废黄河水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50~68,生态环境质量均处于中等偏良。淤黄河水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52,生态环境质量均处于中等。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是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据现状评价14个水功能区,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的有2个、Ⅲ类标准的3个、Ⅳ类标准的5个、Ⅴ和劣Ⅴ类标准的4个,且70%的水功能区不达标,达不到规定的使用功能要求。其次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治理,出现了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等问题。虽然目前河道日常管理由水利部门管理,但是河道两侧的规划、建设审批由建设等部门负责,排入河道内的污水由环保部门负责监督检查,这样的管理体制造成了职责不清。河道管理者对违章侵占河道、向河内乱倒乱扔垃圾等行为缺乏适当的处罚权,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管理措施难以到位。
3 水生态环境保护
3.1 水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根据江苏省环境保护厅2009年6月发布的《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黄河故道有15处被列入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其中:自然保护区1个,特殊生态产业区1个,饮用水源保护区4个,重要湿地9个。另外盐城阜宁县废黄河重要湿地、滨海县废黄河重要湿地、滨海废黄河饮用水源保护区等3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需要加强保护。
3.2 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见
3.2.1 建设绿色长廊工程
黄河故道应启动建设绿色长廊工程,在新建成的沿线主干道两侧200m全部进行速生丰产林绿化带建设。同时在沿线区域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培植片林、加密林网,精心构筑绿色屏障,有效涵养水源、抗阻风沙,提高生态防护功能。预期可实现总绿化面积达40万亩,林网覆盖率达到30%。
3.2.2 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工程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农艺节水和水利工程节水为抓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动废弃荒地的资源利用;以作物秸杆的青贮、碱化、氨化等处理,推动秸杆饲料化利用;以秸杆的粉碎机加热粉碎,压块机加压作为燃料应用,避免秸杆入河,破坏水生态环境。
3.2.3 建设生态公园
利用黄河故道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地形地貌,打造具有现代特色的古黄河风光带、黄河故道湿地公园、现代农业生态园、休闲观光园。
4 水文化和水景观的保护建设
4.1 水文化水景观现状
古泗水自北向南过徐州城东又折向东南,因受徐州一带山地所限,形成三处湍急的水流,即历史有名的“三洪”。徐州城东南因地处吕城,水中有石梁(限石),而名吕梁洪;紧靠城东侧,有洪长百步,称为百步洪;城东北因传为秦始皇求鼎筑梁处,而名秦梁洪。徐州的水文化历史深厚,黄河故道市区局部河道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但距离水文化、水景观的目标还有差距。
宿迁废黄河是历史上黄河侵泗夺淮行洪入海的故道,自宿豫县王官集镇朱海村流入市内,蜿蜒向东南,从泗阳县新袁漫水闸入淮安市。
淮安境内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活动的踪迹,并留下载入史册的“青莲岗文化”。同时也有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从生态条件来看,现有沿黄河故道生态林园等初具特色,沿黄河故道已形成城区黄河风光带、黄河广场、韩信广场、东方母爱公园等多个景点,建成樱花园、古淮河生态文化景区和淮安日月洲生态乐园等景区,初步形成了较为亮丽的生态风景线。
盐城古黄河今日已失去往昔猛兽般的洪水泛滥,而是温顺地流淌着清清的河水。高而宽的古黄河大堤上生长着各种果木,栽种着高粱玉米、红薯、豆菽等杂粮。古云梯关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坐落于黄海岸边,黄河故道生态湿地地处原淮河入海口,云梯关素有“东南沿海第一关”、“江淮平原第一关”。黄河故道沿线滩地自然景观丰富,但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完善。
4.2 水文化水景观建设
4.2.1 吕梁山风景区
吕梁山风景旅游区内水域资源丰富,天然、人工水体众多,包括河、湖、泉等多种类型,尤其以水库型水体资源最为丰富,规划以景区内吕梁湖、悬水湖、圣窝水库、白桥水库、水口水库、白塔水库、下洪水库、杨洼水库等大小8座水库为基础,众多的水库由故黄河水带串联,作为开发故黄河旅游风光带的重要载体。
4.2.2 古镇码头风景区
主要规划建设以水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千年生态古镇。规划主要包含两个系统:其一是水历史文化系统,充分挖掘码头镇千年水历史资源,构建以涉水文化为核心,包括寺庙文化、饮食文化在内的,展示秦汉文化的水历史文化系统;其二是生态绿化系统,在码头镇连接古运河的各块水域两侧建设30~60m宽的生态绿化林带,打造古运河西端独具特色的生态绿化文化小镇。
4.2.3 黄河故道南北风情观光带
黄河故道生态休闲片区:上起丁楼闸,东至现划的睢宁房湾湿地,全长约140km。两岸500m以内为河岸建设绿化保护控制区,结合河道特点,打造4个主要景观片区,形成民俗文化再现段、休闲观光段、生态保护段等多个功能片区。
古黄河风光带:古黄河穿城而过,风景天成,是宿迁市区一道炫丽的自然景观带。古黄河风光带即沿古黄河(城区段)两岸建设的滨河绿地,位于宿迁市新老城区交汇处,西起宿靳路,自西向东折而南下至项王路,全长5.3km,规划用地面积360hm2,其中水面84 hm2,有中心城市“绿肺”之称。
黄河故道南北风情观光带:建设范围,西起五汊河口,东至涟水县的黄河故道水利枢纽,全长约42km,两岸500m以内为河岸绿化保护控制区域,可打造8个主要景观点,形成文化再现段、历史观光段、生态保护段3个功能片区。
古云梯关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主要为古云梯关一期禹王寺工程,包括禹王寺、望海楼、大雄宝殿、山门、护碑亭等主体建筑。古云梯关核心景区二期工程将以古淮文化为内涵,以古代关隘为主题,以明清风情小镇等为特色,建设抗倭古城堡、孝子坊、博物馆(中国最早海关及古淮河下游民俗风情)、黄河故道生态湿地等景点。
5 结语
建立水文化水生态保护区,将是新时期水利建设的一项重大创新工程,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是水利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水文化水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解决好水生态环境,保护了黄河故道水文化的“血脉”,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可使古黄河文化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所形成的文化经济则将是未来废黄河地区经济巨大的增长点。要“在利用中保护,在开发中修复”,以保护水生态环境为出发点,标本兼治,达到开发、修复的目的。通过这个核心理念的实现,达到改善废黄河地区水生态、水环境和水文化的目标,使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