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病证结合”重症救治成功的体会

2013-01-26谢英姿张茂华池素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少阳体温患者

谢英姿,张茂华,池素芳

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内伤杂病与外感时病并存”的病例,尤其是糖尿病人群或糖尿病作为感染易患因素未被评估或诊断时,个体化治疗方案与疗效很难实现。在浙江省台州市,外感时病常常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以温热病为多发,起病季节在初春至长夏,表现为急性热病,有起病急、发热高、发展快、变化多的特点[1]。内伤杂病与外感时病并存,尽管有抗生素的应用,但患者病程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住院日反而延长,病例个体呈现“虚实夹杂”征象。跟随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张茂华查房期间,张茂华医师在落实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更加注重感染易患因素的“多因素管理”,临床收效实在,现结合2例临床病例,讨论如下,希望能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帮助。

病例与分析

病例1,男,62岁,因“自行拔除导尿管3 h,疼痛出血”于2011-10-07入院。

现病史:3年前行颈椎手术,术后出现大便不能自解、尿失禁、夜尿增多,6个月前开始出现肾积水,1个月前因尿潴留而留置导尿。入院前3 h患者自行拔除导尿管,出现尿道疼痛并伴有出血,出血量大,色红,含较多血凝块,入住泌尿外科治疗。诊断为尿潴留、尿道损伤 (球部)、泌尿系统感染。

查体:入院后体温38.9℃,血压50/30 mm Hg(1 mm Hg=0.133 kPa),急诊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9×109/L,中性粒细胞分数 0.826,葡萄糖 2.1 mmol/L,肌 酐 154 μmol/L, 尿 素 8.1 mmol/L,乳酸2.3 mmol/L,考虑感染性休克、败血症,于10月7日转入ICU治疗。

治疗:于2011-10-09查血肌酐208 μmol/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21.3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67.4 s,肺部 CT示双肺感染、双侧中量胸腔积液;给予输血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针抗感染。同时血压持续偏低,80/40 mm Hg左右,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针26.7 μg/min静脉维持;全身重度水肿,以两腋下尤为明显,且不耐受利尿剂易致低血压;2011-10-12体温稍高,尿量2 400 ml/24 h,中心静脉压 9 cm H2O(1 cm H2O=0.098 kPa),会诊后转入中西医结合科,血培养示大肠埃希菌;痰培养提示肺炎克雷伯菌 (ESBL)(+++),大肠埃希菌 (ESBL)(+++),真菌 (+)。

查体:意识清楚,体温37.9℃,呼吸25次/min,脉搏91次/min,血压122/82 mm Hg,无呼吸困难,全身重度水肿,两腋下与后胸壁皮肤张力高,皮肤与皮下组织状如“豆腐”,唇周疱疹密集伴有痂皮,舌质嫩红少津,舌体胖,脉细数。

转入诊断:(1)中医诊断:暑温,卫营同病,气阴两伤;(2)西医诊断:感染性休克,菌血症;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病毒性疱疹;尿路损伤、尿潴留;急性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初步治疗:因患者不能耐受利尿剂静脉给药,所以给予口服螺内酯片20 mg/次,2次/d,托拉塞米片10 mg/d,尿量4 000 ml/24 h左右,减量的同时持续低血压,停用利尿剂;转入ICU后监测尿糖(+++),餐后2 h血糖最高15.1 mmol/L,考虑2型糖尿病诊断成立,并予补充。

中医辨病辨证与分析

此患者为老年男性,病史特点属“内伤杂病与外感时病并存”,病情加重且危及生命,病情演变已具备起病急、发热高、发展快、变化多的特点,重症监护与生命支持的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总结分析此患者有以下患病特点:(1)水肿与血压不稳定,在监测24 h尿量与中心静脉压的情况下,发现利尿剂不能耐受,低血压与水肿并存;(2)细菌、真菌与病毒三重感染杂至,感染易患因素评估不足,高乳酸与糖代谢异常需进一步评估,关系到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维护与预后;(3)虚弱与消耗,细菌、真菌与病毒三重感染杂至,唇周疱疹密集伴有痂皮,舌质红少津、舌体胖、脉细数,感染性休克、低蛋白血症、血浆高乳酸血症,影响患者的预后。

理法方药

依据中医诊断:暑温,卫营同病、气阴两伤;清热祛暑,淡渗利湿立方,方用竹叶石膏汤合新加香薷饮加减。

处方:生石膏 (先煎)30 g,生晒参6 g,竹叶5 g,知母10 g,厚朴10 g,贯众10 g,土茯苓15 g,香薷10 g,连翘10 g,牛蒡子10 g,桑白皮10 g,猪苓15 g,车前子10 g,淡豆豉10 g,生甘草5 g,小通草3 g。

方解: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且肺为娇脏,取石膏、知母、生晒参、竹叶、生甘草益气生津,清热不伤胃,香薷、连翘、淡豆豉以清透热邪[2],因于“邪从口鼻而入”,患者唇周有疱疹密布,用贯众、土茯苓、牛蒡子清热解毒的同时,加用厚朴、车前子、猪苓、小通草利湿消肿,使水邪从表及小便而走,清透与淡渗并施。

诊疗过程更要注重感染易患因素的“多因素管理”,如:感染性休克、低蛋白血症、高乳酸血症的控制,2型糖尿病诊断补充与治疗措施的落实,用药有莫西沙星针、左卡尼汀针、赖脯胰岛素针 (8 U、6 U、6U)三餐前30 min皮下注射等。服用3剂后,体温波动在37.3~37.8℃,血压为100/70 mm Hg,四肢中度水肿,唇周疱疹较前消退,舌体胖,舌质嫩红,苔薄,有剥苔,脉细。考虑胃气已复,湿热未除,处方以补气阴,清余热,竹叶石膏汤加减。

用药:生石膏15 g,炒苍术10 g,生晒参12 g,藿香10 g,厚朴10 g,芦根10 g,贯众10 g,牛蒡子10 g,土茯苓15 g,半夏10 g,扁豆衣5 g,砂仁5 g,瓜蒌皮15g,浙贝10 g,车前子15 g,桑白皮10 g,白芷5 g,小通草3 g,生甘草5 g。

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水肿消退,于2011-10-28步行出院。

病例分析

病例2,女,63岁,因“声音低沉、反应迟钝1 d”于2010-07-03入住院神经内科,诊断“多发性脑梗死、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混合性痴呆”。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降血糖、调脂等药物治疗。2010-08-03出现发热,鼻塞流涕,体温峰值38.9℃,双肺呼吸音低,未及干湿啰音,神经系统体征未有新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6×109/L,中性粒细胞分数0.684,淋巴细胞分数0.248,红细胞沉降率23 mm/h,超敏C反应蛋白3.13 mg/L。

治疗:给予头孢呋辛针、利巴韦林针治疗3 d,体温退,继续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于2010-09-20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波动在36.7~38.2℃,9月25日体温高峰达39.3℃,递次给予青霉素针、左氧氟沙星针、头孢哌酮针等治疗,体温不能控制。于2010-09-27全院讨论,考虑无明显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尿频、尿痛等,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碱性磷酸酶 (NAP)积分无异常,感染灶不明确,无阳性体征,感染依据不足,停用所有药物。观察3 d,体温仍波动在37.2~38.9℃,2010-09-30中医会诊见体温每日波幅有1℃左右,纳呆,动作迟缓,舌苔白厚腻浊,脉弦。2010-08-03出现发热与2010-09-20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波动关联,诊断中医伏暑夹湿[3]、郁阻少阳,治以清泄少阳,和解枢机,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用药:柴胡10 g,黄芩10 g,生晒参6 g,半夏10 g,厚朴10 g,槟榔10 g,草果10 g,枳壳10 g,瓜蒌皮仁15 g,生炒白术5 g,茯苓15 g,芦根15 g,无花果 15 g,服3剂后食欲明显改善,舌苔微腻,脉弦,但体温仍有波动,36.8~38.5℃。于2010-10-04转入我科。

转入诊断:(1)中医诊断:伏暑夹湿、郁阻少阳;(2)西医诊断:发热待查:药物热?多发性脑梗死、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混合性痴呆。

治疗:继续中药汤剂治疗,控制血糖,3 d后体温恢复正常。

中医辨病辨证与分析

患者于2010-09-20开始出现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9.3℃,发病急、发热高、发展快、病情重的特点,结合时令季节特点,从8月3日出现发热,对症治疗后,到9月20日再次发热,时隔49 d。本例为夏月感受暑邪,郁伏于体内,初时发病单为表证3 d尽,里证反至深秋发作,症见发热畏寒、纳呆、动作迟缓,舌苔白厚腻浊,脉弦,为中医伏暑夹湿,郁阻少阳,伏暑秋发,病位在半表半里。即《温病条辨》云“其不即病而内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者,气虚者也,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待秋凉金气相搏,而后出也。其有气虚甚者,必待深秋大凉,初冬微寒相逼而出”[4]。

此老年女性患者有畏寒发热,体温每日波幅在1℃左右,但因混合性痴呆,口苦口干、目眩等主观症状不能表述,影响中医四诊的信息“丰富度”。张茂华主任医师辨病辨证与分析后,诊为:伏暑夹湿,郁阻少阳。本例患者病势转归的可能途径,里证-半表半里-表证,因畏寒发热、脉弦,故病位在半表半里。需要与狭义伤寒小柴胡汤证鉴别,“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主之”。后者是由太阳伤寒或中风转变而来,与本例暑湿邪入侵人体后,邪气隐伏过时而发不同。

理法方药

因伏暑夹湿、郁阻少阳,治以清泄少阳,和解枢机。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黄芩10 g,生晒参6 g,半夏10 g,厚朴10 g,槟榔10 g,草果10 g,枳壳10 g,瓜蒌皮仁15 g,生炒白术5 g,茯苓15 g,芦根15 g,无花果15 g。

方解:取柴胡,入肝胆经,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清泄少阳之热;生晒参以扶正健脾祛邪;因伏暑夹湿,依然因人、因时施治,诊见纳呆,苔腻,反应迟钝,兼夹湿邪,加用厚朴、半夏、槟榔、草果、枳壳,行气祛湿除满,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燥湿不伤津,用芦根、无花果清热生津。

分析:临床注重个例化治疗与中医辨证施治的贯通,首方服用3剂后,体温在38℃左右,食欲明显改善,苔微腻,脉弦,于2010-10-04转入我科。复习病史,因存在2型糖尿病,属易患人群,血糖控制未达标,空腹血糖10 mmol/L以上,糖化血红蛋白为7.8%,调整胰岛素剂型与剂量 (甘精胰岛素针与阿卡波糖片联合),并继续中药汤剂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对此患者的处理方面以方验证伏暑夹湿、郁阻少阳,临床疗效实在。在神经内科医生的共同见证下,患者在本科治疗过程以及随访2个月中无发热,且未曾使用抗生素。

猜你喜欢

少阳体温患者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童心童画
《三千年》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