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深度辅导”全员参与模式的探讨
2013-01-26王艳洁倪潇潇
王艳洁 倪潇潇
(1.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北京 100083)
为不断适应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北京市教工委于2009年在全市高校提出了开展“深度辅导”工作的要求,“每名学生每年都能得到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深度辅导”是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业、情感、发展、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帮助和指导[1]。
笔者结合所在课题组对北京部分高校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离退休教师等人员在开展“深度辅导”工作的优势和参与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深度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无法全身心投入“深度辅导”工作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文件精神,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通过对北京具有代表性的16所高校调查显示,有47.1%的辅导员每年所带学生数在200人以上。可见,教育部要求的配比还没有在全部高校实现。开展一次有效的“深度辅导”至少应包括5个步骤:辅导前对谈话对象的了解;辅导提纲的制定;“一对一”辅导谈话;辅导后整理记录;进行后续跟进等。一名辅导员进行一次“深度辅导”通常需要一小时左右,不仅如此,对于一些特殊学生还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辅导,其工作量之大是可以想象的。加之,目前辅导员在高校中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又多又杂,学生的大事小情都要辅导员操心,造成辅导员在时间和精力上很难满足要求高、工作量大、内容繁杂的“深度辅导“工作的现实要求。
(二)辅导员缺乏开展“深度辅导”工作的经验
“深度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求辅导员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良好的人生体验。丰富的人生阅历是话题富足的根源,由自身体验得出的话题最具有魅力,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也是口语表达的重要基础[2]。然而调查显示,27.50%的被调查者从事辅导员工作不足1年,37.90%的被调查者从事辅导员工作为1~3年,辅导员多是刚刚毕业不久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从校门到校门的经历和简单的社会阅历对于开展“深度辅导”,解决或处理学生中形形色色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使”深度辅导”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辅导员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深度辅导”工作的需要
“深度辅导”是在大学生成长环境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学生需要能对他们进行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的专家,心理健康的呵护者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者以及关心其生活的兄长朋友……然而,高校基层辅导员多半是从其他专业改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出身的辅导员较少,所以教育理论水平相对较低。虽然辅导员都参加了一些培训,但由于他们要经常忙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参加系统而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就很难具备满足学生需要的知识和素质,这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深度辅导”的育人效果。
二、高校“深度辅导”全员参与模式的构建
实践证明,“深度辅导”工作不是依靠辅导员“单兵作战”就能完成的事情,而应建立以辅导员为主,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专业教师、离退休教师等全员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的“集团化作战”模式。
(一)班主任参与“深度辅导”工作的优势与模式
1.优势
首先,班主任是学生们从小学到高中接触最多,了解最多,最熟悉也最信任的角色。来到大学后,一切对于他们都是新鲜而又陌生的,因此,大一新生不可避免地会习惯性地寻找和以前生活相似的东西以便适应新的环境,所以班主任往往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其次,大学通常是小班建制,每名班主任所带班级学生人数多在30人左右,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学生可谓“零距离”接触,对于每一个学生都非常熟悉,非常了解,有利于提高对学生进行“深度辅导”的质量。再次,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虽然种类丰富多样,但并不十分复杂,他们通常需要得到便捷的指导与帮助,因为班主任所带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所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满足绝大多数同学的需要。
2.模式
鉴于班主任对班级学生了解熟悉的程度,适合开展“一对一”的“深度辅导”。首先,通过“一对一”深度谈话,广泛而全面地了解班级所有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业、就业、生活及人际交往等情况和问题,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每名同学建立成长档案,并通过每年一次的谈话及时更新档案信息,将该档案资料与带班辅导员共享,共同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其次,班主任可以及时将有特殊辅导需求的学生转介给专职辅导员和其他专业人士,以便集中力量帮助他们有效解决问题;第三,对于有特殊辅导需求的学生,要加强关注,做好后续跟进辅导。
(二)专业课教师参与“深度辅导”工作的优势与模式
1.优势
首先,高校专业课教师数量大,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接触多,时间长,辅导机会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深度辅导”,这样既减少了思想教育的痕迹,又避免了学生在与专职辅导员谈话时存在的戒备心理,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辅导效果明显。
其次,学生的思想困惑多是因专业学习、发展定位、职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带来的,针对这类问题,年轻的辅导员可能力不从心,但专业课教师因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处理这类问题相对就得心应手多了。
再次,相对于辅导员而言,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威望更高,感召力更大。前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大师者,学问胜人一筹,德行高人一等[3]。“90后”的大学生虽然个性张扬,独立意识强,但他们对知识、对真理和对完善人格追求的渴望还是一如既往的,因此,他们会更愿意接受专业课教师的教诲与指导。
2.模式
首先,专业课教师可以担任班主任,以班主任身份开展“一对一”深度辅导。其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名专业课教师作为“导师”,“导师”的具体职责包括思想引导、心理开导、学业辅导、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等工作,即学校从制度层面要求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的“深度辅导”工作。再次,专业课教师以兼职辅导员的身份参与任课基层班级的“深度辅导”工作,如可以通过认真填写课堂情况记录表,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和学习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专业课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听讲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等;专业课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生活、学业与职业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特点,传授专业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思维,借助自己对专业领域的各类权威著作、权威竞赛的了解,带领学生投入到各类专业竞赛中,鼓励学生去取得专业的成果,为就业提供切实的保证[4]。
(三)离退休教师参与“深度辅导”工作的优势与模式
1.优势
首先,高校离退休教师曾长期工作在学校教学、管理、科研和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并且熟悉高校的运转机制,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让他们在“深度辅导”工作中游刃有余。其次,他们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对处于人生重要阶段的大学生也能够产生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再次,与在岗的辅导员相比,离退休教师可以有更为充足的时间去走访学生宿舍、深入学生课堂、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学生思想摸底或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此外,进入大学后,学生们离开了父母的庇护,非常渴望将心理困惑或遇到的生活问题与像父母那样经验丰富、自己又比较崇拜的德高望重的长辈进行交流,对自己进行心理和行为上的指导,因此广大青年学生对于离退休教师的辅导在心理上更容易接纳。
2.模式
离退休教师退休前所在的院系可以党委的名义返聘精力充沛、身体条件允许,有从事辅导员工作愿望的离退休教师为本院兼职辅导员,召开聘任大会,颁发聘书,并根据专业情况将其分配到基层班级,协助专职辅导员开展“一对一”辅导。老教师们通过辅导,不仅能够掌握学生们真实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给学院学校,为学校制定教育和管理的方针、政策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学术造诣、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指点迷津,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格;或者通过言传身教,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校风校史的教育,以弥补专职辅导员对此项工作开展的不足;老教师们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以社团顾问等身份参与班级活动[5]。
(四)其他人员参与“深度辅导”工作的优势与模式
1.党政干部
高校党政干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力量,他们政治理论水平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有很多是从辅导员岗位提拔上去的,不仅对学生工作有着特殊的感情和体会,在学生中也有很好的权威性,适宜开展“深度辅导”工作。由于他们平日工作比较繁忙,可以通过兼职学生党支部书记、党员发展组织员等方式开展“深度辅导”工作。
2.研究生
研究生是高校学历层次相对较高,学习经验相对丰富,广大本科生羡慕和追随的群体。他们在年龄上与本科生相差较小,没有代沟,有共同话题,也不会出现因身份的差别而造成的沟通不便等问题。研究生可以同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生学业辅导员的身份参与“深度辅导”工作,这样他们可以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学弟学妹们指导大学生活和学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本科高年级学生骨干
本科高年级的学生非常清楚大一新生容易产生的思想困扰和疑虑,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心理体验对新生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这种现身说法会因其真实、生动而成为思想教育中最易被新生接受的方法。其次,因同学间交流沟通比较多,能更有效、及时地发现同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不好事情的苗头,反馈给学院辅导员老师,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以便把不好的事情消灭在萌芽状态。建议在大三或大四学生中选择一些具备一定政治理论水平和出色组织管理能力的优秀党员干部,以新生班主任助理或学生辅导员的身份进行相关培训后,协助专职辅导员与班主任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和新生辅导工作。
三、构建高校“深度辅导”全员参与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构建“深度辅导“全员参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因辅导员时间精力不足、阅历浅、专业知识欠缺、单兵作战所带来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集团化作战”的优势,各高校应从整合资源、优化组合的角度做好参与人员的任务分工与合作,从而避免各说各话、各自为政、用力不均、力量分散的情况出现。
其次,各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参与人员的特点,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学习交流以及“深度辅导”的案例研讨等活动,以提高全体参与人员的水平,保证“深度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为促进“深度辅导”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如统筹安排辅导员专项补贴,按照工作量和“深度辅导”效果给予承担“深度辅导”工作的人员一定的津贴补助;在专业课教师、管理干部的职称评审、年终考核、职务晋升等工作中,可以将“深度辅导”工作作为参考指标;依靠关工委,为参与“深度辅导”工作的离退休教师设立“特殊贡献奖”,增加老先生的成就感和实现人生价值二次飞跃的荣誉感等。
[1]王民忠.青春引航——北京高校“深度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
[2]方明.每天学点口才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29.
[3]张虹然.大学之道——大师篇[J].考试与招生,2009(3):53-54.
[4]杨杰.浅谈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完善途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2):110-111.
[5]杨桂兰.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离退休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尝试[J].平原大学学报,2009(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