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生态旅游的发展建议
2013-01-25杨春梅
杨春梅
(贡山县自然保护局,云南 怒江 673500)
1 怒江生态旅游现状
1.1 自然状况
1.1.1 地形复杂与气候多样化
怒江州因怒江流经其境和沿岸居住怒族而得名,地处云南省西北边陲。全州东西最大横距153 km,南北最大纵距320.4 km,辖泸水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14703 km2[1]。怒江州北靠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南接云南保山地区,为横断山区核心地带,南北山水相连。怒江州和东面的迪庆、丽江、大理三地(州)紧密相连,或以江为界,或以山为域,同为横断山脉纵贯,是著名的“三江并流”地区。西毗邻缅甸,有449 km国境线,邻近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目前东南亚地区经济已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进入回升阶段。充分利用邻近东南亚和南亚的地理区位优势来发展自己,是怒江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经。
怒江州的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峡谷中,怒江大峡谷最为壮观。谷地南北走向,怒江大峡谷比科罗拉多大峡谷长,科罗拉多大峡谷从支流巴利亚河口起到米德湖,全长也不过440 km。怒江大峡谷单云南段从龙陵的老卡起到贡山的丙中洛,有600 km,在西藏境内还有多长,无法精确统计,从地图上看,最少也是四五百千米,两段加起来超过了1000 km,是科罗拉多的两倍多,怒江大峡谷也远盛于科罗拉多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最深处达1830 m,而怒江大峡谷深度都在2000 m以上,大多数地段突破了3000 m,再往北,太子雪山海拔6054 m,梅里雪山6748 m,峡谷更深了。
怒江州地处低纬高原,由于高山峡谷地貌和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全州气候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四季不分明的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雨量分布不均,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山多谷少的显著差异。气候的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显著,立体气候突出,使本州具有多样性的气候类型。
怒江州河流分属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水系,其中注入怒江的一级支流有12条,注入澜沧江的一级支流40条,注入独龙江一级支流13条。怒江在境内流程316 km,流域面积7906 km2,占全州面积的55.2%,州内总落差640 m。每千米平均落差2.03 m。江面宽度一般在100~130 m间,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高差达3000 m以上,形成山高、谷深、坡陡、水急的巨大峡谷。澜沧江在境内流程130 km,流域面积4317 km2,占全州面积的30.1%,州内总落差达184 m,每千米平均落差1.4 m,与碧罗雪山和云岭的垂直高差为2000~2500 m。独龙江在州内流程91.7 km,流域面积1947 km2,占全州面积的13.6%,总落差1220 m,每千米平均落差13.3 m,与担当力卡山和高黎贡山的高差达2000~3000 m。怒江州境内多高山湖泊,主要分布在高黎现贡山和碧罗雪山海拔3500 m以上地区,瀑布数以百计,泉水露头较多。
1.1.2 生物种类多
怒江州动植物非常丰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集中地之一,动植物成分新老兼备、南北混杂,珍稀种、孑遗种、特有种丰富,是我国模式标本的集中产地,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物种基因库,活的博物馆”。
怒江州有高等植物130多科,900余属,3000多种,竹类10属50种,属数占全国的1/4。占云南的1/3,种数为全国的1/10,占云南的1/4,花卉有250多种,云南八大名花在怒江都有分布,且种类繁多,其中杜鹃花90多种,杜鹃之王大树杜鹃就生长在高黎贡山;兰花达150种,是云南兰花的主要产地,名贵的有莲瓣兰、彩云兜兰、独蒜兰、珍珠兰、大雪兰等30多个品种。此外还有药用植物近1200种。怒江州森林覆盖率44.1%灌木林地覆盖率11.1%。植被分布的垂直差异明显,垂直谱分布鲜明。
怒江州动物种类繁多,据统计有505种。其中兽类124种,爬行动物30多种,两栖类动物24种,鸟类28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6种,属一级保护动物有蜂猴、熊猴、戴帽叶猴、滇金丝猴、白眉长臂猿、云豹、野牛、扭角羚、赤斑羚、灰腹角雉、白尾稍虹雉等21种。世界濒危种类在怒江分布有灰腹角雉、白尾稍虹雉、绿孔雀。
怒江州拥有国家级与省级两类自然保护区,即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域辽阔,总面积为418315 hm2,占全州面积的28.45%。保护区是“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丰富[2]。
1.2 人文生态状况
怒江是古人类文化的走廊。从对怒江州泸水县、福贡县、兰坪县的新石器时期考古文化的研究来看,早至7000年以前,迟至3000~4000年以前,怒江峡谷和澜沧江就有人类居住,这些原始居民与古代氏羌族群有着更多的联系。
怒江有22个少数民族,居住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是怒族、独龙族和傈僳族。元、明、清时期,普米族、白族(那马、勒墨)、藏族和彝族、纳西族、景颇族(茶山人)、汉族先后进入怒江腹地,形成了这一地区地域狭小而民族众多的峡谷民族分布局面。目前,怒江州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基本上是怒江峡谷以福贡为界,福贡以南多为傈僳族聚居区,福贡以北是怒族、独龙族、藏族的聚居区和杂居区;独龙江峡谷以独龙族为主;澜沧江峡谷则是兰坪普米族和白族的聚居区和杂居区。怒族和独龙族是全国56个民族中唯一一直聚居在怒江的少数民族。
先后进入怒江州的各民族,依托峡谷所特有的环境和自然,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程有快有慢,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形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点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和睦相处的多种民族、风格迥异的民族建设、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多彩多资的民族歌舞、风味诱人的民族饮食、独特异样的传统节庆;天主教、基督教、藏传佛教三教并存,使怒江形成了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独具魅力的峡谷民族文化。
2 开发怒江生态旅游面临的难题
长久以来,由于财政凋敝,其境内公路、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陈旧不堪,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生存,许多群众还在陡于25度以上的坡地上耕种,甚至70度坡地也被开垦,严重地破坏生态,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烧山毁林、陡坡垦植。然而陡坡地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缺水少肥、产量极低、人均要0.33 hm2以上耕地才能保持基本口粮;陡坡地水土流失严重,种上几年就要弃之,重新烧林、开垦新陡坡地;流域内人口不断增长,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而破坏的理由就是为了温饱,如此恶性循环。目前,海拔2000 m以下的坡地基本都被开垦,而且大部分耕地都“挂”在陡坡上,几乎看不见什么森林,一些人像生活在“云”上面。怒江流域各民族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怒江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与自然、人与地的关系面临危机,人们都在寻找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相信每一个了解怒江或到过怒江的人都会为怒江群众的生存担忧,为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思索。
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但是,不能为发展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发展。怒江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人们生活贫穷、经济极端落后,是全国最贫困的民族自治州,50%的农村群众没有解决温饱。怒江的贫困,只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生态旅游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需要全民进步,全民的意识。
2.1 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六库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福贡旅游线以石月亮、名族风情、农家乐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2 行业管理差
怒江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损害了怒江旅游地的形象。
2.3 环境保护意识与管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许多景区,由于环境管理差,直接有损于怒江旅游形象。虽然各县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
2.4 宣传力度不够
怒江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3 对策和建议
3.1 转变政府职能
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怒江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怒江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面向东南亚,服务全国,辐射大西南,以深度开发为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环境质量好、容量大且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享受、访友、疗养、度假、探险、考察等不同的旅游资源。
3.2 加强法制建设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怒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怒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3.3 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4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3.5 广辟财源、多方集资
怒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
3.6 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怒江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怒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
发展旅游业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但是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怒江就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眼光。
[1]怒江州概况编写组.怒江州傈僳族自治概况[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2]云南省林业厅.怒江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