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沿海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的研究
2013-01-25王冬米王金荣洪小玲
王冬米王金荣洪小玲
(1浙江省台州市林业局 318000;2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3浙江省台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浙江台州 318000)
台州市沿海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的研究
王冬米1王金荣2洪小玲3
(1浙江省台州市林业局 318000;2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3浙江省台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浙江台州 318000)
通过对台州市东部沿海区块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提出了建设台州市沿海千里绿色长廊的总体布局、建设内容、主要技术,并从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质量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绿色长廊;基干林带;绿色通道;湿地;森林系列创建
台州市地处浙江中部沿海。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以东的台州市东部沿海,涉及三门、临海、椒江、路桥、温岭、玉环6县(市、区),是台州市现代制造业的集聚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和台州滨海的新城区,区位十分重要。由于地处东南沿海,生态脆弱,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造成的损失很大。制造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环境容量十分有限,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筑以沿海基干林带、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生态绿色通道和森林系列创建、近海与海岸湿地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台州市沿海“千里绿色长廊”,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台州市沿海产业带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对改善生态、优化景观,促进固碳减排、增加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打造“山海秀丽、富裕和谐”的新台州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条件
台州市位于东南沿海,大陆海岸线长630余km。沿海的三门、临海、椒江、路桥、温岭、玉环6个县(市、区)依山面海,多属沿海丘陵平原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粗骨土、水稻土、滨海盐土5个土类,年平均气温16.9℃,年均降水量1480mm。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冰雹等,其中尤以台风(常年有3次台风过境)危害最大。
1.2 社会经济概况
台州市为组合式滨海城市,下辖9个县(市、区),常住人口596.9万人。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2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7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67元。沿海的6个县(市、区)是台州经济最发达、城市化进程最快、人口最稠密的区域,是“主攻沿海、创新转型”发展战略的关键区域,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3 森林和湿地资源
6个沿海县(市、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木荷、青冈、石栎、苦槠、香樟等为地带性森林植被的建群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内原生森林植被较少,以针叶林占优势,其常见群系有马尾松林和黑松林等。目前,林地总面积424.7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4.0%,其中有林地344.15万亩,森林覆盖率49.0%,活立木总蓄积739.21万m3;湿地面积263671.51hm2,其中近海及海岸湿地,以及人工湿地中的盐田是沿海地区的典型湿地。分布于近海与海岸湿地的湿地植被计有6个植被型47个群系,其中木麻黄林作为海岸基干林带广泛栽培于沿海各县(市、区);秋茄林、苦槛蓝林属红树林及半红树林的人工群落,作为海岸消浪林带营造,主要分布玉环、温岭、椒江。互花米草群落分布于沿海各县(市、区)的滩涂潮间带或新围涂区内。
2 建设现状
2.1 沿海防护林建设
台州市的沿海防护林建设从无到有,从点到面,逐步向纵深推进。自1988年以来,椒江、路桥、临海、温岭、玉环、三门6个沿海县(市、区)被列为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县。2005年,全市6个沿海县(市、区)全部实现高标准平原绿化达标,较好地改善了沿海地区的环境。目前,沿海地区的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98%以上;泥质海岸基干林带已绿化225.2km,20m左右宽的海岸基干林带已基本合拢,其中宽度50m以上的基干林带76.2km。建成海岸消浪林带15km、65hm2;公路、主河道、堤坝等干线绿化率达92%;农田林网控制率为83.4%。通过多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以城镇、村庄绿化为“点”,沿海基干林带为“线”,以平原农区和山地丘陵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框架,极大地增强了抵御台风、海潮、海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2.2 湿地保护
6个沿海县(市、区)已建有湿地公园2处,分别是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玉环漩门湾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尚属空白。
2.3 森林系列创建
6个沿海县(市、区)中,温岭市和路桥区已成功创建浙江省级“森林城市”, 创建成省、市级“森林城镇”分别有7个和4个,省、市“森林村庄”共有112个。有大溪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玉环大鹿岛森林公园、椒江大陈岛森林公园、临海云峰森林公园、温岭江厦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
3 建设总体布局
3.1 建设范围
北起三门县蛇蟠乡红岩塘,南至玉环县大麦屿街道岙底,东以台州市沿海内陆海岸为界,西至规划中的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绿色通道(平原区两侧绿化宽度30m、山地为第一道山脊线以内),跨三门、临海、椒江、路桥、温岭、玉环等6个县(市、区)的53个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农场),总面积308464.5 hm2。
3.2 空间布局
根据台州市打造山海秀丽的生态城市对森林与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的要求以及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需要,沿海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二线多点”的结构。二线,即沿海基干林带和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两侧的生态绿色通道。多点,指规划范围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平原片林等。
3.3 工程布局
根据空间布局结构,台州市沿海千里绿色长廊重点要围绕“五大工程”进行建设。一是沿海基干林带工程,包括海岸基干林带和海岸消浪林带建设;二是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生态绿色通道工程;三是湿地保护工程,包括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三是森林系列创建工程,包括森林城市(镇)、森林村庄的创建和森林公园建设;五是平原片林建设工程。
4 建设内容、目标和任务
4.1 沿海基干林带工程
目前总体上存在着总量不足和质量欠高的问题,且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较严重,难以承担抵御海啸和特大风暴潮的重任。营造海岸基干林带面积9220.12hm2,其中:人工造林3089.58hm2,补植改造6130.54hm2。营造海岸消浪林带209.90hm2。至2015年,实现宽度至少50m的沿海基干林带全面合拢。全面保护现有海岸消浪林带资源,在适宜的地段最大限度营造海岸消浪林带。低效林带的改造率达100.0%。形成生态结构稳定、防灾减灾功能强大的防护林带。
4.2 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生态绿色通道工程
即将建设的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台州段全长143.12km,北起三门蛇蟠,南至玉环海山,途经沿海6个县(市、区)的23个乡(镇、街道)。该公路沿线的生态景观林是台州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台州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建设生态防护功能强、景观价值高的护路林面积1220.1hm2,其中:新造488.9hm2,低效林改造595.8hm2,封育保护135.4hm2。到2020年,建设范围可绿化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绿化率达100%,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常绿阔叶林景观面积大幅度增加,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森林景观的多样性明显丰富,森林生态系统趋于安全稳定,森林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显著提高。
4.3 湿地保护工程
目前,区域范围内仅有玉环漩门湾国家级湿地公园,尚无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与该区域丰富的近海及海岸湿地资源极不相称。为保护和发展湿地珍稀动植物资源,充分发挥台州市近海与海岸湿地的多种功能与效益,新建台州市海滨、桐屿栅岭汪、温岭龙门湖、三门滨海新城4处省级湿地公园;三门蛇蟠青蟹原生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玉环海山滩涂湿地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2处;玉环漩门湾鸟类湿地自然保护小区、台州湾椒江口鸟类自然保护小区、三门湾鸟类自然保护小区、温岭东海塘鸟类自然保护小区4处。至2020年,使沿海地区湿地公园面积达到808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面积835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初步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4.4 森林系列创建工程
按照创建省市级森林城市(城镇)和森林村庄的要求,2015年前椒江、玉环建成省级森林城市,临海的杜桥,路桥的蓬街、横街、峰江,温岭的箬横、泽国,玉环的楚门、清港等建成省级森林城镇,同时建成省市级森林村庄85个。至2020年,新建椒江市区山体省级城市森林公园(包括太和山、枫山、白云山等,面积400 hm2)和路桥中央山森林公园。
4.5 平原片林建设工程
加快平原片林建设,是迅速改变沿海平原地区缺林少绿、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根据台州市沿海平原地区的现状和特点,因地制宜地营造柑橘、枇杷、梨等特色果木片林、休闲式生态片林和花卉苗木基地,至2015年,发展平原片林1750.7hm2。
5 主要技术和保障措施
5.1 技术措施
5.1.1 沿海基干林带建设
泥质海岸基干林带采用乔木林带或乔木林带+灌木林带结构模式,以人工造林或补植的方式,树种以木麻黄、弗吉尼亚栎、桉树、墨西哥落羽杉、中山杉、红千层、黄连木、红楠、海枣、湿地松、桤木、珊瑚树、夹竹桃、女贞、冬青卫矛、海滨木槿等为主;海岸消浪林带主要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营造秋茄、苦槛蓝等红树林或柽柳林;岩质海岸基干林带以乔木型结构和乔灌型结构为主,人工造林和补植采用行间或自然式混交方式,树种有湿地松、木荷、青冈、枫香、红楠、湿地松、杜英、舟山新木姜子、普陀樟、黄檀、沙朴、黄连木、冬青、厚叶石斑木、杨梅等。对林下具有较多的目的阔叶树种,具有天然更新能力,郁闭度0.5以上(含0.5)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树种在6成以下),采用疏伐改造方式,通过适量疏伐影响目的阔叶树种生长的针叶树,改善阔叶树生长环境等人工促进措施后,实行全面封育,把原有的林分定向培育为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疏伐后林分郁闭度要求在0.5以上,疏伐强度控制在20%以内。对林下目的阔叶树种稀少,郁闭度0.5以上(含0.5)的针叶纯林,采用“抽针补阔”的方式,将针叶纯林培育为景观优美、生态效能高的针阔叶混交林。对林下目的阔叶树种稀少,郁闭度0.5以下的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通过直接在林冠下或林中空地补植阔叶树种,以培育针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5.1.2 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生态绿色通道建设
山地区域的结构模式、营造林方式与岩质海岸基干林带建设相似,树种可再丰富,尤其是彩色树种、经济树种和珍贵树种,以多培育生态景观林、生态经济林和珍贵用材林;平原区域采用乔木型、灌木林带+亚乔木林带+乔木林带、灌木(或亚乔木)经济林带+乔木经济林带、苗圃地+乔木经济林带等模式,每侧总宽度15m以上。树种有香樟、无患子、榉树、黄连木、黄山栾树、合欢、杜英、“三杉”、 枫杨、湿地松、银杏、乌桕、女贞、珊瑚朴、垂柳、玉兰、桂花、木芙蓉、夹竹桃、香椿、枇杷、柑桔、梨、桃等。
5.1.3 村镇绿化
整体上要与当地的地形地貌、人文景观相协调,树种选择以体现地域性植被景观的乡土树种、彩色树种和珍贵树种、经济树种为主,乔、灌、花结合,常绿与落叶搭配,少用草坪和色块的绿化形式。建筑南面种植应能保证建筑通风采光的要求和创造自然优美的植物景观,选择喜阳、耐旱,花、叶、果姿优美的乔灌木。建筑北面应布置防护性绿带,选择耐荫、抗寒的花灌木。建筑的西面、东面应充分考虑夏季防晒和冬季防风的要求,选择抗风、耐寒、抗逆性强的常绿乔灌木。村镇内的行道树宜选择冠大浓密、树干通直、养护管理便利的树种。种植形式可规则种植,也可自然式种植。林木绿化率要在25%以上。
5.1.4 平原片林建设
生态型片林可结合村庄、道路、生态绿廊的绿化美化,建设生态景观林,也可因地制宜建设田园休闲式生态树园。经济型片林可结合观光果园、农家乐的建设,营造果树林、笋用林、药用林、森林蔬菜林等经济林,也可结合乔木型绿化大苗生产,发展树圃林。
5.2 保障措施
5.2.1 组织保障
成立“台州市沿海千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协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下设办公室,负责工程建设的日常工作。实行项目分工制,县(市、区)政府,各自负责辖区内沿海千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整个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苗木把关、质量验收;绿化委(办)负责森林系列创建工程建设;交通部门负责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生态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实行项目考核制度,把工程建设的成效、进度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5.2.2 政策保障
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用地政策。对新围垦的海涂,应预留宽200m以上的基干林带用地;对标准堤坝外侧的滩涂,要明确为红树林发展区域;现有泥质海岸基干林带需要加宽的区域和生态绿色通道绿化所涉及的由农户承包经营的集体所有土地,采用以征用或租赁的途径予以解决,用地资金由政府财政承担。制定“森林系列”和“湿地系列”创建激励机制,对获得省、市级以上森林城市(城镇、村庄)、森林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称号的单位,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
5.2.3 资金保障
市、县政府要将本工程建设列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每年安排专项建设资金。整合林业、农业、水利、城建、交通等专项资金,优先用于绿化工程建设。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资金,以及相关的专项资金。并对建设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
5.2.4 质量保障
实行工程建设领导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质量追究制。由专业队承包建设,林业主管部门实行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建立绿化工程建设的信息反馈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管护责任制,落实管护人员、管护措施,明确管护责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破坏林地、绿化成果和湿地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
S759.2
B
1004-7743(2013)03-0058-05
201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