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2013-01-25杜丽伟王松艳
杜丽伟王松艳
(通化县人民医院,吉林 通化 134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杜丽伟1王松艳2
(通化县人民医院,吉林 通化 134100)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pathy,DPN)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5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75例,对照组75例,对照组只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方补阳还五汤和针灸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6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感觉及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采用西医疗法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明显有所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从而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指的是排除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后,糖尿病患者表现出与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有关的症状,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已经引起医学界广泛的关注。该病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如感觉异常、肢体麻木、自发疼痛、跟腱反射消失、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
西医认为高血糖是DPN的主要病因,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由多种因素导致。中医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为阴损及阳,阳虚寒凝,瘀组脉络,不通则痛,现代学者认为本病是由于消渴日久,气阴耗伤,血行不畅,脉道不通,导致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其中血瘀络损是发病的关键机制,病位在络脉,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据有关文献记载:“小可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辨证分型主要有4种: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痰瘀痹阻型。西医治疗方案主要是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纠正血脂异常,定期进行筛查和病情评价;中医则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指导原则进行治疗[2]。自2006年以来,我院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颇佳,现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选取的我院1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75例,对照组7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43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8岁;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40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0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症状、病史、血糖水平等一般情况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50例患者的饮食状况保持一致,同时全部患者均采用胰岛素或双胍类或磺脲类降血糖,使空腹血糖≤7mmol/L。对照组给予弥可保0.5mg/d,肌内注射,连续10d为1个疗程[3],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方补阳还五汤口服和针灸疗法。补阳还五汤方: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水煎服。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4]。针灸取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胰俞、肺俞,每日针刺一次,10d作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有无血糖升高、感觉障碍、感觉异常、自发疼痛、肌力减退、跟腱反射消失、神经传导异常等症状。
1.4 疗效判定
①显效:血糖水平稳定,感觉障碍消失,感觉异常消失,自发疼痛消失,腱反射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②有效:血糖水平平稳,感觉障碍减轻,感觉异常减轻,腱反射有好转,神经传导速度略加快。③无效:血糖升高,感觉障碍无改善,感觉异常仍然存在,腱反射无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显效36例,有效3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到92.00%;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28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70.6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神经感觉及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DPN是在糖尿病久治不愈的前提下发展而来的,较糖尿病症状更为复杂多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近年来受到医学界的广范关注,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尚无行之有效的特殊治疗方法,临床上的许多措施处在观察阶段。我院自2006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较单独使用其他B族维生素治疗DDPA对照,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疗法较单独使用西医疗法效果显著,治疗满意度大为提高。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则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甚至有些医家认为应当归为“络损”范畴,其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则导致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久而发生脉络瘀阻,筋脉失养,从而在临床上出现感觉异常、肢体麻木、自发疼痛、肌力减退等症状。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全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治,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5]。同时根据中药药理,活血化瘀药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增加机体外周组织的血流量,增加周围神经组织的微循环灌注,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机体缺血、缺氧的基本状态,并且还能促进DPN患者受损害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组织恢复正常功能。而传统的针刺疗法不仅能促进患者细胞的解聚,降低血液的粘滞度,还可以有效的改善神经、血管及其生物活性物质可能出现的异常生理生化改变,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等穴位在益气、养血、祛瘀方面具有显著功效,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颇佳[6]。西药弥可保在DPN的治疗方面也具有显而易见的疗效,它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参与了机体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核酸以及卵磷脂的整个合成过程,对代谢意义重大,并能有效地促进轴突的再生和髓鞘的形成,从而能够很好地起到全面修复受损害神经细胞的作用[7]。通过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既改善了患者周围神经组织的微循环,使感觉障碍及肢体麻木等症状得以减轻,又促进了神经纤维的恢复,改善了神经传导功能,不但整体疗效显著,而且不产生任何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 宁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7):487-489.
[2] 张涛静,周晖,关菘,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A].第十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2007.
[3] 谢文娅,杜飞.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2051-2052.
[4] 万娉娉.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4):38.
[5] 董彦敏.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研究思路简析[J].中医药学刊,2002,20(6):846-847.
[6] 韩玉亭.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0):3-6.
[7] 玉山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2,6(20):54-57.
R587.1
B
1671-8194(2013)28-0203-02